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中的孔繁森精神

作者: 秦海涛

日记中的孔繁森精神0

西藏和平解放后,一批批驻藏部队和援藏干部来到雪域高原,为祖国的领土安全、西藏的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有孔繁森。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同困难斗争,为阿里地区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献出生命。他用一生为我们树立起了忠诚担当、热爱人民、勤政务实、开拓进取、清正廉洁的孔繁森精神。

这一精神充分汲取了“老西藏精神”的丰厚养分,又立足实际发展出新的内涵,是“老西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在《孔繁森日记》中有着生动的体现。2024年是孔繁森诞辰80周年,通过对《孔繁森日记》的管窥,了解其日常工作和精神世界,进一步理解孔繁森作为优秀干部是如何将老西藏精神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做到日常规训自身理想信念的“常为”,与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展工作的“常新”。

《孔繁森日记》与老西藏精神

孔繁森精神,首先体现的就是老西藏精神。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进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刚到西藏,他就在日记中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①的诗句明志。身处西藏工作,他时刻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来勉励自己;因为从很早开始他就有书写日记的习惯,所以《孔繁森日记》是理解孔繁森精神的珍贵宝库,我们可以看到他字里行间中的坚定信念。

一是“特别能吃苦”。孔繁森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拉萨市副市长期间,他分管文教卫生事业,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为发展拉萨教育事业殚精竭虑。他时时走在基层一线,细致求实的工作态度在他的日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1988年11月26日的日记中写到当天调研的学校,“学生四个班级104人,一、二、三、五各一个班级。享受‘三包’政策的学生80人,本学期退学3个学生……留级率在5%以下,藏文和汉语、数学平均分到不了60分的学生就留级”。他以细致准确的文字描述当时拉萨中小学的发展状况和问题短板,可见其长期调研走访之深入。

再比如,1989年3月3日听取堆龙德庆县教育工作汇报时,他记录道:“全县12岁以下的适龄儿童3384人,在校适龄儿童有2944人……251名教师分布情况:中学29名,公办学校教师136名,民办学校教师86人。中学每班配教员4人,公办完全小学3名,民办小学1名。全县从事教育服务职工32名,其中干部10人,工人6人,临时工16人。全县公办学校占地16.69万平方米,其中基建面积2.0907万平方米,菜地545.49亩,平均年收入1.1—1.5万元。各公办学校养猪21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孔繁森的日记中得到完美展现。他总是习惯在白天工作完成之后,晚上就整理汇总,数十年如一日,用纸和笔写下工作情况与所思所想,一步一个脚印地描摹工作进展,这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体现。类似的例子在《孔繁森日记》中随处可见,他这样深入调研、详细记录、认真计算的做法,体现了他“特别能吃苦”的工作作风。

二是“特别能战斗”。孔繁森进藏工作期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西藏刚刚起步,各项工作都需要去规划落实,条件十分艰苦。他面临着各种艰巨的挑战,不仅仅是指雪域高原的艰苦环境,更在于时代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政治信念的考验。

一方面,孔繁森冲锋在前,发挥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1979年,35岁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赴藏。原本是安排他到日喀则地委担任宣传部副部长的,报到后组织上见他年轻体壮,决定改派他到海拔4700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在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回答得很干脆:“我年纪轻,没问题,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在岗巴县的3年,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每到一地就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的情谊。在阿里地委工作期间,他为了寻找地区经济发展的出路,用不到两年的时间,跑遍了阿里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调研路上,他们饿了就吃风干肉和凉馒头,渴了就喝山上流下来的冰冷雪水。有一次,他骑马到乡下走访,马匹突然受惊将他掀翻在地,他疼得动弹不得,藏族同胞知道后,立马找来担架,将他抬到30里外的医院救治。后来,孔繁森在日记中写道:“我这条命,是藏族老百姓给捡回来的。如果有机会,我愿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终生难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奋斗!”②他秉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崇高信念,带领当地百姓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发展生产。孔繁森精神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范在雪域高原上的杰出体现。

