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晋西壮歌东征行
作者: 孟红
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薪火。我们来到了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所经的晋西革命热土之一的临汾隰县。隰县,古称隰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市西北边缘,晋西吕梁山南麓,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其毗邻6个县:东邻汾西县,西接永和县,南与蒲县、大宁县接壤,北靠吕梁市石楼县、交口县。当年毛泽东、彭德怀率红军总部、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和红二十八军等数路大军转战隰县41天,在隰县境内发起蓬门战斗及部队整编、张家源阻击战、苏家庄阻击战和罗镇堡战斗等。
晋西馆内拜读谋略
来到隰县第一站就走进了坐落于吕梁山脉隰县城南1.8公里处的车家坡村龙凤山腰的晋西革命纪念馆。其之所以设置于隰县并以晋西命名,是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山西省委、晋西南省委曾在这一带活动,中共晋西南区党委、洪赵特委和隰县地委曾经驻扎在隰县。这里曾经是晋西南政治、经济、交通中心。馆内陈列所涉及的十几个县即是大晋西的一部分。有史迹可寻,有建置可考,有地缘优势可以承载。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纵横沙场,红色种子在这里落地生根,之后开枝散叶。山河有幸,大地增辉,历史给了隰县机遇。
沿着陡峻的 133级台阶抬阶而上,使人联想到革命路途的艰难和漫长。登顶抬望眼,纪念馆前一座3.6米高的毛泽东铜像赫然入目,伟人的形象霎时矗立心间。塑像正是42岁毛泽东在隰县时英姿焕发的伟岸风采。只见伟人塑像昂首阔步,凝神远望,信念坚定地指挥着千军万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浴血奋战在晋西热土上。其后是开阔的广场,两侧松柏环绕,鲜花簇拥,一切显得和谐巍然,纪念馆展厅坐西面东,巧合晋西之“西”。该馆占地面积15400平方米,2007年7月启动建设,设有“抗日战争爆发前的晋西”“抗日战争时期的晋西”“解放战争时期的晋西”3个展厅,分别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再现了党在3个时期的活动。具体包括党的早期活动,即创建革命武装、红军东征、晋西会议、午城战役、根据地建设、晋西事变、东川战役、全区解放、踊跃支前、伟大胜利等单元。展陈跨度较大,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生动教材。该馆自2010年12月开馆并被授予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每年都有数以万计来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人前来瞻仰学习,接受革命传统、党史国史教育。
走进展厅,便走进一条历史的画廊,这里记录着晋西根据地彪炳史册的数十载英雄过往,走进它就走进了那段辐射临汾、吕梁、晋中3市15个县区的晋西革命历史,走进了全面展示我党在晋西这片热土上带领当地人民群众从事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从中领略到:毛泽东如何在晋西先是亲率红军将士打赢东征战役,接着一步步科学“做眼”创建抗日根据地,继而运筹解放战争的宏阔布阵排兵。
1931年5月,山西省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晋西游击队在这里组建;1936年,毛泽东亲率红军总部在晋西地区转战72天,在晋西广袤的土地上浴血奋战;1936年3月,贯彻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方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晋西会议在这里召开,对东征作了重要战略部署;1938年2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这里建立抗日根据地,奉命阻击日军。同年3月14日至18日,午城战斗在此持续5个昼夜,粉碎了日军从蒲县至大宁马头关西渡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的阴谋;1939年12月,反顽斗争“晋西事变”第一枪在这里打响,中国共产党从民族抗战大局出发,和平解决了“晋西事变”……在晋西这片热土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殚精竭虑战斗工作,留下过光辉足迹,创造了革命征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奇迹;晋西许多优秀儿女在革命战争中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重大贡献。
