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怡:电影人永远跟党走
作者: 谭佳媛
2019年9月25日,97岁的秦怡获“最美奋斗者”称号;9月29日获“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这是对她演艺事业的最高褒奖。跨越世纪,秦怡见证了中国百年影史,在80余载的演艺生涯中,她饰演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女性形象。然而,她留给时代、留给中国电影最美丽的形象是她自己——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初露头角,为抗战而走上艺术道路
1922年,秦怡出生于上海一个旧式大家庭。小时候,父亲常常带着她去影院看电影,闲暇之余,大姐还将俄罗斯作家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文学作品推荐给秦怡。少年时期对电影、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的丰富涉猎,令秦怡收获颇丰,为她日后从影奠定了良好的文化修养基础。
1933年,秦怡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商科。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她曾参演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以宣传抗战。上海被占领后,1938年,秦怡瞒着家人,怀着满腔热血奔赴前线,准备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战火中,秦怡辗转从武汉来到重庆,等待机会参加抗战。当时重庆的话剧运动正值热潮,她常和朋友去看话剧。在一家剧院门口,年轻的秦怡被知名导演史东山和应云卫相中,应云卫对她说:“你到我们厂里来吧!我们是导演,演话剧。”秦怡就这样走上了演艺道路。
1939年春节,秦怡到摄影师朋友家里吃饭,周恩来正好坐在秦怡旁边。他问起秦怡的工作,秦怡说:“我现在刚进了制片厂,担任小演员工作,我还在合唱团里头混混。”周恩来又问:“怎么混呢?都唱什么东西呢?”秦怡表示他们唱的基本是抗日战争歌曲。“那么你怎么说混混呢?”周恩来正色道,“你们唱的歌很了不起啊。这可不是混混,你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你们的歌声鼓舞下,走上前线,浴血奋战,取得胜利。”秦怡不好意思地连连点头:“我一定认真唱。”她一直将周恩来的教诲记在心里,自此更加端正了对抗战文艺活动的态度,此后作为演员的责任感伴随了她一生。
这一年,秦怡出演了人生中第一部话剧——《中国万岁》。没有任何舞台表演经验的她,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演出机会。她在戏中全部动作便是背对观众握拳,台词仅一句“我也要去”,但她排练得特别用功,平时连吃饭走路也都随时握拳念词。
之后,秦怡既演话剧又演电影,从跑龙套到群演,无论大小角色,她都用心准备,渐渐闯出了名声。
重庆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雾季,这期间雾气弥漫,日机空袭减少,重庆文艺界便利用这一机会举行大规模演出,史称“雾季公演”。1941年10月11日,中华剧艺社的《大地回春》打响了“雾季公演”第一炮,之后更是连演22场,场场爆满,在重庆引起轰动,首次饰演女主人公的秦怡也因此一举成名。文艺工作者在大后方的演出,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的文艺创作,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战热情。
此后,秦怡还陆续演出《天国春秋》《钦差大臣》《清宫外史》等一系列话剧,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她与舒绣文、白杨、张瑞芳齐名,并称为重庆话剧界“四大名旦”。同时,她还参演《保家乡》 《好丈夫》《日本间谍》等影片,在电影界也崭露头角。
演出话剧《结婚进行曲》时,因为生活条件差,加上劳累过度,秦怡的嗓子哑到几乎无法发声。但她坚持用气音演完了三幕五场,到谢幕时,台下掌声雷动欢呼不断。晚年秦怡接受采访时,回忆起这场演出,仍十分感慨这是“当演员以后得到的最高的奖赏和最大的尊重”。
