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域之战助战略全局
75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太原迎来解放。太原战役,是我军在掌握战略、战役主动权的情况下,对孤守太原之阎锡山部进行的一次持续半年之久的城市攻坚战。套色版画《攻克太原》(56cm×41cm ,见封底,现藏太原美术馆)正是王奂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五军一九三师宣传科科长时,以这一战役为题材创作的。这幅作品用明快而硬朗的线条真实地再现了这一解放山西全省乃至华北的最后一战。画面中,英勇的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展现出视死如归、勇往直前,为国家、为民族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与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948年九月会议后,党中央和毛泽东科学分析战争形势,先后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其他重要战役。山西作为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后方基地之一,承担着对内拔除阎锡山残余据点、对外配合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双重任务。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徐向前、周士第指挥华北第一兵团及晋绥军区第七纵队、晋中军区部队、华北炮一旅等部共8万余人,配合已发动的辽沈战役,准备于10月19日发起太原战役。因阎锡山10月1日出兵南犯,我军于5日提前发起战役。经过11天激战,我军迫近且部分突破太原第一道防线,打开敌第二道防线的石嘴子和风阁梁两个重要缺口,占领武宿机场,孤立太原。至11月12日,成功控制东山要点。此时,为配合即将发起的平津战役,稳住傅作义集团,中央军委决定停攻太原,就地休整,开展政治攻势。通过阵前喊话、对话,被俘人员写信、发射宣传弹、释放俘虏、对反动分子阵前点名记账等形式,讲形势、讲政策、讲出路,号召阎军官兵离队返乡或投诚起义。至1949年3月底,共争取和瓦解太原守军近3万人。三大战役胜利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一方面力图争取以北平方式和平解决太原问题,数次推迟总攻太原;另一方面做好武力解决准备,调集第十九兵团、第二十兵团和第四野战军炮兵第一师由冀入晋,与第十八兵团等部合攻太原。1949年4月20日凌晨,我军发起攻击,至22日,摧毁守军在城外的所有据点。24日5时30分,攻城部队发起炮火准备,以1300余门火炮对守敌发起总攻,至10时,太原战役胜利结束。
太原战役历时6个多月,是解放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为惨烈的城市攻坚战,在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全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胜利,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拔除了华北国民党军残留的最大的一个据点。同时,太原战役与辽沈战役几乎是同时开始,又与三大战役后进行的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同时结束,对战略决战阶段的各战役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特别是在平津战役期间的围而不打,牵制了北平的傅作义集团,为和平解放北平争取了主动,还为我军进军大西北创造了有利条件。太原作为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基地,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援。
75年前的太原战役彰显了战略全局中的山西担当。追寻红色记忆,续写先烈荣光。在全国“一盘棋”格局中,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是山西肩负的重大责任、光荣使命。新征程上,我们要将庆祝太原解放的感怀化作砥砺前行的力量,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不断贡献山西力量。 (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