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忠诚、执着为民

作者: 孟红

对党忠诚、执着为民0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她很平凡,是中国千千万万妇女中的普通一员,也是黄土地上生养的亿万农民之一;却又不平凡,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她,不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者,更是唯一一位出席从第一届到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了不起的农民代表,一直认真践行着人大代表的职责和使命。她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申纪兰(1929-2020),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人。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没有惊天动地,只有脚踏实地。她一生扎根农村,将一切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她一生的光辉足迹,时时处处体现着“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以及心系群众和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

如今,在平顺县西沟村展览馆外的长形石块上,醒目地镌刻着2009年习近平同志看望申纪兰时说的一句话:“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纪兰精神代代相传。”这是对她不凡一生的高度评价。

“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

“听党话、跟党走”,首先表现在她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对于新中国而言,男女同工同酬,有划时代的意义。只有在经济地位上实现与男人的平等,妇女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平等的权利本来就是要争取的。男女同工同酬,在禁锢中国妇女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上砸出了巨大裂缝。

抗战时期,申纪兰曾担任村里纺花织布小组组长。嫁到土层薄、石头多、耕地少的山沟沟——西沟村后,她一样积极参加劳动。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时,她担任了副社长。按照规定,干同样的工作女社员仅有男社员一半的工分。她发现这种不合理的计酬机制严重挫伤了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积极性,很多妇女只愿操持家务,这在当时妨碍着妇女地位的提高。

为验证“男女同工同酬”的合理性,她组织女社员同男社员开展劳动竞赛,用事实证明妇女的劳动能力并不比男人差。1952年,西沟村就实现了“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

在申纪兰入党的这年,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长篇通讯《“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妇女争取同工同酬的经过》中写道:“经过去年一年来的斗争,妇女们无论在社会上或家庭里的地位都大大地改变了。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的妇女干部已由3人增加到8人。大家都很关心妇女。男社员们说:‘财旺还得人旺,妇女们要注意身体,不要累坏了。’社内的生产已按男女的特长和体力的强弱作了科学分工。”报道中提到的勇于带头与旧观念做斗争的不凡女性,就是申纪兰。最后,这篇报道这样写道:“美满、幸福的家庭,就这样普遍地在西沟村出现了。申纪兰在总结她们一年来在劳动战线上所做的斗争时说:‘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 ’”

文章发表后,申纪兰的故事在全国激起热烈反响。男女同工同酬作为一个体现男女平等的重要事项得到广泛关注,并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后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代会,把男女同工同酬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82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

晚年申纪兰回忆往事时,话语坚定地表达初衷与决心:“我带领妇女争同工同酬,就是为妇女争口气!人家都说妇女是‘半边天 ’,我们就是要为‘半边天 ’争光、争气!”

如今,男女同工同酬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全民共识,妇女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谁又能想到,开始打破桎梏的,竟是几十年前山西大山深处的普通农村妇女申纪兰呢!

“只有相信共产党,拥护共产党,中国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听党话、跟党走”,还鲜明地表现于她矢志不渝的“忠诚”二字。

申纪兰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处处以身作则,事事为了人民,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坚定意志。

从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到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是全国唯一一位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被国际友人称为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从未缺席一次且每次都仔细做好笔记,回来后认真总结大会精神要点再报告给广大干部群众。

她先后13次见到过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周总理还在中南海西花厅专门宴请过她,邓小平曾和她亲切握手并一起合影,江泽民称她“凤毛麟角”,胡锦涛叫她“申大姐”,习近平到西沟看望过她。作为新中国的妇女代表,她到丹麦哥本哈根参加过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采访过她;苏联青年英雄卓娅的母亲给她写过信……

回顾难忘经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她感慨万千:“从1949年到现在,快70年了,共产党领导这么大一个国家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不容易。我是个没知识水平的人,劳动给了我巨大的荣誉,党培养了我,李顺达带着我,西沟百姓支持我,我走到了今天。共产党把一个近14亿人口的国家带向富强,多难呀!不论是作为一个党员,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我坚信,只有相信共产党,拥护共产党,中国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她具体实在地把党的事业聚焦于为农村服务上,忠诚于党的“三农”事业,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不折不扣、感恩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太行山深处的西沟村山连山、沟套沟,是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没土光石头,神仙来干也发愁”的穷地方。

1951年西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她利用冬闲时间带领社员在山沟里打坝造地30亩,孰料来年一场暴雨冲了个精光。看着一片狼藉的庄稼地,她坚定地说:“那咱就先栽树,再治沟,绿化荒山永不愁。”她带领大家先是在南坡种下300亩松子,翌年上山一看,300亩荒坡只有几棵小苗破土而出。她不气馁,继续带领群众在南坡播种,同时加强了看管和养护,绿油油的小苗终于覆盖了南坡,西沟开始大面积植树造林。那时她带领妇女们天不亮就上山,夜幕降临才回家。饿了啃几口窝窝头,渴了喝几口冷水,硬是在小干石山上造林1200亩,成活率达90%以上。

1983年,西沟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其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1984年起,申纪兰积极创新、大胆改革,带领西沟人植树育林、筑坝造地、修建水库、兴办企业,带领村民奋斗数十年后,西沟村造林总面积达到2.67万亩,开出了500亩河滩地,发展了300亩苹果园。“山上是银行、沟底是粮仓”的蓬勃景象让西沟村旧貌换新颜。

跨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沟村决定关停村办污染企业,重新寻找发展定位。在申纪兰的带领下,西沟村旅游基础设施一一兴建,香菇大棚、光伏发电、服饰床品等新产业基地拔地而起。

