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领导人的“铁故事”

作者: 胡遵远

新四军领导人的“铁故事”0

素有“铁军”之称的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战场上浴血奋战、以弱克强,为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新四军的信仰如铁、担当如铁、意志如铁、纪律如铁,注重制度建设、坚持以铁的纪律规范和约束广大指战员的言行,是新四军逐步发展壮大、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陈毅、粟裕、彭雪枫、黄克诚等新四军领导人,既是制度建设的倡导者,更是严格执行纪律的表率和模范,他们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和战士们同甘共苦,以清正廉洁、公正无私的形象,推动了这支“铁军”的作风建设,有效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陈毅:“本军应是在抗日民主政权之下的廉洁的典范”

陈毅高度重视军队纪律建设。1939年5月,他在给良团(即新四军第六团)的信中提出:我党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不可撼动的,不论外界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都必须要遵守。同时,他还告诫新四军指战员,要将人民视为父母,要用铁的纪律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必须自觉做到以下几点:除战斗情况之外,不经村长的允许不能够进入村庄;没有经过房东的允许不可以在民房中居住;在征集粮食时不能挑选,有啥吃啥;在签署借条时,要确保署名和斤两不存在错误;要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准确称呼男女老少;不能进入居民的厕所中;经过房东同意后才可以选择地方建军用厕所;每天要为群众挑水担柴,打扫卫生;要帮助农民进行劳动,参与农民的秋收秋种活动。

1941年1月,陈毅在《现在的苏北应该做些什么》的文章中明确提出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要求公务人员:第一,不贪污;第二,不压迫民众;第三,扫除官僚习气;第四,区、乡长局部由人民推选;第五,成立税收政治部,专门对税收人员进行政治工作,严厉惩办贪污,做到涓滴归公;第六,行政机关欢迎一切公正士绅、抗日党派的人士来参加,而且生活上予以特殊优待,同时推行司法制度改革等。同年7月,陈毅在《论建军工作》中提出“为建立正规化党军而斗争”的主张。他系统地分析了新四军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只顾私人利益,忘记革命利益的个人主义;生活上的腐化堕落,甚至干部开小差及个别叛变蜕化的严重现象;部队纪律要求不严格,忽视军事纪律、经济纪律等。

陈毅非常重视对军队和军队干部的监督管理,对贪污分子和腐败行为,主张与之坚决果断地斗争。他说:“本军今天掌握了一批优秀负责的干部,于任何情况下,坚定不移,为党奋斗,这是本军的骨干,是不怕火烧的真金,是全党应该尊敬的人物;但却有一小部分干部尽管是老资格,对斗争感觉疲倦,感觉难以为继,心思不再是继续革命,逐渐腐化,对党对革命正在起离心作用,对此必须坚决斗争。”对于有些部队“不仅浪费即贪污腐化现象也正在潜滋暗长,有些部队甚至相当严重”,他采取加强管理、制订预算、严肃查处等整顿措施,部队和民主政权的贪污腐化现象得到明显遏制,真正做到了“抗日民主政治是廉洁的政治,本军应是在抗日民主政权之下的廉洁的典范”。

在陈毅等人的领导下,新四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一次,新四军部队深夜进入村庄,为了不打扰群众,全体指战员都在屋外露宿。天亮以后,村民看见他们整整齐齐地背靠背坐在屋檐下,非常感动,邀请指战员进入自己家中休息,称赞他们是最好的军队。不论是在苏北,还是在苏南,新四军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并为群众排忧解难,受到根据地民众的欢迎,他们喊出“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口号。人民群众真心拥护新四军,积极配合行动,助其打击敌人,特别是在战前侦察、伤员救治、战后打扫战场等方面发挥了群众力量。

粟裕:“普通的钢笔也一样可以写出漂亮的文字、好看的文章”

粟裕不仅严于律己,对部队也一贯坚持勤俭建军的原则。艰苦的战争年代,他带领大家千方百计节约,用旧纸制作信封,用食盐代替牙膏,用猪毛代替牙刷,用粗布当毛巾,提倡晚上集体办公以节省灯火。

1943年春夏,根据上级指示,部队驻守原地,坚持斗争。当时,粟裕所在的苏中地区有的人装金牙齿、戴金戒指等。为教育大家,他在苏中区党委扩大会议上作报告时,用诙谐的语言抨击这些不良倾向:“我们有些同志的牙齿本来好得很,可是偏偏要装上一个金牙,装了金牙后,见到人喜欢说,今天下午我请你吃韭菜炒肉丝。”他一边做着动作一边说:“因为一说炒肉丝,就会露出他的那只大金牙,为的是叫人看看,他有多美呀!”

