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兴县,作《讲话》《谈话》指导革命实践

作者: 孟红

调研兴县,作《讲话》《谈话》指导革命实践0

光阴荏苒,带不走对历史的回忆;岁月流逝,磨不去对伟人的敬仰。在神州大地上,一片片镌刻红色记忆的土地,如书似卷,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地处巍峨吕梁山的兴县蔡家崖,便是可圈可点的所在,5.5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在地、市级地图上都难以寻找,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蔚汾河畔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却曾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留下不可磨灭的非凡史页。这片红土地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驻足于此。在春回大地、绿意初染的时节,我们迎着灿烂骄阳驱车驶上前往吕梁兴县的高速公路,数小时后顺利抵达目的地,去追寻毛泽东在山西的光辉足迹。

路居地会客室:感受伟人躬身调研

来到兴县第一站,我们兴致勃勃走进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大院,这座宽敞明亮的院落是晋西北特有的石窑所建,是当年兴县爱国士绅牛友兰的宅院。

该院分里外两层,里院正面有6孔窑洞。窑洞坐北朝南,石头筑成,厚重结实。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许多战略决策、战斗情报、重要会议在窑洞里形成、发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来到蔡家崖村,在这6孔窑洞住了下来,后来栽下6株柳树,如今柳树已是枝繁叶茂。时隔11年后,1948年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前委机关于3月26日从临县双塔村乘车出发,取道临县县城、白文、康宁,到达晋绥解放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兴县蔡家崖。4月4日离开兴县,前往岢岚县。

毛泽东到达蔡家崖后,根据贺龙的指示,晋绥军区把所住大院腾出来,请毛泽东和党中央机关的负责人住宿和办公。毛泽东住在贺龙让出来的东起第四孔窑洞。与之相连的第五孔窑洞是毛泽东的会客室,也是他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会谈和吃饭的地方。除这两孔窑洞外,周恩来住在东起第三孔窑洞,任弼时则住在第二孔窑洞,陆定一和胡乔木住在第一孔窑洞。在整个大院的西边还有一排平房,中共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和警卫人员住了进去;其中稍大点的一间,则是用作警卫员值班室。

毛泽东每到一地总是习惯于进行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这次路经晋绥,他也是身体力行,首先开展调查研究。

从第一天开始,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就连续听取陕甘宁晋绥联防区司令员贺龙、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李井泉等同志的汇报,接着又先后召开贫农团代表、土改工作团代表和地方干部等参加的数次座谈会,对边区农村的阶级成分、土地占有情况、土地改革和整党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

走进毛泽东居住过的屋内,只见陈设布置进行了复原,简朴舒适,窗明几净。在屋子的后部放着一张硬板床,床上铺一块灰色军毛毯,还放着里外白色的布被褥和装着荞麦皮的白色枕头。在屋子前部靠近窗户处放着一张长方桌,桌子上放置着一个旧式的泥金花纹茶壶,以及毛笔、墨盒、铅笔等办公用品和各种书籍。桌边是两张旧式太师椅,还有一个布躺椅和两个晋绥干部群众自制的沙发。屋子正中挂着马恩列斯的木刻肖像。从这间屋子出来,我们又信步迈入曾经的毛泽东会客室。仔细地打量这间会客室,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当年,看到毛泽东不顾一路劳顿疲倦,当即深入基层,躬身倾听,口问手写,平易近人地跟与会同志开展同志式的讨论,详细了解当地地主富农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和他们占有土地的情况,了解土改工作团是怎样发动群众、群众又是怎样斗地主的,贫雇农分得多少土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怎样,党员的状况和党政机关的工作作风怎样,土改和整党工作是如何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政策的,成绩有哪些、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纠正“左”的偏向等。有几次座谈会一直从下午开到深夜。通过这些座谈会,他深入了解到晋绥解放区的历史和现状。

细致调研的毛泽东,在接触了一批批晋绥干部群众而搜集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迅速抽丝剥茧总结思考出相应的指导意见。他谆谆告诫大家:要记住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要记住团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干部和群众。对于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要早上想一想,中午想一想,晚上想一想,一日三思,不要犯错误。要做一个自觉的、完全清醒的革命者。据《晋绥日报》编辑纪希晨回忆,毛泽东还以黄河上掌舵的老艄公为例,意味深长地说:黄河上的老艄公,不管风吹浪打,眼睛总是朝着前方,双手总是牢牢地掌着舵。这就是说,无论任何时候,党的干部都要坚持党的路线和政策,不要在政治上迷失方向。

从走在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大院路上,到参观院内各个红色遗址,再到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步行过程中,春风拂面,乍暖还寒,但心里始终是热乎乎的。我们从旧址的点点滴滴实地考察中,到展馆里对伟人的超凡谋略详尽瞻仰一番,无不领会到毛泽东那贯穿一生十分看重、运用自如的调研之道,以及他一直倡导遵行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之群众观。回想当年,青年毛泽东三十出头,他身着蓝布长衫,脚穿布鞋,手拿雨伞,一次次以这样的装束,走进田野民间,深读广袤天地间的无字之书,诚拜工农商学兵之广大人民为师。他那行进的姿态、与农民促膝交谈的场景,在我们的脑海里越来越生动鲜活;他那一生纵横四海、文韬武略的无穷智慧和力量,也让我们找到了源头和答案。同样,毛泽东这次晋绥之行一如既往,一到蔡家崖就以多种方式深入广泛调研,采集到丰富可信的第一手素材,为他在晋绥酝酿思考后发表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打下坚实基础,对当时党政军等方面工作极具指导作用。