“任何时候都要听党话、跟党走。国强民富,有国才有家。现在,大家吃饱了、住好了、穿好了,但是,你不能忘了国家,不能忘记党的领导。”申纪兰不止一次谈到村里的铁合金厂时这样深有感触地说。

1985年,西沟村利用本地丰富的硅矿资源优势,建成了铁合金厂,当年就实现利润150万元,后来发展到3个高炉,能解决100余劳力的就业问题。到了2013年春节,她却同西沟人经历了西沟发展史上的一次大“阵痛”。由于铁合金厂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必须拆除。这可是她亲手创办的首个村办企业呀。它不仅是西沟村发展的象征,更是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接到拆除通知的那天,几名工人找到她说:“这个厂子不能拆呀,不然咱这百把号工人就没了挣钱养家的门路了。您是全国劳模、人大代表,去上面找找领导,尽量保留下这个厂子吧。”

申纪兰同样也心疼、难受,可她更清楚,西沟再怎么追求挣钱养家都不能违背国家政策和法律。她说:“大家的心情我理解,但该拆还得拆,拆除铁合金厂也是为了发展,你们上工的事,咱们再想别的办法。我是人大代表,更应该带好这个头,咱西沟人无论啥时候啥事情上,都要听党话、跟党走,绝不犹豫。”

铁合金厂高炉倒掉的那一刻,申纪兰还是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但那天在全村党员干部大会上,她还是顾全大局、紧跟党的新政策鼓励众人说:“什么事都是逼出来的,什么路都是走出来的。没有党的领导,西沟种不下那么多树;没有党的领导,也不会有铁合金厂。现在,铁合金厂没了,咱就从头再来!”

为解决村民就业问题,铁合金厂关闭后,申纪兰带领村民们建起了香菇大棚,引进了品牌服装企业,大棚还装上太阳能发电,棚上发电、棚下种植。她感触很深地说:“只要听党话、跟党走,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曾经有人问申纪兰:“你这一生要用两个字来说,是什么?”

她笃信坚决地回答:“忠诚。”

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这就是人民代表申纪兰坚守一生的品格和初心使命。在西沟人心里,她既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也是一位普通劳动者。她听党话、跟党走,用一生的赤诚,在群众心中树立起丰碑。

“把群众的声音带到中央去,把党的声音带回来”

“听党话、跟党走”,更生动地表现于她殚精竭虑勤政为民上。

申纪兰对群众的事情总是牵肠挂肚,绞尽脑汁。无论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还是勇敢闯出改革开放新路子、开拓新天地,她都积极响应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号召,全心全意扑在为农民摆脱贫困、造福发展的创业和革新上。

申纪兰对自己的一贯定位,就是妇女代表、农民代表。1954年,她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从山西长治出发,骑驴辗转走了4天到达太原后又转乘火车抵达北京,从此与全国人大结下不解之缘。她一生奋斗,伴随始终,虽年高体衰却从不懈怠,真诚踏实地做到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

为此,她说:“咱是个农村人,是个农民,能参加上一届人代会就不错了。从第一届参加到现在,这是党和人民赋予我的责任,我必须把这个代表当好了,把群众的声音带到中央去,把党的声音带回来。”“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申纪兰深知农民所想所盼,关心农民生活疾苦,尽心尽职为广大农民发声。她的提案始终聚焦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从“村村都要通水泥路”到“修建公路不能侵占耕地”,从“搞好山区水利建设”到“老区如何致富”,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农村干部选举”到“贫困地区旅游开发”……与此同时,几十年来,这些来自农村、来自基层“带有泥土味”并凝聚她心血的议案、建议,也不断得到采纳和兑现。长长的议案背后,写满了她为民说话的牵挂与情怀。

在她兢兢业业一往情深带领村民守正创新、踔厉前行、奋斗不息下,西沟这个当年吃不饱饭的贫困村发生巨大变化,村里盖起了小洋房,不少村民开上了小汽车。村办企业越来越兴旺,外来的大企业也愿意来村里投资。在她“人要文化,山要绿化”的指导思想下,荒山绿化极大地改变了大山的面貌。每当秋日来临时,西沟村就呈现一派繁忙热闹的丰收景象,枝头挂满果实,大地充盈。昔日垒起的万亩育苗坑里,整齐划一地排列着核桃树、苹果树,丰收的成色与山林的绿色,共同浸染出大自然的底色……

从青山一脉披绿装到众志成城奔小康,西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申纪兰那蓝衣青裤的身影。她用“心系人民、逐梦小康”的责任担当,将人民代表的形象刻在百姓心头,刻在苍茫大地。

2020年12月12日,首条纵贯太行山的高铁——郑太高铁太原至焦作段开通运营,郑太高铁实现全线贯通,两地最快2小时36分可达。长治人民迎来高铁时代、享受快捷便利。鲜为人知的是,申纪兰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原来,2014年全国两会前,85岁高龄的申纪兰准备了整整10个议案:关于加强浊漳河干流环境保护、建议国家支持采煤塌陷区治理、关于提高荒山造林补助标准等,其中一个重点议案便是《关于尽快建设太原(经长治、晋城)至焦作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的建议》。上会后,她郑重提交给大会。

对此,申纪兰感慨地说:“以前去北京开会,光去长治,就得走4个多小时。现在坐着高铁,两个小时我就从北京到了安阳,再用一个小时就到西沟了。你说这交通重要不重要?”她有过骑着毛驴去开会的曲折经历,有过吃不饱饭的苦涩记忆,有过血染荒山的艰难奋斗经历,因此她将更多目光投向关注国计民生、改善农民生活上。她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山区百姓也应该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她的每份建议都来自对农村生活的深刻体会,更来自于人民的心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