另一方面,孔繁森理想信念坚定,政治意识敏锐。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通过多种渠道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渗透,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趁机内外肆虐,孔繁森作为领导干部,以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在1989年4月24日参加全区检察工作会议当晚的日记中写道:“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应看出在大好形势下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种意见是退回去,回到老路上去,这显然不符合广大群众的愿望,退到(19)80年以前时代去,不符合广大群众的愿望。另外一种思潮,全面照搬西方的一套,在资本主义中找药方,既不符合国情,也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如此坚定的信念和定力可见一斑。再比如,4月27日参加完拉萨市教体委会议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各项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大好形势下,我们还存在不足……当前在青年中出现了五热四冷,追求西方的所谓民主热,台(球)厅、麻将、迪厅、经商、唱歌热。‘四冷’:学习、工作、公共活动、党团活动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时期,他以共产党员的政治自觉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进行反思,表达了坚决斗争的决心;在特殊时期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同时对一些新兴事物也能客观辩证地看待,这在信念上需要很强的自觉性和战斗力,孔繁森做到了。

三是“特别能忍耐”。1988年,工作几经调动的孔繁森已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这一年,山东省在选派援藏干部时,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带队,再次进藏工作。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他只有一句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但实际上,他的身体状况已不如从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亲与3个尚未成年的子女都需要人照看,妻子体弱多病,他一走,里里外外都得靠妻子操劳。但作为党的干部,他只能以大局为重,再次踏上前往西藏的征途。他远在西藏工作,也会有思乡之情,从他在日记中写下的诗句就能看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比如,1989年1月7日晚上,他饱含深情地写道:“心烦意乱无思处,情至苦际只思悲。莫言伤感为思乡,滴滴热泪牵肚肠。”再比如,“思乡观月清宵立,忆弟看去昼不眠”③。他在西藏工作的岁月里,锻炼出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顽强品质——环境越恶劣他的决心就越坚定,战胜困难的意志就越强大。

四是“特别能团结”。1993年4月,孔繁森告别拉萨赴阿里上任。他先后两次进藏,这时已在高原工作6年,按说能返回家乡了。然而,他却接受了一项艰巨任务,奔赴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阿里地区,担任地委书记。一方面,孔繁森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使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起来,让人民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人民才能紧密地团结在党的领导之下,才能更加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一些同志认为阿里临近印度边界不安全……主要是对阿里的前途缺乏信心。我看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阿里发展的突破口。”④他到任后为制定阿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去新疆西北部的塔城进行边境贸易考察;为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去最偏远的牧区给群众送去物资和温暖;为加强民族团结,去最敏感的乡镇和群众交流沟通,增进民族间的团结认同。他的工作得到群众的一致赞赏,在他的领导擘画下阿里的经济发展得有声有色,阿里人民的凝聚力更强了,也更加拥护党的领导。

另一方面,他注重增进团结,消除民族隔阂。进藏干部都把消除民族隔阂、搞好团结作为首要任务,孔繁森就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楷模。有人问他为什么自己条件这么艰苦还要领养孩子,他回答:“我见到困难群众,如果不去帮助,我心里就像欠了什么似的特别难受。”他略懂医术,每次下乡都会多带一个小药箱,以便随时给牧民问诊看病。每当工作结束后,他身边总围着一群等候看病的农牧民群众,一次给一位70多岁的女患者诊治时,女患者的一口痰堵住了喉咙,危急关头,他拿一根管子一口一口地把痰吸了出来。他以实际行动增强着汉藏两族人民之间的团结互信。这样的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使得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阿里的活菩萨”“阿里的好书记”。

五是“特别能奉献”。孔繁森的奉献精神体现在其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1994年2月,阿里遇到特大暴风雪,这让还未解决温饱问题的阿里民众雪上加霜,孔繁森号召地直机关干部:“立即行动起来,到灾区去,到群众中去!”他始终坚守一线,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一面指挥抢险救灾,一面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嘘寒问暖,为群众添置食物药品、看病治病。尽管身体不适、几度昏厥,但他凭借顽强斗志和满腔大爱,带领阿里人民战胜了雪灾,创造了全地区无一人冻死饿死的奇迹。