晋绥干部会址:感怀伟人思想指航向

我们又缓步走进紧挨着窑洞西边的军区礼堂,这座礼堂可以容纳100多人,是贺龙带领晋绥军区机关干部战士,不花政府一分钱、不用群众一个工,节衣缩食购买砖石木料自己动手修建的。这里见证了毛泽东作出重要讲话、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而闪耀着深远影响光芒的所在。

站在礼堂门口,放眼展望会场陈设和容量:1948年4月1日下午,是蔡家崖人民值得铭记的一天!因为,就在这天,召开了晋绥干部会议。贺龙主持会议,参会人员是来自各个地委的书记和边区党政军各部、处的领导同志,共一百七八十人,济济一堂。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根据实地调查来的情况,作了长达3个小时的重要讲话。

穿过历史的烽烟,当时会议的情景充满激情且生动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会议开始后,毛泽东在热烈的掌声中登上讲台。毛泽东用他那博大深邃的思想、透彻精辟的分析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此次重要讲话中,毛泽东首先总结了晋绥解放区土改和整党工作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成绩,分析了取得成绩的原因,提出了今后的任务。他高度评价“在过去一年内,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领导的区域内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是成功的”“在这个基础上,晋绥的党组织才能够在过去一年内完成巨大的军事勤务,支援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假使没有成功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要完成这样大的军事任务,那是困难的”。

毛泽东强调,土地改革必须团结中农,“土地改革的一个任务,是满足某些中农的要求。必须容许一部分中农保有比较一般贫农所得土地的平均水平为高的土地量。我们赞助农民平分土地的要求,是为了便于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迅速地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度,并非提倡绝对的平均主义”。土地改革“不能侵犯民族资产阶级,也不要侵犯地主富农所经营的工商业,特别注意不要侵犯没有剥削或者只有轻微剥削的中农、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和新式富农。土地改革的目的是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即消灭封建地主之为阶级,而不是消灭地主个人。因此,对地主必须分给和农民同样的土地财产,并使他们学会劳动生产,参加国民经济生活的行列”。

毛泽东明确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这一点,应当引为全体同志的教训。”“党和群众的关系的问题,应当是: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今后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希望各级干部“好好地领导这些生产事业,否则就不能算作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接着,毛泽东分析了全国的形势,着重阐述了总路线和总政策与各项具体工作的路线、政策的关系。这是他第一次完整系统地提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并谆谆告诫大家,在夺取全国胜利的形势下,“全党同志必须紧紧地掌握党的总路线”“许多同志往往记住了我党的具体的各别的工作路线和政策,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而如果真正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我们就将是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在我们执行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左右摇摆,就会贻误我们的工作”。

毛泽东发表《讲话》时没有现成的讲稿,是由会议安排有关人员记录整理后发表的。据负责记录的两位同志之一杨树生(李井泉的秘书,晋绥分局派出的蔡家崖村土地改革工作团的负责人之一)回忆毛泽东当年讲话时的情景说:“讲话时没有讲稿,只是手中拿了一张稿纸,上有几行毛笔字。”也就是一页粗略的提纲。会毕,杨树生和另一名同志很快把讲话记录整理成清稿,交给与毛泽东同行的胡乔木。过了几天,胡乔木就随毛泽东去了西柏坡。杨树生说:“从后来印发的《讲话》来看,记录整理的清稿基本上没有改动,只在一些字句上稍有修饰。”毛泽东《讲话》全文约8000字。最初发表在1948年5月6日的《晋察冀日报》上,其后,5月10日《人民日报》和5月11日《晋绥日报》等转载了这篇讲话。后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有针对性地指导了全国新老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工作,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犹如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中国革命的进程。晋绥干部听此报告后,从机关到地县都进行了热烈的学习和讨论。按照《讲话》精神,认真改进工作,推动着革命形势胜利向前发展。

值班室:品悟伟人对新闻宣传战线的谆谆教诲

我们饶有兴味参观晋绥军区旧址大院内西南侧那间警卫员值班室。就是在这间黄土高原深山沟的普通瓦房里,不平凡事定格于史册——毛泽东对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采编人员和新华社晋绥总分社记者作了一次谈话,史称《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放眼浏览,这一排普通起脊瓦房,坐西向东,由块石砌筑基础,砖包土坯墙体,椽檩柱木结构间架,上搭柴栈铺板瓦,八间四开(即每两间为一室,共四室)。南起第二室门前挂一木牌,上刻“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旧址”。

室内陈展最惹人注目处,自然是毛泽东身材伟岸地站在编辑人员对面的逼真塑像。毛泽东给大家讲到精彩激昂处时不由自主地站起,面带微笑,自信沉稳,形象打着“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手势。我在这一惟妙惟肖的场景前,久久伫立,不想挪步,浮想联翩:毛泽东引用金圣叹批注《三国演义》的特点,讲评《晋绥日报》给材料加按语的做法。他说,这个做法有人不看好,我看是好的,使人看时有个头绪。他还形象地比喻道:“你们的缺点主要是把弓拉得太紧了。拉得太紧,弓就会断。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现在‘弛’一下,同志们就会清醒起来。”

转身再看毛泽东塑像对面,只见屋子里还极有象征性地陈设着与真人同等大小的几位报社编辑塑像,活灵活现了他们当年一手把笔记本摊放于膝上,一手紧握钢笔时不时迅速书写着重点,竖耳倾听毛泽东谈话的情景。这时,我的脑海中霎那间联接复制出当时的围坐情形:报社的同志都沿着墙角的板凳坐着,贺龙、陆定一、张子意、周文等同志在中间,毛泽东就坐在他们对面的沙发上。由于屋小人多,现场作详细记录的纪希晨被安排在毛泽东的左边,距离很近,便于准确听清速记。他一字一句地记录并整理了这次历史性谈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