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制定始末
作者: 吴楚婴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转战到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一边坚持革命斗争,一边努力探索如何建立工农政权。由于茨坪、石狮口、罗浮、黄坳、下七、桥头、大地等一些村庄属于遂川县管辖,遂川成为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这里经过艰苦探索,取得了建立工农政权的初步经验,制定颁布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遂川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对其他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起了示范作用。
建立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探索
1927年11月,正值军阀战争爆发,湘赣边界各县敌人大多被调离,茶陵守敌兵力空虚,毛泽东利用这个有利战机,命令第一团团长陈浩、第一营党代表宛希先率第一营主力和特务连去攻打茶陵县城。11月16日,部队从宁冈大陇出发,经睦村,赶到茶陵坑口圩宿营。17日,豪绅地主罗克绍带“挨户团”前来骚扰,被工农革命军一举击溃。当晚,部队潜伏在茶陵城外。18日一早,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一部分战士化装成卖菜的农民混进城内,里外夹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县城守敌打得狼狈逃窜。工农革命军攻克茶陵县城,占领了县署衙门。由于茶陵县城是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尚无管理经验,也没有思想准备。攻进茶陵城后,陈浩等人虽然组织成立了茶陵县人民委员会,但仍沿袭国民党旧县府那套办法,群众对此非常失望,批评新政府是“换汤不换药”。
宛希先写信向毛泽东汇报了茶陵县暴露出来的问题,毛泽东得知情况后立即回信,“由部队派县长是不对的。新的政权不能按国民党那一套搞。要成立工农兵政府,要发动群众、要保护商店,保护邮局,保护医院,保护学校”。宛希先接到毛泽东的指示信,立即组织人员深入到县城和附近的乡村发动群众,建立县工会、县农会、县赤卫大队等组织。在此基础上,由宛希先出面主持,工人、农民和士兵各自派出代表,组成茶陵县工农兵政府。11月28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正式成立。新的县政府成立后,为和旧衙门以示区别,特意在大门上贴了一副红底黑字的对联:工农兵政府,苏维埃精神。
正当工农革命军在茶陵分兵发动群众工作之时,12月下旬,湘敌第八军军长吴尚率部返回老巢,派他的独立团会同湘东地主武装“挨户团”共十几个连兵力从安仁向茶陵扑来。战斗打响后,工农革命军和茶陵游击队、赤卫队、纠察队与敌人进行了顽强抵抗,茶陵县群众也自发上前线抬担架,救伤员,战斗异常激烈。紧急关头,张子清、伍中豪率领第三营及时赶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因担心敌人会组织反扑,工农革命军主动撤出茶陵县城。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是工农革命军在湘赣边界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但只成立不到一个月,没来得及制定各种施政方针,没有积累政权建设的经验。
成立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毛泽东主持制定《遂川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
1928年1月5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攻克遂川县城。没有健全的政权,便没有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人力物力的援助。因此,根据地政权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毛泽东改变在茶陵县选派县长的做法,由群众大会推荐选举产生县长和县政府主要成员。1月24日,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王次淳当选为县长。
为发挥工农兵政府的领导作用,保障和践行“人民政权为人民”的宗旨,毛泽东吸取茶陵县政权建设的教训,在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前,就嘱咐时任遂川县委书记的陈正人要深入工农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起草“政纲”。毛泽东对“政纲”初稿作了认真审阅和修改。比如,他把“废除聘金聘礼”改成“讨老婆不要钱”,把“废除土豪的债务”改成“借地主的钱不要还”,把“不虐待儿童”改成“不准大人打小孩”。毛泽东解释说,我们制订施政纲领的目的是“让广大群众都能了解,以便共同遵守和执行。如果用冷僻和深奥的语言,群众听不懂,就达不到这个目的”。
