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前后陕北苏区“扩红”的历史经验

作者: 杨红星 谷雨心

东征前后陕北苏区“扩红”的历史经验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扩大红军是党的革命任务之一。红军长征初抵陕北时,中央红军减员严重,陕北红军的整体规模也亟待提高,加之准备开展东征,故“扩红”自1935年冬季始便成为各级党政机关的重点工作。中共陕北省委自从1935年十月革命节提出3个月扩大新红军3400人的号召后,1936年1月又提出要扩大新战士2600人,也就是要在5个月内完成总计6000人的“扩红”计划。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陕北群众的热烈拥护下,在各革命团体和政府机关的共同努力下,上述任务于1936年3月底超额完成。“陕北各县共扩大了六千零九名新战士”。这是扩红工作“光荣的胜利!伟大的胜利!”①在此后的纪念红五月活动中,陕北省委决定“扩大四千五百人到方面军去”②。到6月中旬,陕北苏区又提前完成任务。陕北苏区“扩红”取得的成绩,为红军东征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兵员基础,为党和红军的“扩红”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扩红工作“应该以最勇敢最不怕困难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同时应该以具体的领导方式来随时灵活的解决扩红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问题”③。在苏区扩红过程中,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推进扩红工作,党中央将原中央苏区的一批优秀干部调派到陕北,其中包括组织部部长李维汉、妇女部部长李见珍、闽西红军和苏区的创建者郭滴人、曾任瑞金突击队总队长的金维映,他们都为苏区的扩红工作作出重要贡献。中央为扩红配备高规格干部队伍,既强化了对地方的领导,又为扩红提供了干部队伍保障。

吴堡县地处边区边沿地带,但在扩红任务的完成上,不但没有落后,反而超过其他县,这进一步证明在客观条件之外,组织领导的重要性。秀延县的扩红经历了由落后向先进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改善了对这一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对各区的扩红工作未根据各地的人口稠稀与党的干部及同志的工作能力去具体的布置,也没抓紧对中心区域的领导,只是一般的平均主义式的规定数目”。后经省委指导,纠正了以上这些缺点,并“对人口较稠密当红军少的区域,县委抽调了较得力的干部组织为突击队,去进行扩红的突击”,由此取得了较好的成绩。④

子长县的例子也说明了组织领导的重要性。子长县在前一次扩红动员中,因为当地领导机关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所以成绩很差,只完成原定计划的一少半。在新任县委书记贺秉章到任后,“即经过各种会议和个别指示,提起各级干部对进行这个工作的积极性,并纠正了过去平均主义的分区指导的方式,把有能力的干部分配到人口稠密的地方去动员”⑤。因此,该县动员的效果便大大提高,不到一个月便超额完成第二次的动员计划(150名)。

二、干部和党团员发挥带头作用

为顺利进行扩红,苏区政府提出,“首先把干部和党团员动员起来,推动干部和党团员积极参加扩红工作,只有经过他们才能开展扩红工作。应该有计划动员干部和党团员报名当红军,在扩红动员中,经过他们领导广大群众一同加入红军去,我们应该做到新战士中有百分之三十的党团员,每乡争取三个干部当红军。除个别较弱县份外,县区级各争取两个干部当红军”。⑥

为完成陕甘省委提出的扩红计划,鄜县领导机关的干部率先响应,首先有7个干部加入红军,“在这一影响下,不几天就有七十多个群众也自动报名当红军,因此鄜县便胜利地完成了计划(八十名)”。⑦

延长县接到扩红计划后,召集县一级的党团活动分子会议,在详细解释了扩红任务的重大意义及扩红的优待条件后,大家不仅表示要积极完成任务,而且当场就纷纷报名参军。县委组织部长除报名参军外,还提出要动员50名新战士;工会委员长提出在第一时间内扩红20人。5月16日,《红色中华》特刊发《模范干部》一文,称赞:“这是我们干部的模范作用,这是干部给扩红号召一个响亮的回答!”

子长县由于动员的深入,在10天时间里报名参加红军的乡一级干部就有31人之多。干部示范带头作用的发挥,推动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扩红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促成扩红的群众运动

扩红运动由党中央发起和号召,由干部带头示范,最终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力行之中。因此,扩红运动发展的根本路径还是走群众路线,促成群众的广泛参与,实现由干部运动到群众运动的转化。