秦怡演艺事业的引路人应云卫导演曾对她说:“自从我第一次见到你,就觉得你是一个适合以电影、话剧为生的人。”秦怡没有辜负应云卫的赏识,她以表演的方式,为前方争取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才华和力量。成名之后,她仍然不断磨炼演技,挑战对不同人物的表演塑造。无论什么角色,只要不违背抗日初心,符合她“做人”与“演戏”的基本准则,一概都演。
芳华绝代,再小的角色也是角色
秦怡出版过一本随笔集《跑龙套》,对于“跑龙套”,她表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不劳而获,一个人只要自己的心是大的,那么事情就没有大小之分。”她在自传里也写道:“再小的角色也是角色。”“如果戏里每一个角色都能够演好,那整部戏就会不一样。”
新中国成立以后,无论是电影的剧本题材、生产方式,还是演员的创作观念都面临着转型。秦怡说,有一种演员可以利用技巧扮演各式各样的人物,另一种则通过真实感受去体验生活,从而演绎某个方面与自己相似的角色,她属于后者。
拍摄《农家乐》时,秦怡奔赴胶东莱阳深入生活,住在堆牛粪的草屋,跟农民同吃同住,一起下地劳动,用牛粪暖炕。
参演《铁道游击队》时正值夏日,秦怡在大太阳底下穿棉袄,生生捂出一身痱子。当时日本影星乙羽信子来华访问,秦怡出面接待。因天气实在太热,秦怡便穿了件低领的裙子,露出脖子上一圈痱子。感受到乙羽信子疑惑的目光,秦怡便解释说:“我是因为夏天拍冬天的戏,脖子上长了痱子。”乙羽信子摇头:“为什么你让人把你折磨成这样呢?”秦怡回答:“没什么,这是拍戏的需要。”后来秦怡三次访日,乙羽信子每次见到她,都会指着她的脖子问:“还会长痱子吗?”
《女篮5号》中,秦怡饰演的林洁打球的镜头几乎只是一闪而过,但为演好这一“为爱痴迷”的篮球运动员形象,秦怡去篮球队学习了两个月,每天4点起床与队员一起训练,感受运动员为国家荣誉拼搏的劲头。
在不同的角色转换中,她总能深入角色,通过表演让自己与角色身心合二为一,力图在银幕之上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人。对于不甚熟悉的题材,她就让自己活在角色的人生中,用心体验人物生活,完美地再现生活,自然准确地表现。
1959年,秦怡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之前,她已积极为党工作多年,还秘密完成一项鲜为人知的政治任务。1949年2月19日,国民党空军中尉徐骏英驾驶着满载物资的运输机从上海起飞,却脱离既定航线,降落在解放区济南。徐骏英的事迹广为流传,而促成徐骏英最终作出这个决定的,正是秦怡。
1959年6月,红色小说《青春之歌》风靡之时,秦怡接到电影《青春之歌》剧组的邀请。导演崔嵬安排年仅24岁的谢芳扮演主角林道静,秦怡则出演林道静的引路人林红。那时秦怡早已声名大噪,却甘愿在《青春之歌》中为初出茅庐的谢芳充当“绿叶”,艺术家的气度可见一斑。
林红恰好也是秦怡入党后出演的第一个角色,小说对林红的描绘并不多,但其贯穿全局,对情节的推动十分重要。为了演出林红的神韵,秦怡潜心钻研原著小说和剧本,还找来大量革命回忆录,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她的用心成功将林红演活了。
小说作者杨沫曾高度评价秦怡的表演:“秦怡同志表演的林红,是我最喜欢的。她没有什么形体动作,但表现得那么真实动人,使人感动得落泪。”
秦怡的丈夫金焰曾说秦怡是“电影疯子”。金焰对电影的要求很高,秦怡却“什么蹩脚片子都看”。对此,秦怡表示“有时看到哪些缺点,自己拍片就可以警惕”。从1938年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始,秦怡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了众多经典形象,无论角色大小,她一律用心演绎。《两家春》里,她是勇敢反抗命运的童养媳坠儿;《马兰花开》里,她是能顶半边天的拖拉机手马兰;《青春之歌》里,她是慷慨就义的共产党员林红;《铁道游击队》里,她是与敌人周旋的芳林嫂;《林则徐》里,她是抗击侵略者的女英杰阿宽嫂……秦怡所饰演的角色丰盈且立体。这些形象跨越时空,让秦怡的美留在每个观众心中。
秦怡是“跑龙套”跑出来的表演艺术家,她在艺术上的瞩目成就与她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密不可分。她表示:“组织的召唤、观众的需要是我不竭的工作动力。电影人永远跟党走,电影事业是我永远唱不尽的歌。”
繁华散尽,依旧淡泊优雅