参观中,我们较为留意拜读及感触较深的,是关于东征期间毛泽东在晋西尤其是隰县留驻的点滴踪影,从中我们由衷惊叹和折服于他对红军东征战役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的雄韬伟略。
此役是毛泽东自觉运用“知彼知己”战争指导原则确定军事战略方针的具体事例之一,即抗战前夕确定东征打击蒋阎军的战略。
1936年2月20日,毛泽东和彭德怀率东征红军突破黄河天险,取得晋西三捷,很快就打开局面。3月23日,毛泽东在郭家掌召开团级以上干部会议,部署新的战略行动。会议决定将东征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大军。毛泽东只带领一个特务团(只有两个连的兵力)、一部电台和总部少量参谋警卫人员,以“中路军”的名义转战于晋西一带的吕梁山区,和敌人玩起“捉迷藏”。阎锡山部队先后出动二十几个团,紧紧追赶“中路军”。在这样近的距离与数十倍敌人周旋,电台组的干部战士不免为毛泽东的安危担忧。毛泽东却做到了心中有数,胜券在握。
我们从晋西革命纪念馆展陈中对毛泽东在晋西特别是隰县有关的主要行程、驻地和活动经过轮廓,有了概略了解。
东征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展现了毛泽东审时度势、机动灵活的高超才略。
1936年3月12日,毛泽东主持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领导干部会议,根据国民党中央军已经入晋协助阎锡山“进剿”红军的新情况,决定分兵三路:以总部特务团和黄河游击师组成中路军,由叶剑英指挥,转战隰县、交口、石楼、永和一带;以红一军团全部及红十五军团八十一师主力组织右路军,由林彪、聂荣臻率领,沿汾河和同蒲路南下作战;以红十五军团主力两个师为左路军,由徐海东、程子华率领,北上直逼太原向晋西北行动,并掩护红一军团南下。
毛泽东、彭德怀和总部机关则随中路军行动,继续转战于晋西吕梁山地区。3月18日,毛泽东、彭德怀仍在大麦郊附近。20日,筹划已久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大麦郊上贤村召开。周恩来、博古、邓发、林伯渠等也从陕北后方赶来前线参加会议。主要传达共产国际七大决议,研究统一战线工作和军事战略方针。会议历时7天,先后辗转多个地点,即晋西会议。20日23时,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宋时轮等:“大麦郊已到敌,我们及直属队明移川口。”
22日,毛泽东移驻隰县石口。当日电文中指出:“我们及直属队本日到石口,明日不动。”3月 23日,毛泽东在隰县石口继续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在发言中指出,中央十二月决议符合共产国际七大决议,中央的工作是与共产国际一致的。会议进行之际,敌军已经尾追而至。离开石口后,毛泽东经罗村,于24日又随方面军指挥机关和前委移至石楼城西南的四江村主持政治局开会。25日会上他就战略方针问题作报告,重申“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指出目前以“经营山西”为主,也要准备在河北、山西、绥远三省进行运动战。同日13时,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叶剑英、李富春,要他们将赤化石楼等地的工作布置报送来。27日,会议移至石楼县城附近举行。会后,他率部朝南向永和方向转移。28日18时,毛泽东、彭德怀发给林彪、聂荣臻的电文称:“在永和北部阻滞孙杨两敌南下。”4月3日,毛泽东向东转移到隰县北部的李村。同日16时,电告宋时轮:“本日我们到李村”“明日我们率三十军及二二四团进至义泉镇”;17时,另电告林彪、聂荣臻:“我们明日移至隰县东端之义泉镇。”18时半,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宋时轮:彭德怀率四分队随第二二四团主力进至马家山,毛泽东率一分队进至庞派里。
4月4日,毛泽东抵达隰县义泉镇。8日2时,毛泽东、彭德怀致电林彪、聂荣臻:“我们直接指挥之部队,在隰蒲两县中间地区工作。”4月上旬,他转移的方向基本在隰县西部由北向南。
随后,鉴于敌方兵力大大加强且集结重兵决意夺回黄河渡口、切断红军退路等险情,4月13日,毛泽东移往隰县北部的康城镇。19时,致电刘志丹、宋任穷,告之自己所部在隰县北部之康城镇,西北距石楼城140里;24时,电告徐海东、程子华:“彭(德怀)明到大麦郊向十五军团传达国际与中央决议。”15日13时,毛泽东、彭德怀在康城镇致电林彪、聂荣臻,通报石楼、隰县、蒲县、灵石、汾西等地发动群众的情况。这次毛泽东在康城镇停留约10天。
