吴焕先:赤胆忠诚 以身作则

作者: 张光日

吴焕先:赤胆忠诚 以身作则0

徐向前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序言中写道:“红二十五军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强的党性观念的人民军队。”吴焕先是这支英雄部队的杰出将领,他16岁参加革命,自觉服从党中央的领导,十年间转战南北,英勇奋斗,功勋卓著,是红二十五军的缔造者和主要领导者,毛泽东曾深情地指出:“红二十五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

信念坚定

吴焕先,1907年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紫云区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新县)。1923年考入麻城乙种蚕业学校,接受革命思想,学习并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寒假期间,他特地把一幅马克思的画像带回家。过年时,他把这幅画像恭恭敬敬地贴在供桌上方,父亲火冒三丈,训斥他:“这是敬祖宗的地方,你怎敢把个洋人大胡子贴在这,快给我拿下来!”吴焕先就向父亲解释:“这位大胡子老师,虽说是个外国人,可他很有学问,他的革命学说比起孔夫子的封建礼教,灵验、管用多啦!而今,中国的许多有志人士都在按照他的革命学说,改变吃人的旧世道,我们今天敬着他,就会得到救国救世的真理,创造出一个新世道来!”

在校期间,吴焕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他将自家的佃户、欠债户请到家里,一面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一面将他们的租地契约和债务借据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他还告诉众人,谁租种他家的田地,田地就归谁所有,从今往后绝不收租逼债。

吴焕先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即便是面对强敌,他也丝毫没有动摇革命意志。1927年1月,他带领农民群众向土豪劣绅发起“年关借粮”斗争。3月,领导农民武装逮捕、惩治了黄安北乡最大的反动豪绅吴惠存。同时,遭到国民党地方民团的疯狂报复,他一家六口惨遭杀害,他和母亲等家人正在外地,才幸免于难。9月,根据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秋收暴动计划”,他继续领导当地农民群众掀起“九月暴动”。11月,率紫云区农民武装参加黄麻起义。当年12月,在黄安县城保卫战中,他的少年伙伴吴先恩胸部中弹受重伤。看着被敌人占领的黄安城,身边牺牲的总指挥潘忠汝和受伤战友,吴焕先鼓励吴先恩:“只要死不了,就要干革命。总有一天,我们还会打回来的!”之后,他带领部分武装在黄麻地区和光山县南部坚持武装斗争,为开辟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苏区创造了条件。吴先恩在回忆录里写道,正是吴焕先当年的话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从一个贫苦出身的农民,后来成长为开国中将,可以说就是靠“只要死不了,就要干革命”的信念。

身先士卒

从红二十五军诞生到长征,几次反“围剿”,又几经整编,经历风风雨雨,吴焕先总是挺身而出,靠前指挥,极大地增强了广大指战员的信心和勇气,多次使红二十五军转危为安。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吴焕先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总司令。11月3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湖北黄安檀树岗重建红二十五军,吴焕先任军长。他表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几天之内就把军部、两个师和两个特务营组建起来,共7000余人。在国民党军重兵划区“清剿”、苏区大部丧失的严峻形势下,指挥部队集中兵力打敌弱点,采取迂回、突袭等战术,连续取得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的胜利。

1934年4月,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后,吴焕先任政治委员。与军长徐海东指挥部队转战于鄂东北、皖西北地区,取得长岭岗、太湖等战斗的胜利,恢复和开辟了朱堂店、陶家河等根据地。

11月16日,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吴焕先与新任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率部进行长征,战胜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进入陕西南部秦岭山区。他先后任中共鄂豫陕省委副书记、代理书记,正确制定各项方针、政策,为粉碎国民党军两次重兵“围剿”,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扩大红二十五军作出重大贡献。

11月底,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河南方城县独树镇,突遭敌袭。危急时刻,吴焕先赶到前沿阵地,鼓舞士气:“同志们,就地卧倒,坚决顶住敌人,决不能后退!”稳定军心后,他从交通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高呼:“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红军战士在他的带领下,奋勇杀敌,就连没有武器的脚夫也拿起扁担参加了战斗。当晚,全军从敌人封锁线的间隙突围,胜利进入伏牛山区,避免了覆没的危险。

1935年7月,吴焕先率部西进甘肃,接应中共中央和红军北上。对此,程子华在回忆录中指出:“在远离中央领导,又与兄弟红军隔绝的情况下,省委能够独立作出战略决策,这是与吴焕先同志的通观全局的战略远见、坚决果断的胆略分不开的。”历史证明,这一重大的战略行动,完全符合全国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符合党中央、毛泽东率领主力红军抗日北上的战略意图。