苏维埃是人民的政权。在陕北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与会代表对扩红的诸多重要事项进行了认真讨论,对推动苏区扩红起到关键作用。在此次大会上,横山县代表团的3项提案中有两项与扩红相关,分别是加紧优待红军家属工作,切实解决红军家属的困难;由政府发布麻给群众,动员广大妇女群众做鞋慰劳红军。在最后一天的会议上,有人提出有关扩红的两项临时动议,将会议推上高潮。这两项动议分别是:(一)组织扩红突击队,坚持完成3月底以前的扩红计划;(二)最好的干部到山西新区工作去,巩固山西新苏区。这两个动议立刻得到全场的热烈拥护,秀延县代表提出要完成“每人扩大一个红军”的任务,延长、子长等县代表则提出“每人扩大五个红军”的任务。于是,“当场便组织了突击队四组,出发到延安、延水、绥德、安塞四县去突击,至于自动报名到山西新区去工作的,也有郝正口、刘邦彦等四十余人”⑧。由此,在充分反映民意和代表民意的前提下,扩红形成了更强大的发展力量。

动员赤少队以整体建制加入红军是把扩红运动发展成为群众运动的重要体现,这种动员方法在中央苏区曾获得显著的成效。苏区政府号召掀起“动员整班整排整连赤少队加入红军”的热潮,提出“我们在这次动员中应该很好的采用这个办法,应该首先选择最有把握的班排连去动员,先用个别谈话及会议的方式争取党团员及干部报名,经过他们去争取全体队员加入红军”⑨。后来,各地响应这一号召,出现了赤少队整体加入红军的热潮。其中,绥德县动员两个乡的少先队小队整队加入红军,为红军输送了有生力量。

四、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在扩红运动中,各级政府提出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工作,特别是通过《红色中华》的广泛报道,随时发现和纠正扩红中存在的问题,以推动扩红工作顺利开展。

东征之初,面对陕北各县扩红动员存在的惰怠情况,1936年3月3日《红色中华》刊文指出4点原因,第一,各县领导机关抓得不紧;第二,反革命分子的破坏;第三,动员方式的形式化;第四,缺乏耐心有力的归队工作。东征回师后,5月19日《红色中华》又刊文提出:“根据目前新的形势与红军回师,我们扩红的宣传应很活泼去运用,把中央政府中革军委,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宣言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应该指出红军回师是为保存国防实力,进一步扩大抗日力量,准备抗日力量以便迅速对日作战,绝不是改变抗日的宗旨,同时应及时揭破与防止反革命分子的造谣(如子长反革命说红军在山西打了败仗)。提高群众加入红军的积极性。”

共青团在宣传动员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定东二区在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上布置了扩红工作后,共青团又单独开会,讨论团组织在这次扩红中的动员办法,在会议上提出一个团员最少要引导一个青年去当红军的口号,会议当场即有团支部书记、少队大队长和13个团员一同报名参军。

在五六月的扩红突击浪潮中,5月19日《红色中华》关注了运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如提出“反对只在干部中兜圈子的现象”“要把干部动员变为群众的动员”。要求赤少队的动员应该采取个别谈话与整班整排动员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动员干部与党团员,最后在连排军人大会中通过(动员)全体加入红军”。此外,还针对“归队运动”和“边区扩红突击与战争结合”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5月29日《红色中华》又提醒指出:“应该严格注意集中工作,绝不要放松了这一工作,抓住群众当红军的热忱,再不要重踏上次扩红集中不起来的覆辙。”

五、重视优待红军家属

扩红是一次群众动员运动,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其成功的先决条件,无论这种参与是参军本身,还是参与扩红服务,都有利于产生一种引导力量,形成参军光荣的社会氛围,而“荣军”的社会氛围会促进扩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安定县东二区的扩红运动中,广大群众展现了很高的热忱。欢送新战士上前线时, 该区第一乡史家沟村的富儿为新战士杀猪一只,杨家沟村的田兆福组织了鼓乐队进行欢送,该区的干部卢齐兴送衣物给新战士,史家沟的王怀珍为新战士家属送上小麦两斗。5月29日,《红色中华》刊发《欢送新战士上前线》一文,热情呼吁:当红军多么光荣呵!广大群众在热烈拥护!加入人民红军去,扩大抗日人民红军,为独立自由的中国而斗争!为保卫与发展抗日根据地而斗争!