接着,他又说道:“有的同志比较喜欢戴金戒指,你们知道是谁发明了金戒指吗?是杨贵妃。众所周知,杨贵妃很漂亮,但她手上却有一圈疤痕。为了掩饰这个缺陷,她就把黄金圈子戴在有疤痕的地方。因此,金戒指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遮丑的,那我们个别同志手上,是不是也有疤痕需要来遮丑呢?”一席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热烈鼓掌。粟裕接着说:“有的同志让我批准买派克钢笔,但我没有批准,这不仅是为了厉行节约,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虽然我们要求同志们学习文化,但是文章写得好不好、字写得漂不漂亮,和派克钢笔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我看普通的钢笔也一样可以写出漂亮的文字、好看的文章。”最后,他要求全体指战员以毛主席的指示为核心,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粟裕的一番话,让大家深受教育,对部队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遵守纪律方面,粟裕特别注重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1944年春,他在东台三仓陈子群家召开会议,警务员把他的战马临时拴在陈家枇杷树下。会议结束后,他走出屋子,看到战马已啃光枇杷树的树皮,就赶紧掏出钱来赔偿给陈家。当时买不到枇杷树苗,他就托人买来一棵黄杨树苗,再次来到陈家,亲手种下树苗,方才了却一桩心事。

彭雪枫:“领导干部只有带头艰苦朴素,才能保持党一贯的艰苦奋斗光荣传统”

1939年1月,彭雪枫率新四军豫东游击支队进驻河南永城书案店。此地位于豫皖苏边区,当地百姓饱受日伪顽和土匪、恶霸的压榨,生活困苦。彭雪枫严格要求部队爱护人民,为民惩恶除害,减轻百姓负担。部队每天吃的是红薯干、高粱面糠菜蒸的黑窝窝,喝的是清水汤。患有严重胃病的彭雪枫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吃粗粮,拒绝伙食照顾。战士们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三九年,早春天,我军东进书案店。天天吃尽红薯干,两月不见油和盐。腊月三十推石磨,一斤高粱辞旧年……彭司令率咱渡难关,饿死也不把纪律犯。”

当时正值春荒,群众中陆续出现断炊户,部队经费也极度紧张。有人建议外出挖野菜充饥。彭雪枫说:“这可不行。在这个困难时期,挖野菜也是与民争食。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我们要把一切可以吃的、喝的、用的让给群众。”他下令卖掉数匹战马,包括他自己的坐骑。卖战马所得的钱一部分用于维持部队开支,还抽出部分资助断炊户和没钱买种子的农户。消息传开,当地群众称赞:“新四军真乃天下文明第一军!”

1940年夏,彭雪枫率部转战于豫皖苏边区,住在王心乙老人家中。有一天下起大雨,彭雪枫忽然想到王大爷家的小牛犊还拴在院子里,于是连雨帽也未戴就向外跑,冒着大雨将小牛犊牵了回来。见王大爷家没有牲口棚,他就把小牛拉到堂屋拴在自己睡的小床的床腿上。他不顾自己淋得浑身湿透,从床上捡起一件旧衣服,赶忙给牛犊子擦了起来。王大爷看到彭司令这样悉心照料自己的牲口,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彭雪枫对人民关怀备至,对自己和家人却十分严格。1941年9月,彭雪枫和林颖结婚。工作人员看到彭师长盖了多年的被子破旧不堪,准备给新婚的他换一床新被褥,他说:“现在是部队困难的时候,我换了新被子,别人怎么办呢?”林颖在位于洪泽湖东边的淮宝县任妇女部部长,而他所在的第四师师部驻地在洪泽湖西边,因为工作原因,二人平常分居两地。一次,夫妻团聚后,下起瓢泼大雨,林颖需要回去工作,警卫员牵来彭师长的战马,请师长同意派马护送林颖。彭雪枫说:“别的同志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如果没有马,我们雨天就不行军了吗?”于是,林颖卷起裤脚冒雨赶了回去。还有一次,林颖的钢笔丢了,工作人员就把库存的一支笔送给她使用。彭雪枫得知后,认为首长的家属不能贪公家的便宜,坚持用自己的津贴付了款。他常对妻子说,你是首长的家属,要严格要求自己,物质方面不能有丝毫特殊的待遇。林颖孕期反应十分严重,吃了玉米、高粱经常呕吐,营养不足导致身体十分虚弱。她很想吃一些水果或者酸甜的食物,但在当时条件下,很难弄到这些东西,他就耐心劝慰她克服困难。