在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上,《遂川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正式通过,共30条。根据湖南省安化县档案馆所存资料,目前能看到的《临时政纲》有24条。现摘录如下:
第一条 凡从(事)劳动及不剥削他人以为生活的男人和女人,如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此外,各色人等,如收租的人,重利盘剥的商人,资本家、雇主、土豪、劣绅、反革命政府的官吏、国民党的执行委员、监察委员、清党委员、其他各色反革命分子及和尚、尼姑、斋公斋婆、教徒等一概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第二条 凡工农兵平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居住、罢工的绝对自由,但对于剥削工农利益和危害本政府地位的反革命派剥夺此种自由。
第三条 县城及各种重要圩市,工人都要赶快组织各业工会联合会,由全县各工会联合会和直属工会组织全县总工会。
第四条 各区乡农民赶快组织各区乡农民协会。乡农民协会即为该乡执掌政权的机关。区的执掌政权机关,则为由各乡农民协会派出的代表,区的各业工会派出的代表,及区内革命军派出的代表所组织的全区工农兵代表大会,由全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所选举的人民委员会。
第五条 解除保安队、保卫团等反动的武装,组织工农革命军和赤色游击队,以保护工农阶级,肃清反革命派。
第六条 全县工会、农民协会、工农革命军的组织到了全县以上的时候,应立即召集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并选举正式人民委员会,为全县执掌政权的机关。
第七条 凡反革命政府的官吏,压迫工农、平民的土豪劣绅、地主、资本家、工贼、农贼和其他一切反革命派,工农兵政府应该严厉的惩办他们。
…………
第十条 制定真正能够保障工人阶级利益的劳动法和劳动保险法,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星期例假休息照给工钱,男女工作同等要得同等工钱。
第十一条 工人应该(给)适合他们生活需要的最低限度的钱。
第十二条 工人自有管理由工农兵政府所没收的商店和行栈的权利。
第十三条 特别保护童工和女工。童工每天做工不得过六小时,童工女工不许做夜工,又不许做那些剧烈有害健康的工作,八岁以下的儿童,不参加劳动,女士产前产后须有八星期的休息,休息时间照发工钱。
第十四条 老板和师傅不得虐待学徒。学徒在学习时间内,应该得到相当工钱,学徒学习时间不得超过两年,取消进师礼,出师礼。
第十五条 凡地主、祠庙、公共机关的田地、山林和一切附属,这些田地、山林和(给)缺少田地山林的贫苦人民和退伍兵士耕种使用。
第十六条 改良士兵待遇,增进士兵文化程度,士兵要有充分的给养,官长士兵薪饷平等,士兵组织士兵委员会参加军队管理。
第十七条 工农平民从前的欠债、欠租、欠税、欠捐,一律停止偿还和缴纳。
第十八条 从前财主手中所存的借字、地主所存的契约一律宣布作废,(如)准许工农平民自由向财主地主手中夺取出来,焚烧灭迹。
第十九条 从前反革命县衙门柜书内所管的粮册宣布作废。
第二十条 取消盐税、田赋厘金、印花烟油税、鸡鸭税、屠宰税、硝磺税、百货捐等一切苛捐杂税,规定适当的土地税和资本税。
第二十一条 开办消费合作社,使工农平民得到廉价的货物,免除商人的剥削。开办贩卖合作社,使农民及工业小生产者的出品得到适宜的价钱,免除行栈等奸商的操纵。开办信用合作社,使工农平民得到低利无抵押的借款,免除资本家地主的重利盘剥。开办生产合作社,以增进农业及工业的生产,免除个别生产的不利。
第二十二条 统一全县的斗尺秤。
第二十三条 由工会开办工人学校,由农民协会开办农民学校,由县工农兵政府开办高级的工农学校,以增工农平民的劳动知识和一般文化程度。
第二十四条 疏通河道,修筑堤防,以兴水利。
(其他条款缺)
这份《临时政纲》是茶陵、遂川建设工农兵政权经验的初步总结,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集中反映了当地群众的愿望和诉求,成为井冈山以至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蓝本。
《临时政纲》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把资本家同地主、土豪劣绅、反动政府官吏等列在一起,一概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等,在之后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完善起来。
湘赣边界红色政权的一面旗帜
遂川县工农兵政府积极把《遂川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制定的各种措施落到实处,造福工农大众。遂川县工农兵政府的诞生和《临时政纲》的颁布,成为湘赣边界红色政权的一面旗帜。
