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率第七七二团在东西峪反“扫荡”
作者: 贾世庭
在开辟岳南根据地的斗争中,八路军第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团长陈康在山西沁水县东西峪地区留下赫赫战功。抗战胜利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三旅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三军军长。1956年先后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省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代司令员、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兰州军区副司令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1年离休,2002年5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调任第七七二团团长
1941年10月,中共晋豫区党委、太岳南进支队在区党委书记聂真和支队司令员周希汉率领下由安泽县转驻东西峪。南进支队由第三八六旅主力第十七团、第十八团、第五十八团组建而成。陈康率第十七团随南进支队来到西峪村。主要任务是:在此建立抗日根据地,恢复当地秩序,肃清汉奸特务;积极发展共产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武装。同时派人同原晋豫区各县党组织接上关系,做好继续南下的准备。
陈康率部在西峪村驻扎近4个月,由代理团长转任团长。其间,他和团政委高德西参加了王新亭和聂真召开的南进动员大会,布置全团训练;召开了营以上干部和阳城军地联席会议。第十七团作为开辟晋豫边根据地的第一梯队早已展开集训准备,阳城县委委员、三区分委书记崔松林派儿子崔永华和郭国保提前几天赶到西峪村,为陈康所部充当向导。
1942年2月的一天,陈康率部从西峪村出发,趁着夜幕降临,急速向南进军。掌旗员杨富春高举书写着“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十七团”字样的团旗,带领全团指战员经端氏县抵达阳城县。部队和前来迎接的地方党政干部又举行了动员会,陈康作简要讲话后,部队继续出发,为重新开辟中条山战略要地,和兄弟部队共同做好战斗准备。
5月初,邓小平视察岳南,由西峪村抵达阳城,8日到第十七团驻地,宣布调陈康担任第七七二团团长。第七七二团在全民族抗战初期由红九十三师缩编而成,开赴敌后抗日战场后,转战晋冀豫地区,是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的机动作战部队。
陈康调任团长时,第七七二团早于1941年10月奉命进驻团里村,团部驻在村西南角的老院。这样,陈康在赴阳城县开辟晋豫边工作3个月后,又奉命返回了沁水县东西峪地区。
驻扎期间,第七七二团指战员与团里村百姓的情谊日渐深厚,教会了他们制造“石地雷”,还教会了他们踩高跷、曲艺说唱等文艺宣传方式。有的战士还时常给老百姓和民兵讲他们打仗的故事,讲老团长叶成焕战斗牺牲的经过,从神头岭讲到关家垴,从长乐村讲到黄崖洞等。1943年3月,第七七二团奉命到长子县大堡头攻打日军据点,部队走后的5月份,日军“扫荡”东西峪地区,烧掉了老院的北房和东房,仅存西房和南房及南大门。
总结会上三点意见精准到位
陈康任第七七二团团长时,才三十出头,但已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军事指挥员。他对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理解较深,对上级指示命令执行坚决;他善于团结同志,关心爱护部队。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记性好、悟性高,经常能提出一些克服困难、增强战斗力的措施及克敌制胜的办法。
1943年6月初,第七七二团在东峪开会,总结5月反“扫荡”经验,旅机关派人参加会议。陈康在会上提出3点意见:“第一点是关于精简整编。我们是太岳区唯一的甲种团,是全区的机动作战部队。这次整编不是要撤掉哪个单位,而是要精简机关,充实连队,使我团机动更快,战斗力更强。第二点是关于如何粉碎日寇‘强化治安’的行动。我们应该采取与日寇针锋相对的手段和行动,粉碎日寇企图。具体说就是:一要搅乱敌占区。加强敌后武工队活动,破交通、炸桥梁,摧毁敌伪政权,或派部队打几个敌人据点,使鬼子不得安宁。二要扩大游击区。地方武装要就地坚持斗争,向敌占区边沿外部发展,粉碎敌人‘蚕食’行动。三要巩固根据地。从5月份反‘扫荡’作战经验和教训看,要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光靠‘空室清野’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埋藏的东西大部分被敌人发现,抢走或破坏了,这样下去给我们的斗争造成困难,所以我们现在增加两条措施:一是广布地雷,使敌人在根据地不敢轻举妄动;二是预留少数班排,领导民兵坚持根据地斗争,白天打冷枪,夜晚搞袭击,使敌人昼夜不得安宁。第三点是关于生产自给。我看方山周围人烟少、荒地少、树林多、土质肥,可作为团的生产基地。利用战斗间隙,组织部队开荒生产,一可以减轻人民负担,二可以改善部队生活。”