1942年冬,师部供给部为彭雪枫做了一件质量较好的大衣。他收到大衣后执意退回,并说:“领导干部只有带头艰苦朴素,才能保持党一贯的艰苦奋斗光荣传统。”

彭雪枫关心百姓疾苦、不搞特殊化的事例不胜枚举。在泗洪县半城镇指挥战斗期间,他廉洁自律的品格深深感染着当地军民。彭雪枫牺牲后,1945年2月7日,淮北军民2万人在泗洪县大王庄为他举行追悼大会,当地群众每家门前的方桌上都摆放着一碗清水和一面镜子,以悼念彭师长“清如水,明如镜”的一生。

黄克诚:“我们都是共产党员,都得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黄克诚领导苏北人民抗战5年之久,他为政清廉、关爱民生的故事至今仍在苏北大地广为传颂。

黄克诚带头执行群众纪律。1940年,他率八路军第五纵队进驻阜宁。一天,他到王桥口指导工作,已是午饭时分,他既不找联系人安排午饭,也不打扰民众,而是与警卫员在小街上买了几个烧饼充饥。街上一户开小店的人看到这两个身穿黄军装、带有两匹马的人蹲在草堆根向阳处啃烧饼,便主动给他们端去两碗水,黄克诚一边深表感谢,一边坚持付给茶水钱。店家事后才得知其中年长者便是八路军第五纵队的黄司令,心里既佩服又感到过意不去,称赞共产党的干部就是不一样。

他对自己和家人要求非常严格。1941年,黄克诚和唐棣华结婚了。新婚夜,他便同新娘 “约法三章”:“我们就要共同生活了,有些问题需要郑重地讲清楚。第一条,我们都是共产党员,都得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因为婚姻的利益而妨碍党的利益,不能因为私人的利益而损害党的利益;第二条,我所处的工作岗位更重要,你不能因为要求男女平等而让我迁就你,因为我的工作岗位比你的重要;第三条,我这里有军队的一些文件,还要经常找人谈话,你不得打听你不应该知道的事情。”后来,这个“约法三章”成为夫妇俩及子女们都要遵守的“家规”。

抗战时期,部队实行供给制,每人每月只发两盒火柴。可黄克诚要吸烟,每晚还要点灯熬夜工作,两盒火柴只够他用一个多星期。一天,警卫员小张看到黄克诚躬着腰到锅塘里点火,就替他多领了两盒火柴。黄克诚发现后,立即让他退掉并教育道:“官兵一样,决不能有丝毫的特殊,不然以后这个部队怎么带啊?”虽然师长可以吃小灶,但黄克诚坚持和战士们吃得一样,从不多吃好菜。一个月下来,他总要询问炊事人员:“我这月有没有超支?有没有多吃油?可不要把供应战士的油给我吃了。”妻子唐棣华也按照规定执行,从不领着孩子和他一起搭伙。

黄克诚十分关爱人民群众。他常对部队干部说:“要把老百姓和战士们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三师指战员回忆说,1943年春,日军对盐阜区进行第二次大“扫荡”,部队转移时,日军在后面追赶。在黄河边,黄克诚发现部队和“跑反”的老百姓挤在浮桥上,他立即下令:让老百姓先过河。

黄克诚一生光明磊落、为政清廉。他身故后,中共中央在为他举行的追悼大会上,称他是“共产党人的楷模”。

(责编 孟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