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之声 | 习近平论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是党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的集大...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
礼赞功勋 | 对党忠诚、执着为民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她很平凡,是中国千千万万妇女中的普通一员,也是黄土地上生养的亿万农民之一;却又不平凡,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她,不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者,更是唯一一位出席从第一届到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
一代风流 | 巾帼英烈纪毓秀 1992年,父亲牛荫冠在弥留之际,口中一直念叨着一个名字——纪毓秀。这使我们倍感吃惊,为何父亲临终前会想到她呢?经多方了解和查找资料,在终于知道了父亲与纪毓秀曾经的革命往事后,我不禁深深感叹这两位清华学友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建立起来的似海情谊...
历史写真 | 陈云这样解决新中国经济建设人才缺口问题 经济建设是国之大计。要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就必须培养足够的具有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的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尽快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陈云提出一系列解决经济建设人才缺口问题的具体措施,使国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效。梳理这一过程并进一步...
历史写真 | 家宴·情真 宋庆龄在寓所接待过无数声名显赫的中外宾客。寓所不仅是她温馨的家,更是她接续为新中国奋斗、关心儿童、促进中国福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场所。1947年,宋庆龄在给友人王安娜的信中写道,“感谢你提醒我要做更多的促进工作的必要性。但是也许你不知道,一星期...
信息窗 | 我国首颗超100G高通量卫星中星26号成功发射 2023年2月23日19时4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26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为固定终端、车/船/机载终端提供高速宽带接入服务。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负责...
战斗者的心声 | 刘伯承:游击战十二项原则歌诀 内外合击,断敌交通;粮弹两绝,制敌死命。 小股抗退,侧后袭扰;翻车破路,瓦解敌军。 集中力量,预期伏击;肃静忍耐,干脆灭敌。 昼伏夜动,声东击西;有意暴露,及时隐蔽。 利害变换,毫不犹豫;看准火色,转到外翼。 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机动灵敏,...
清廉明鉴 | 清廉为官的裴庆生 裴庆生(1936—1994),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北石槽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少年时当过儿童团团长,解放后入团入党,1964年省委党校毕业后留在省委机关工作,1986年任大同市委副书记,1988年调任晋中,1990年担任地委书记。任职期间,他...
清廉明鉴 | 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李双良 李双良(1923—2018),山西忻州人,曾任太原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段长、加工厂副厂长。1947年参加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已届花甲之年的他主动请缨,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带领职工承包治理太钢渣场,把堆积了半个多...
清廉明鉴 | 百姓法官王天祥 王天祥(1960—2008),山西沁县人,生前任沁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他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真正诠释了人民法官捍卫法律尊严和维护人民利益的忠诚本色。据统...
史料荟萃 | 两封遗嘱展现出邓颖超的革命本色 邓颖超84岁时铿锵有力地写下“人老心红,志更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努力为人民服务”的自我激励,表达了将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自己所热爱的祖国的家国情怀。1982年,78岁高龄的她先后写下两封遗嘱,一封是6月17日在1978年7月1日写给党中...
史料荟萃 | 英雄事业,群众作风:记太行区首届群英大会 英雄们的作风必须是民主的群众的,为群众作表率的。英雄是广大群众英雄事业的代表人物,代表着群众的英雄气概和群众的创造性,根基则是生长在群众里面的,离开了群众的进步和创造,英雄们就无用武之地了。这是太行区党委书记李雪峰在太行区首届群英大会上的讲...
史料荟萃 | 雷锋生前三幅画像的由来 2023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关于雷锋的画像也有很多,可鲜为人知的是,雷锋生前就有画像,不过仅有3幅,这珍贵的3幅,都出自时任沈阳军区工程兵七团俱乐部主任杨宝威之手...
史料荟萃 | 抗战时期交城县的宣传报道工作 全民族抗战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担负着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宣传对敌斗争工作经验、教育和鼓舞军民抗日斗志的重要使命。其中,山西交城县委组织开展的宣传报道工作在全县对敌斗争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县委高度重视,带头撰稿,全县宣...
风雨故人 | 苏家驹:一位共产党员的百岁人生 苏家驹,1923年出生于上海市崇明岛,10岁丧父,他和兄长、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独撑家业,起早贪黑、含辛茹苦地供他们上学、将哥俩拉扯长大。在旧上海,中国的劳苦大众被洋人及其走狗、官僚资本家、地痞流氓欺压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凌辱和盘剥。1937年...
史海探秘 | 上党战役磨盘垴战场旧址初考 磨盘垴战斗,是上党战役中一次激烈的战斗。1985年9月,为纪念上党战役胜利40周年,上党战役时任太行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司令员郑国仲写下《上党战役磨盘垴战斗始末》。时任第三支队七六九团三营十连机枪班班长、原广州铁路分局视...
史海探秘 | 寻找烈士支杰 大众剧社(也称晋东北大众剧社)是抗战时期由我党领导的活跃于晋察冀边区山西东北部地区的文艺团体,因存在时间短而不为人所知。笔者在寻访其历史时得知支杰曾担任该剧社社长,但剧社解散后有关他的记载却很少,这引起笔者的关注,于是前后历时8年终于找到支...
画说建党百年 | 团结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画家方增先于1968年创作的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见封底,157x240cm)就集中彰显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工农大众团结奋斗的昂扬斗志和精神面貌。这幅画作得名于毛泽东诗词“唤起工农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