陈康的讲话,得到与会同志的赞成和拥护,受到旅部首长的重视和肯定。当晚,旅参谋长周希汉就与陈康通电话,说他和旅政治部主任张祖谅都认为第七七二团总结会开得很及时、很好。称赞陈康的意见很全面很重要,符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的在不同地区采取针锋相对的手段和措施很正确,很有创意。并指出精兵简政,开荒生产、埋雷训练可以立即展开;扩大游击区和搅乱敌占区应先与地方党政机关和地方武装取得联系,争取他们配合行动。
6月3日,第七七二团又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周希汉指示并决定:精简机关人员、到方山开荒生产、在东峪试点布雷3项任务同时展开,穿插进行。政治动员后立即对机关进行精简,并分3批去方山开荒,采集种子、储备农具、指导播种;开办布雷训练班,先在东峪进行布雷。6月上旬,3项任务基本完成两项,将司、政、供、卫部门精简的干部战士及驮马分配到战斗连队和炮兵连、游击连、武工队;开荒生产中,500多亩已下种完毕,再有10天就可完成1500亩的开荒和下种任务;东峪已举办一期20余人的训练班,并在各路口操场周围布设了50枚地雷,只等日军到来之前再由专人挂上弦即可。
东西峪反“扫荡”与“模范战斗村”
此期间,第七七二团在陈康的指挥下,先后打掉了长子县以东日军宋村据点、长治县以西高河据点,摧毁了高平境内的伪政权,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有力配合了太行区的反“扫荡”作战。在东西峪各村普遍建立政权,进行减租减息,又相继在周边几个县建立情报站、敌工站。仅4个月时间,第七七二团就击退了敌人5次5000人以上规模的奔袭“扫荡”。
1942年11月初,日伪军1500余人进至柿庄村,企图奔袭东西峪第三八六旅旅部驻地,第七七二团奉命迎击敌人。陈康派第一营掩护旅直机关,自己率团主力进至东峪以南十里岭阻击日军。4日晨,日军先头中队进至十里岭南坡,踩到地雷死伤3人,随即向十里岭发起进攻,又遭我军第二营猛烈阻击,被毙伤20余人,日军遭两次夹击后,仓皇退回杏林高地固守,并于次日退回高平。
此后不久,长治日伪军1500余人裹挟民夫1000余人,直接奔袭东西峪根据地,企图袭歼八路军主力。10日晨,日伪军进入东峪盆地,不断遭我游击小组冷枪射击,在东峪村和大操场南侧接连触发地雷,日军自知已入险境,不敢展开“抉剔”,也不敢分散进村抢劫,只能沿着没有新土的小路缓慢前进。中午时分,日伪军进至西峪村继续向西搜索,行进中又遭我方拉雷袭击被迫退回西峪。日伪军死伤20余人,身处困境,又怕夜袭,只好当天下午退回东峪,在东峪又发现村边路口、院里屋内布有地雷,就将伪军和民夫集中在东峪大操场上露营,准备白天再战。
当天午夜,陈康带队向东峪操场之敌发起包围合击,敌人乱作一团,毙伤日伪军20余人,缴获弹药两万多发,战马两匹。敌人惊恐向长子县方向撤退,第七七二团又乘势追歼,毙伤敌58人。
时至年底,日军又两次来袭,均被根据地军民击退。
第七七二团主力乘虚向长子县方向出击,有力支援了岳北反“扫荡”斗争。陈康率两个营打掉日军的石哲据点,除毙伤和俘获敌人外,缴获了许多枪支、食盐和棉花。后陈康带主力返回东峪,时值秋收,派人到生产基地收获玉米一万多斤,土豆两万多斤,做到了秋收、战斗两不误。经过8个月的艰苦奋战,陈康在东峪会上提出的3点意见胜利实现,巩固了岳南根据地。干部和战士都称赞陈团长的预见和指挥非常英明,深得人心,扬了军威。陈赓司令员夸奖说:“陈康是个猛虎。”周希汉参谋长也说:“陈康是打仗的料子。”
在陈康的部署下,第七七二团和驻地民兵紧密配合,打成一片。号召他们劳武结合,手把手教他们埋雷排雷,掌握专业技巧。陈康还带领地雷训练班的学员和团里村民兵到狐狸沟的山上找适合造地雷的石头。
1943年10月7日,日军第六十二、六十九、三十六师团各一部,以所谓“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扫荡”东西峪时,团里村青年抗日先锋队大摆地雷阵,他们先是诱敌入村,巧妙地在村口井边及家禽家畜圈口等处埋上地雷,敌人果然落入圈套,被炸死5人、炸伤2人。中共士敏县委和县武委会授予团里村“模范战斗村”锦旗一面,授予队长马发芝“杀敌英雄”称号,团里村民兵连连长张学连也成为全县民兵学习的榜样。1945年1月1日,马发芝出席太岳区群英大会,受到表彰奖励,成为全区的杀敌英雄。
1943年1月初,太岳军区发出指示:“春节(2月5日)后,第三八六旅旅直和第七七二团南进中条山,与南进支队配合,进一步开辟中条山根据地。”新到旅长王近山和陈康是老战友,两人研究这次南进策略时,为了在开辟中条山根据地过程中扩大我军影响,陈康提出“白天开进,三天到达”,得到王近山的赞同。2月7日,旅直和第七七二团从东西峪出发,经郑庄地区,翻越仙翁山,群众沿路设了茶水站,旅宣传队也设立3个鼓动棚,沿途茶水供应充足,锣鼓响声不停,快板说个没完。第七七二团这次向中条山开进途中,在群众中进行了广泛宣传,士气大振,扬威太岳。
陈康将军戎马倥偬一生,战功卓著,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在岳南大地广为传颂。
(责编 李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