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创建、发展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的三部曲
作者: 汤家玉
在信息制胜的时代,面对在信息化建设中突飞猛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外媒宣称:我们不怕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化,就怕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化。由毛泽东缔造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向心力,连我们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撼山易,撼中国人民解放军难。这其中的奥秘何在?关键的一点,就是这支部队有一个非常科学的制度,即支部建在连上。支部建在连上制度,是毛泽东亲手创建的,也是他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军事遗产之一。
永新三湾:提议在连队建立党支部
支部建在连上,这一构想是毛泽东在工农革命军遭遇严重挫折、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提出的。
1927年8月,毛泽东毛遂自荐,要求回湖南发动秋收起义。中央批准后,他马不停蹄赶回长沙,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召开会议,部署起义工作。他面对实际情况总是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当时,中央明确规定,起义部队要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帜,南昌起义就是这样做的。毛泽东经过一段时间思考,致信中央:“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一点我在鄂时还不大觉得,到湖南来这几天,看见唐生智的省党部都是那样,而人民对之则是这样,便可以断定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他坚决主张,在秋收起义时“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
毛泽东是思想家,也是实干家,一旦认准了总是立即付诸行动。在他主持下,秋收起义部队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作为领导机关。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下辖3个团:以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为主力编为第一团,团长钟文璋,指导员李汉文;以安源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和萍乡等地的农民自卫军编为第二团,团长王新亚,党代表张明山;以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一个营和浏阳部分工农武装编为第三团,团长苏先骏,党代表先是潘沁源后是徐麒。参加起义部队共约5000人。
毛泽东在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次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他豪情万丈赋诗咏怀: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诗中,毛泽东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洋溢着必胜的信心,然而,现实并未像他预期的那样发展。9月9日,起义开始。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行动严重受挫。他当机立断,决定放弃攻打长沙,并以前委书记的名义通知起义各部队到浏阳县文家市集结。9月19日,各路起义部队到达湖南浏阳县文家市。当晚毛泽东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决定改变行动计划,保存实力,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开展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9月20日上午,起义部队1500余人离开文家市向南进发。9月23日,起义部队在芦溪镇遭反动军队伏击,损失数百人,总指挥卢德铭牺牲。
本来信心满满的毛泽东,未料战况如此艰难,更未想到部队的士气如此低落!自从转兵南下以来,部队不断遭受反动地方民团袭击,加上疟疾流行,许多人患病死亡,减员渐多。官兵中悲观失望情绪越来越浓,连师长余洒度都对革命前途心灰意冷。在行军途中,许多人不辞而别,还有一些人投靠国民党军队。第一营一连的一个排在排长唆使下,利用放哨机会集体逃跑且带走所有武器。那时,逃亡变成了公开的事,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上哪儿去?”起义部队本来有5000多人,此时只剩下几百人。就连这几百人也是萎靡不振、思想混乱。如果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这支队伍必然覆灭!出路何在?毛泽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边行军,一边焦灼地思考着,如何为即将失败的工农革命军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1927年9月29日,部队来到三湾村。三湾位于江西永新、宁冈、莲花、茶陵四县交界的九陇山北麓,群山环抱,是个人烟稀少的偏僻小山村。秋收起义部队来前,老百姓受国民党反动宣传影响,都跑进山中躲藏起来。附近没有国民党正规军,也没有反动民团,既安全又安静,是部队休整的好地方,毛泽东决定在三湾村让部队进行休整。
连日来,毛泽东和普通战士一样,穿着草鞋步行行军。他的双脚磨破了,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他不顾疲劳深入到战士中谈心,了解部队的情况和战士的思想情况,终于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部队里思想混乱、管理松弛,最突出的问题是整个部队没有主心骨。
只有确立一个军魂,才能挽救这支即将失败的部队!这个魂是什么?他想到大革命时期的北伐军。在北伐各路军队中,凡是受共产党影响、掌握的部队,战斗力都明显地强大。在军队中建立党的组织,不能不提到周恩来。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秘密建立中共黄埔军校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系统中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1926年又扩大为中共黄埔特别支部。随后,共产党人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中建立党的组织,成立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这是党在作战部队中建立的首个党支部,该支部直属中共两广区委领导。党还在国民革命军的其他部队及冯玉祥国民军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到大革命后期,凡是在党直接掌握的军队中均设有党组织,组织形式已发展为:团——总支、营——支部、连——小组。党组织建立后,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毛泽东是一个善于创新和学习的军事家。大革命的经验给了他启发,一个重要构想在他脑中形成。
村中有一家叫泰和祥的杂货铺,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前委会议,讨论如何解决士气低落的问题。微弱的灯光投射到大家疲惫的脸上,同志们各抒己见,意见纷呈。听了发言,毛泽东放下手中的香烟说:“我看,只有把党建在连上才行。”有人问:“这样行吗?”他说:“我看行。大家想想,大革命时候,叶挺独立团为什么战斗力特别强?就是因为支部建在团上嘛。连队是最基层的单位,我们把党支部建在连上,让党员发挥堡垒作用,就可以把连队掌握在党的手里。”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有怀疑的,也有赞成的。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实行党支部建在连上这一新制度。会议结束时,东方已露出鱼肚白。