创造模范的优红工作,有力推动了扩红工作的顺利进行。苏区政府号召“在扩红突击中同时进行一个优红突击,优红突击员必须在扩红突击队的领导之下,指导各县区内务部发动群众进行优待红属工作,吸收红属参加各种工作,提高红属的政治文化水平”⑩。苏区政府要求由内务部专门负责优红工作,保证红属“分地分财产都优先,分了地还有人无偿代耕”⑪。优红工作一方面为参军士兵解决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营造了参军光荣的氛围。

在党中央和苏区政府的倡导下,优待红属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清涧县北一区二乡列宁小学的学生每逢礼拜六都积极参加优红,为红军家属砍柴、挑水、拾粪。子长县在扩红中积极解决红属的困难,并且发动妇女做鞋慰劳新战士,由此更多青年加入红军队伍,最终在半个月内完成了两个月的扩红计划。子长县工会在扩红突击运动中动员了大批工人武装上前线,县工会的干部大部分参加了扩红突击队的工作,工作表现非常活跃。同时,工会又动员广大工人群众及其子弟普遍地帮助红属,替红属砍柴、挑水、耕地,召集红属联欢会。工人的子弟们送米、送面、送豆腐鸡子等食物去优待红属,解决红属的困难。由于“工人在扩红优红中表现特别勇敢和积极,因之影响了全体群众上前线的热情”⑫。

六、妇女积极动员

这一时期,在扩红中涌现出一批发挥带头作用的优秀女性,她们的模范行为使大家积极效仿。妇女虽然不能亲上战场,但在扩红中不甘人后,她们一面支持家人参军,另一面也为扩红贡献力量。

横山县第二区丁家塔村一冠姓女子对扩红工作表现出极大热情,十天内便扩大了新战士7名,她还把自己的3件羊皮大袄作为慰劳品送给了新战士。秀延县第九区张天家沟李生贵的妻子,为鼓励丈夫参军,不仅承担起家中拾粪、砍柴等春耕工作,还积极劝说其他妇女也来参加生产。清涧县北一区第一乡的丁秀英、白翠英、郝林娥均是红军家属,但她们拒绝他人的帮助,不仅参加劳动生产,而且积极参与扩红,通过做鞋子的方式慰劳上前线的新战士。她们的事迹被《红色中华》报道后,鼓舞着更多人投入到扩红工作中来。

妇女们积极送子、送夫参加红军,正是发挥了亲情纽带在扩红中的带动作用。瓦窑堡市寨子沟妇女平金花听到扩红消息后,即鼓动丈夫去当红军,另外一位老妇也劝自己的儿子去当红军。安定县南区一乡李贤女“用宣传鼓动的方式督促她的哥哥归队去了,同时她并不以此为满足,还说要鼓动其他在家的战士归队去和积极参加扩大红军工作”⑬。

七、广泛开展扩红竞赛

在扩红运动中,形成了你争我赶、勇争上游的火热场面。1936年5月4日,安定县向延川县发出挑战书。5月6日,延川县回信迎战,提出为了公平起见,将原来扩红400人的任务增加到470人,由此两县任务相当。同时约定要超额完成计划,“保证没有一个老弱残废和破坏分子”。5月13日《红色中华》对此刊发评论文章《把竞赛精神普遍发扬起来》,指出,安定、延川这种革命竞赛的精神,值得“普遍的发扬起来,发扬到各县各区、各乡村,以至各个人中间去”。

继安定县向延川县发出挑战书后,延长县以“两个月中扩大三百二十名”的目标向延川县发出挑战书,提出“这一工作中的领导动员的一切经过和成绩都在《红色中华》报上互相传达”⑭。延川县收到挑战书后,参加全县活动分子会议的“全场人员都是非常高兴,特别增加了一般同志对扩红工作的热潮(情)与积极性”。他们提出以470人的标准进行竞赛,并争取“早期完成与超过计划”。

发生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红军东征是党和人民军队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总体而言,它是红军长征的尾声,是延安时代的序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正因为陕甘苏区扩红运动的充分开展,为东征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力量来源。通过红军东征,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巩固和发展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宣传了党抗日救国的革命主张,同时争取了人民群众,壮大了红军力量,推动了三军大会师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注释:

①《扩大六千红军计划已如期完成》,1936年4月2日《红色中华》第265期。

②《欢迎红五月带来新的扩红计划》,1936年4月29日《红色中华》第272期。

③⑥⑨⑩洪涛:《为扩大四千五百个新战士武装上前线而斗争》,1936年5月13日《红色中华》第275期。

④《秀延县的扩红工作是怎样转变的?》,1936年3月3日《红色中华》第260期。

⑤彦博:《子长县在急起直追中》,1936年3月9日《红色中华》第261期。

⑦《鄜县也动员起来了》,1936年3月9日《红色中华》第261期。

⑧《陕北省二苏大会成功了》,1936年3月16日《红色中华》第263期。

⑪折聚英:《妇女的扩红工作》,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551页。

⑫刘程云:《子长县大批工人涌上前线》,1936年6月6日《红色中华》第282期。

⑬《宣传哥哥归队去》,1936年6月6日《红色中华》第282期。

⑭《又一封挑战书》,1936年5月19日《红色中华》第277期。

(作者分别系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 霍瑞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