言传身教

在长期的艰苦作战中,吴焕先非常关爱部属。行军途中,他经常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伤病员骑行,自己则徒步行军,还总是跑前跑后,看看有没有生病掉队的战士。他常说,要好好保存我们的骨干,总有一天,这些骨干都要成为担负重任的领导干部。

1934年的一天夜里,部队在光山、麻城一带转移,吴焕先看见一名战士坐在路边,就走上前询问情况。当他发现战士没穿草鞋、脚上还在流血时,马上让警卫员廖辉把自己的新布鞋送给他,这双鞋是吴焕先的妻子曹干仙特意给他做的,他一直舍不得穿。那战士看到政委穿着草鞋,却把布鞋送给自己,当场就流下热泪。

在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路上,有一次吴焕先看到一名负伤的战士衣着单薄,便将自己的毛毯取来,盖在他身上。伤员名叫张波,他望着军政委吴焕先,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后来,张波将这条珍藏在自己身边的毛毯,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陕南,警卫员搞来少许白木耳,想给吴焕先补身子,但他要求警卫员给伤病员送去。一些人知道吴焕先爱吃腊肉,有时会给他弄点儿回来,但他总是叫他们把腊肉送到伙房,煮了跟大家一起吃。在吴焕先的带动下,红二十五军的干部自觉以军首长为榜样,更加关爱战士,官兵关系进一步密切。

吴焕先还秉公执法,对失职行为从不姑息迁就。在鄂豫陕边界,红二十五军打了几个漂亮仗,部队给养得到补充。一天,军经理处一个干部带着一些资金逃走了。吴焕先听说后非常气愤,严厉地批评并处理了军经理处负责人,而这个负责人就是他的叔叔。吴焕先不讲私情,严格整饬部队纪律的行为,极大地振奋了士气,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秋毫无犯

长征途中,吴焕先总是不失时机地开展调研,多方了解沿途风土人情,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他说:“红二十五军无论到了哪里,都得把革命影响带到哪里。红军每到一地,首先要让老百姓了解什么是红军,了解红军的宗旨、性质、任务和政策纪律,只有争取了老百姓,红军才有立足的可能,胜利的保证。”

1935年4月18日,红二十五军攻克洛南县城,这里靠近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业颇为繁盛。部队入城之前,吴焕先就作出指示,要求全体指战员严格遵守城市政策和群众纪律,把军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商业政策问题》的布告贴在街头,以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入城后,根据事先了解到的情况,他们将几户由反动资本家、土豪劣绅开办经营的商号查封没收,而对正当经营的几十户中小商店都妥善保护。一些店主在红军攻城时闻风逃走,红军不但没有动其财产,还派驻哨兵加以保护。为了不惊扰县城百姓,当天晚上,军直机关驻在城内的祠堂古庙里,部队或驻扎在城外,或在城内街旁屋檐下露宿过夜。第二天,军部在城隍庙召开群众大会,吴焕先首先介绍了党的政策主张,并结合几家商号的实际情况,讲了商业政策问题,还介绍了红军的革命宗旨、三大任务及官兵平等亲如兄弟的原则,号召青壮年参加红军,为劳苦大众求解放、打天下。这一席话,使到会的数百名居民和小商贩深受感动。

8月15日,部队进驻陇东静宁县兴隆镇。由于这里是回民聚居区,进镇前,吴焕先和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召开各团干部会议,专门进行民族政策教育。吴焕先强调:“要争取革命成功,必须团结和发动各民族人民,反对大汉族主义。”进镇后,吴焕先主动给清真寺赠送匾额及礼物,拜访回族头人;还向阿訇和回族头人介绍,红二十五军是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在此休整三四天,必定秋毫无犯,遵守贵民族的风俗习惯,买卖公平,凡给我军筹集的粮草一律按价付银元。第二天,回族头人和阿訇邀请吴焕先等军首长赴宴,赶着肥羊,抬着礼品,敲锣打鼓来军部回拜。经过互访,密切了同回族上层人士的关系,为红军休整创造了有利条件。红军的模范行动和严明纪律,使回族人民深受感动,称赞红军是“仁义之师”。

红二十五军离开兴隆镇时,全镇百姓特地聚集在街道两旁,摆上香案供桌,鸣放鞭炮,欢送红军。在整个陇东,“红军好”的口碑很快就传开了。毛泽东和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曾夸奖红二十五军民族政策贯彻执行得好,在陇东回族人民中产生了良好影响,为中央红军过甘肃创造了条件。

1935年8月21日,吴焕先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壮烈牺牲。他的赤胆忠诚、以身作则、密切联系群众的崇高精神风范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作者系河南新县大别山干部学院教研部讲师)

(责编 王燕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