30日早饭后,司号员吹响集合号。大家无精打采地从各个方向到村头的枫树下集合。毛泽东站在队伍前面,挺直胸膛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说:“同志们!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没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现在当军长了。我们有几百人,还怕什么?失败有什么可怕的?没有挫折和失败,革命是不会成功的!”接着他宣布3项决定:一是整编部队,把原来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缩编为一个团,下辖2个营、1个特务连、1个军官队、1个辎重队、1个卫生队,共有700多支枪,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由陈浩担任团长。二是党组织建在连上,设立党代表制度,排有党小组,班有党员,营、团以上有党委,全军由前委统一领导。三是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平,破除旧军雇佣关系。他还宣布了行军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筹款要归公、不乱拿群众一个红薯。毛泽东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只有严格遵守这三项纪律,我们才能搞好和群众的关系。”
随后,部队按照毛泽东宣布的决定进行整编和教育。支部建在连上制度,就此诞生。
酃县水口:建立第一个连队党支部
毛泽东不仅是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的创立者,也是实践这一制度的第一人。
三湾改编一结束,他就决定从优秀战士中吸收一批党员,亲自主持入党仪式,建立连队党支部。
1927年10月15日晚,陈士榘、赖毅、鄢辉等6名士兵,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酃县(今湖南省炎陵县)水口街叶家祠堂的阁楼。阁楼里摆着几条长板凳,靠北墙的一张四方桌上放着一盏菜油灯,桌边挂着两张长方形的红纸,上面分别写着入党誓词和3个外文字母CCP(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略)。会场上寂静无声。
毛泽东和各营、连党代表准时来到会场。他扫视会场一周,大声宣布:“人已到齐,入党仪式开始!”
6名新党员首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和入党目的,各个介绍人分别谈了新党员的政治表现及简历。随后,毛泽东走到新党员面前,庄重地问:“你们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6人异口同声地回答:“要翻身,要打倒土豪劣绅,要更坚决地干革命!”
毛泽东郑重地举起右手,紧握拳头带领新党员宣誓。他读一句,6位同志也跟着读一句:“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庄严而洪亮的声音在破旧小阁楼里久久回荡。
宣誓仪式结束后,毛泽东发表即席讲话,语重心长地说:“从现在起,你们就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了,共产党员就要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团结群众多做工作。要严格组织生活,党的秘密不能乱讲,互相帮助。”
然后,他宣布,在党员最多的第一营二连建立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连队正式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史称水口建党。随后,其他连队也陆续建起党支部。水口建党,将“支部建在连上”制度付诸实践,成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史上的一项创举。
制度的变化,带来部队面貌的变化。有了党的领导核心和基层党组织,连队立刻有了灵魂。连队里的政治空气逐渐浓厚,党员数量逐渐增多,各项工作迅速开展起来,指战员的政治军事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逃跑事件也很少发生。
支部建在连上,使这支部队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以崭新的人民军队的崇高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官兵们精神振奋,士气高昂,纪律严明,对群众秋毫无犯。有位村民悄悄下山,发现这支部队与以往的军阀部队大不一样,不但不砸门抢劫,还帮着村民把耕牛看好,把水缸倒满。他马上把这一情况告诉了躲在山中的人,大家纷纷下山来,发现果然如此,村民们感动极了,抢着给部队送吃的和喝的。6天后,这支部队在村民们依依不舍的送别中踏上新征程,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不久,毛泽东成功改造了井冈山地区王佐、袁文才的农民部队,并在其部队实行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
江西井冈:完善支部建在连上制度
军事家毛泽东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制度。支部建在连上作为一项制度,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原则、规定,而不仅仅是在连队建立一个支部这么简单。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十分注重总结经验加以提高,使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日趋完善。在他领导下,连队党的建设、思想教育、士兵委员会等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连队党支部工作内容越来越充实。
1928年11月,毛泽东撰写《井冈山的斗争》,系统总结党支部建设经验,并向中央作了全面汇报。
党支部的领导,本质上是党的思想政治领导,开展政治教育是党支部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党对部队领导的基本途径。毛泽东欣喜地指出:“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
领导士兵委员会工作,是党支部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连队群众组织的士兵委员会,是在军队内部发展民主的基本形式。曾任士兵委员会主任的宋任穷后来回忆:“我在营里担任士兵委员会主席,士兵委员会是选举产生的。按选举名额,由连里选出一些委员来,3个连的委员组成营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没有设立什么机关,没有专职办公,只是遇事开会研究。士兵委员会是党代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士兵委员会的工作,主要放在连里面,一个是政治民主,一个是经济民主,管理伙食,管理经济。那时来自旧军队的军官很多,打人骂人的军阀习气严重,士兵委员会就同他们那种旧习气作斗争。”根据这一制度,旧军队长官打骂战士的制度被废除,形成官兵一致、上下平等的新型官兵关系。战士的各种利益得到切实保障,革命热情大大激发起来,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
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把党的作用、首长的作用、群众的作用都充分激发出来,形成整体合力。对此,毛泽东总结说:“连、营、团都有了士兵会,代表士兵利益,并做政治工作和民众工作。”
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在连队设立党代表(后改为政治指导员),并把它作为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他说:“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因党的支部建设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他要督促士兵委员会进行政治训练,指导民运工作,同时要担任党的支部书记。事实证明,哪一个连的党代表较好,哪一个连就较健全,而连长在政治上却不易有这样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