红一方面军主力在晋西地区重新集结后,敌军也跟踪而至,形成对红军的包围态势,企图一举消灭红军于黄河东岸狭小地区。面对危局,毛泽东于4月22日提出返回陕北的问题。4月25日,毛泽东、彭德怀离开康城镇,启程前往桑壁镇红一军团军团部。赖传珠在当日日记中记道:“毛泽东、彭德怀出发到一军团去。军委有开会讨论新战略方针的消息。”当晚20时,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徐海东、程子华、叶剑英、李富春并告林彪、聂荣臻:“我们明日宿庞派里,后日进至蓬门、石楼大道宿营。”此次行动是向西朝黄河岸边前进……
蓬门路居见闻感人
此行的另一重要红色探访地,便是毛泽东之隰县路居地。我们来到位于隰县西北之蓬门村毛泽东路居地的老庙(龙王庙)。
该旧址由坐北朝南3孔石窑的一排红房以及宽敞静穆的院落组成,院中那绿意盎然的七八株楸树,茂盛肆意至千条万缕枝杈伸出墙外,开出一撮撮馥香四溢小粉花来,经知悉一些情况的当地热心老人指点,我们知晓北排东房便是当年毛泽东居住一夜的所在。
四顾环视之余,小有惊喜的是,我们探访到这座院门外,竟然在高约4米多、长约十几米的西墙面上,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当时革命情景的简笔画:画面中间引人注目的中心人物,眉宇间英气勃勃的高大帅气中年男子,显然是东征到此的领导人毛泽东,他身边围拢着红军干部和战士,更多围在身边的是一群当地老百姓,他们的脚旁放置着几大筐粮食和慰问品,描绘的是毛泽东领导红军在这里开展宣传工作图景,动员参军参战,救济贫苦农民。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齐聚在毛泽东身上,毛泽东正打着手势,以铿锵有力信心十足的洪亮声音,亲切和蔼地给大家宣讲中国共产党倡导全国人民结成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抗击敌人的道理,以及红军艰苦卓绝愈战愈勇的战斗故事。他的头顶和人群上方,因这热烈和煦场面,吸引来一只只春燕,轻盈盘旋翻飞着,它们欢快地向人们报着春的喜讯,又叽叽喳喳等散场后将这一个又一个红军打胜仗、农民要翻身的喜讯传向远方……
望着这历经沧桑之所,触景生情,眼前禁不住浮现出那段难忘的革命往事:东征中的蓬门战斗和张家塬阻击战后,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部经过蓬门村,居住于龙王庙。红军一到村里就展开宣传,组织村民到老庙的院子里听红军战士讲故事,晚上全村老少都来到挤满人的老庙听讲。每个人发了一个红布条拴在胳膊上,群情激昂。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心潮澎湃。翌日天蒙蒙亮,村民们又自发来到老庙听讲。毛泽东率红军在蓬门村期间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扩大了红军力量,比如,年轻人毛孩等村民当即报名参军并随军去了延安。另一路是由徐海东和程子华率领,27日,从石口经上下均庄、贺家沟、贾家沟、白草塬到刘家堡、上下蓬门等地集结待命。叶剑英率直属部队和全部伤员进至上下蓬门以北地区以及娄家峪(今路家峪)一带宿营。
在此处毛泽东路居地,我们还听到有紧密相关而鼓舞人心的一场蓬门战斗,以及蓬门整编。蓬门战斗是红军东征进入隰县的第一场战斗,也是红军总部“围石楼、打增援”战略计划中的一次重要战斗。
1936年2月24日,由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参谋长周士第率第七十五师、七十八师进入隰县,沿朱家峪川向南面蓬门推进。军团侦察队了解到:蓬门村对把子、城坡里、前窑背(均为地名)3处各有一排阎军驻守。又得悉,驻隰县城的晋绥军第六十九师二〇三旅四〇五团次日要经蓬门增援石楼。军团部决定突袭蓬门,将红军部队设伏在各制高点等待敌人到来,25日上午约11时,阎军进入伏击圈,红军战士突然出现在四面山头把阎军团团围在蓬门村河谷。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发起冲锋,密集的枪弹射向敌群,还有不少战士手举大刀、红缨枪同敌人拼杀。阎军遭此意外突袭措手不及,惊恐万状,狼狈逃窜,而红军战士集中火力,愈战愈勇。战至下午3时左右,生俘敌营长刘玉田及以下官兵300余人,缴获步枪200余支。至此,东征红军不到10天,歼灭并击溃阎军5个团,俘敌1200余人,夺取了石楼、中阳、孝义、隰县4县交界之战略枢纽地区。4月13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洛甫(张闻天)、周恩来、博古、邓发、张浩、罗迈等同志,指出红十五军团“因其消耗多扩大少,我们要用全力帮助十五军团补充,除号召第一军团送给新兵1000人,中路军送给500人,再争取俘虏400人外,请后方在10天内将新兵500至800送给他们”。在总部的支持关心下,为统一编制,调整充实部队,军团在蓬门村对所属师团编制、番号排序改编,使红十五军团实力较红军东征前大大增强。整编工作完成后即开赴汾西勍香附近。不久又到康城一带。这次整编史称“蓬门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