孔繁森的奉献之心中包含着一种大爱情怀,这种大爱不是空泛的爱,而是在他目光所及之处的乐于助人、一心为民、甘于奉献之爱——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每当看到藏族的老人,就会想到自己的父母;每当看到藏族的孩子,就仿佛见到自己的儿女。”⑤担任拉萨副市长期间,全市的56所敬老院和福利院,他走访过48所,把关怀和温暖带给了孤寡老人和孩子们。他平时也会拿出工资中的大部分帮助困难群众。他给群众买衣送药,扶贫济困时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还曾3次到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献血,将献血后得到的900元营养费全都用在了困难群众身上——这便是奉献精神,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

《孔繁森日记》与孔繁森其人

孔繁森以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自觉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贯穿在日常的信念书写、工作记录和生活感思之中。

第一,从信念书写中理解孔繁森的坚强党性。孔繁森作为党的干部,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支持者维护者,他时刻关心阿里地区的全面发展,也关注党中央的政策导向,他在日记中对于国内发展的新方向与新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一是在发展市场经济上,“受旧体制的约束,计划经济的约束,新旧体制转换机制有些法律制度还不健全,还存在不少漏洞”⑥。他坚决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同时对于一些问题也不避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能因为害怕挑战就选择无视挑战”,常常勉励自己要求实求真;二是在对各地区情况的认识上,“国营企业特别是大中企业没有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国有40%的县发工资保证不了,基本生活保证不了,不能只看到少数地方歌舞升平”⑦。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局面,作为任职一方的领导干部,他敏锐地意识到发展带来的民生问题,并不将眼光局限于西藏,而是放眼全国,关心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他有统筹观、大局观的表现。三是在维护西藏稳定团结上,“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妄图搞垮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他们利用人权、西藏问题来做文章,以此来作为搞垮中国的突破口。这也是不安定的因素之一”⑧。作为驻藏干部,他坚决维护党的治边稳藏方略,在保持西藏稳定、维护国家主权的立场上十分坚定,作为边疆干部拥有这样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理想信念是极为重要的。

第二,从工作记录中理解孔繁森的为国为民。他赴任阿里途中就开始调查研究,思考阿里的经济发展出路。经过对沿途措勤、改则等县的调查,他看到这些地方贫困落后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对同行人员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经济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对原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这对有着丰富资源的阿里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快阿里经济发展的步伐。”到达阿里地区行署的第二天上午,他便不顾旅途劳累,召集干部开会,并结合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商讨如何发挥当地优势。到阿里赴任前,孔繁森就把自治区的各有关部门跑了个遍,将阿里地区的自然概况和历年来经济统计数字都抄在笔记本上。为进一步摸清阿里的情况,他一个县、一个区、一个乡地跑。从措勤到札达,从普兰到日土,实地考察,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在地委、行署会议上,他列举出阿里发展的六大优势:“畜产品优势、矿产品优势、旅游优势、边贸优势、政策优势、人口少的优势。”同时,他深知阿里自然环境恶劣,工农业基础薄弱,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发展当地经济。在多次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以牧业为民生基础,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激活地区自然资源潜能”的发展路径,擘画了阿里的发展蓝图。在殉职前的一段时间,他马不停蹄地到新疆洽谈合作。“(1994年)11月19日下午,到达乌鲁木齐。和有关部门联系商谈,解决了影响阿里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⑨在此期间,孔繁森会见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理书记王乐泉,向他提出支援阿里的请求,得到了满意答复。11月24日夜,孔繁森写下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其中提到关于阿里地区的能源交通、解决部分救灾款、改善职工的办公住宿条件等切实想法。11月29日上午,孔繁森一行在新疆托里县城附近发生车祸,孔繁森因公殉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染着西藏乃至全国的共产党人,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号召中,孔繁森精神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进的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