这些举措真正体现了人民民主,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人民支持和投身工农革命的热情高涨。周边地区纷纷效仿成立工农兵政府。如宁冈、永新、莲花等地相继成立了县、乡两级工农兵政府。农民群众纷纷组织起来,参加打土豪、废债务、毁契约的斗争。大大提高了农民参加工农革命军的热情,出现了农民踊跃参加工农革命军的大好局面,为巩固工农兵政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临时政纲》第十五条规定,要求把封建地主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实际上是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制度。为实现这一规定,毛泽东在遂川等地开始调研。1928年2月,遂川县委迁至黄坳,建立黄坳区委和区工农兵政府。之后,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当年平均每人分到1亩田的青苗,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获得粮食生产大丰收,区委对农民第一次实行不收租、不还债政策。从5月起,毛泽东和湘赣边界特委抽调了大批部队干部,深入到遂川、永新、宁冈等县发动群众,指导分田运动,边界各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
老百姓欢快地唱起了红军宣传员欧阳晖新编的歌谣:
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土豪劣绅哭涟涟。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你分谷子我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打了土豪分了田。
毛泽东在遂川等地开展的调研和分田试点,为《井冈山土地法》的制定摸索了经验。
此外,《临时政纲》第二十一条规定,开办消费、信用和生产合作社,发展工农业生产,发展商贸经济。这条规定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热情,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商贸经济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草林红色圩场建设就是成功的典范。
1928年1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攻下遂川县城后,率队到县城西面的草林圩向群众进行宣传,作社会调查,并发动和组织群众,打土豪筹款子。1月14日,他深入圩上中小商人之中,一面作调查研究,一面进行宣传教育。他提出保护中小商人的政策,明确规定要保护他们的财产和买卖,不能随意侵犯他们的利益。对于压迫农民群众和中小商人的豪绅,发动群众没收他们的浮财。他要求九连连长曾士峨、党代表罗荣桓以班排为小队开展宣传,发动群众。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草林圩场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圩场。百里内外的南康、上犹、湖南、福建、广东等地商人纷纷赶来草林做生意,人数常达万人以上,圩场热闹非凡。
草林红色圩场的成功开办,使湘赣边界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从中受到启示。1928年5月下旬,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在茅坪成立,袁文才出任主席。边界政府成立不久,袁文才等人考虑如何在茅坪周边开办一个红色圩场。不久,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与宁冈县工农兵政府研究,决定在与酃县(今炎陵县)的九都、十都、沔渡3个圩场相距不算太远的大陇开办红色圩场,用以沟通两省边陲的贸易,活跃茅坪的物资流通。
大陇圩场于农历五月十八正式开圩,宣布农历每月初二、初五、初八为圩日。
大陇红色圩场与草林圩场相比,又具备了新特点,它由湘赣边界、宁冈县、大陇区三级工农兵政权管理和领导,并成立圩管会,负责圩场的贸易活动和秩序管理。区工农兵政府派出赤卫队员在圩场巡逻,防止有人捣乱。圩管会的工作人员向逢圩的群众和商贩宣传红军保护中小商人利益的政策,鼓励他们来大陇做生意。商贩们互相传递信息,引得茶陵、桂东的一些商人,翻山越岭,历尽辛苦,绕过国民党军队和靖卫团的哨卡,把食盐、手电、胶鞋等物品带到大陇圩场出售。一些商贩坦诚地说:“我们来这里做生意心情格外舒畅,哪怕是要绕很多关口,甚至被白军抓住了还要坐牢、砍头,也情愿到这儿来。”同时,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与宁冈县工农兵政府,还对新城、砻市、睦村等老圩场进行整顿。在这些圩场打击欺行霸市的奸商,维持买卖公平、价格自定的正常秩序。同时保护中小商人的利益,对外来商客一视同仁,交易自由,当地的土特产也由外地商贩带出去。
红色圩场的开办,活跃了当地乡村经济,促进了手工业小商品生产的发展,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在农村管理经济工作的一次成功尝试,为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