除去表演艺术家的耀眼光环,秦怡作为独立女性的个人魅力同样令人难以忽视。她一生历经坎坷,却举重若轻,看淡所有苦难。无论是年少时离家抗战的勇敢,还是中年面对家庭变故的坚忍,抑或是晚年兼济天下的豁达,她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强”二字。
20世纪60年代,秦怡患上肠癌,所幸治疗及时,她得以逐步康复。晚年的她经常参与公益活动,但凡遇到癌症病人的活动,她都会现身说法,开导病友,表示自己是“过来人”。
90年代,秦怡又因一场大病动手术,她一度以为自己的艺术生涯就此结束。“那天,病房的电视上正在播《焦裕禄》,我看着看着就入了神,这部电影给了我新的力量。影片将生动的党员形象和真实的历史画面还原出来,对观众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创作这样的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她坚守着这一信念,在晚年也格外珍惜表演的机会,为人民演好电影。
秦怡晚年经历4场大病,前后共上过7次手术台,但她总能顽强地挺过来,除了命运眷顾,还有她对儿子金捷的无限牵挂。金捷(乳名小弟)少时得了精神疾病,秦怡不忍心把儿子送进精神病院,几乎时刻把他带在身边。金捷生活难以自理,平日的洗澡、理发、刮脸,都是由秦怡亲力亲为。秦怡甚至自学注射,为他打针。
2007年3月7日,金捷因尿毒症并发肺炎在上海去世。秦怡悲痛不已,一度消沉,是对电影的热爱让她重新活了过来,她将对儿子的“小爱”转化为对国家的“大爱”。
2008年汶川地震后,秦怡倾囊捐款20余万元;青海玉树地震后,又捐款3万元。她说,这些钱原本是给儿子用的,小弟不在了,做母亲的就把这些钱给最需要的人。据统计,常年热心公益的秦怡累计捐款超过60万元,这对于生活俭朴且屡遭家庭变故的她来说并不是小数目。
2009年8月底,秦怡做完腰椎手术不久,一心牵挂着四川灾区的孩子,不顾医生反对,飞赴都江堰参加上海援建小学的开学典礼。当看到灾区学校崭新的桌椅,她才放下心来。
对于秦怡做公益的报道,她回应说:“我捐钱他们说不得了,其实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
2014年7月,秦怡自编自演的电影《青海湖畔》开拍,此时她已经92岁高龄,却仍坚持奔赴海拔3800米的高原拍摄。电影筹拍的过程并不顺利,遑论拍摄过程的艰难。后来是各方给她东拼西凑,剧组才得以顺利开拍,她也因为恶劣的拍摄环境,落下了病根。
秦怡说:“我90多岁了,经历了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更加觉得幸福来之不易,更加要不断学习,为人民讴歌,拍好电影就是为人民服务。”
在大部分同龄人颐养天年的年纪,秦怡的脚步却从未停歇。拍完《青海湖畔》后,她又重返话剧舞台,为《如梦之梦》奔波,还远赴澳大利亚,为当地华人献演钢琴伴诵《鲁妈的独白》。等到《青海湖畔》上映时,秦怡已经到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妖猫传》拍摄现场。“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妖猫传》中,秦怡短短几分钟的演绎让诗句有了画面。
年过九旬仍活跃在银幕、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家寥寥,如此高龄却依旧优雅美丽的演员更是空前绝后。秦怡不仅通过参演大量红色主题电影将鲜活的角色传递给观众,点燃了人们向着共产主义理想靠拢的信念之炬,更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时刻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从年少时的青涩勇敢、中年的端庄大气到晚年的优雅从容,跨越世纪和国际,秦怡成为观众心中珍藏的时代影像。人们喜爱、尊敬秦怡,不仅是因为她的美丽,更是因为她面对苦难一以贯之的从容态度。
正如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的颁奖词写道:秦怡始终活跃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她以母亲的博爱、女性的温情,在银幕和舞台上,鲜活生动饱满地塑造着当代中国女性朝气蓬勃的时代形象,开掘着中国女性丰盈善良美好的内心世界。她像疾风中绽放的玫瑰,以岁月无法改变的不老的美丽风采,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转自“中国妇女杂志”强国号,2024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