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转移,东渡黄河到临县
作者: 王燕萍
临县位于晋陕黄河峡谷中部,吕梁山西麓,北靠兴县,东连方山,南接离石、柳林,西濒黄河与陕西佳县、吴堡县隔河相望,境内四面环山,峁梁起伏,重峦叠嶂,沟壑纵横。1948年春,为了更好地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党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将中央机关由陕北转移到华北。于是,有了毛泽东的第二次山西之行。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机关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临县,取道三晋大地,最后抵达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胜利完成了这次伟大的战略转移。一路上,毛泽东一面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一面调研山西老区,指导全国各解放区的工作,在山西这片热土上留下永恒的红色记忆。2023年仲春时节,我们怀着崇敬之情走进革命老区临县,循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足迹,探寻和感受这一重要战略转移的历史印记。
黄河东岸感悟伟人情怀
沿着宽阔畅达、红蓝相间的黄河旅游公路,我们来到临县高家塔村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广场。这里地处黄河东岸,与陕西吴堡县川口村隔河相望。早在1978年3月毛泽东东渡黄河30周年之际,在高家塔村川落畔建立登岸处纪念碑。2011年,又在高家塔村黄河岸畔新建纪念碑及广场。新建的这座纪念碑高27米,碑身正面“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鎏金大字为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将军题写,背面碑文指出:
一九四八年春,随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不断巩固和扩大,土改运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进一步展开,国民党统治摇摇欲坠,为了统一指挥作战,迎接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党中央决定东渡黄河,向河北转移。
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机关,由陕西省吴堡县川口村乘船东渡黄河,在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登岸,后经兴县蔡家崖、岢岚、五寨、神池、雁门关、代县、繁峙、五台、阜平,最后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并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奠定了新中国诞生的基石。
东渡黄河是中国革命历史转折关头的又一重大战略转移,从此中国革命进入历史性的战略大决战阶段,并夺取了全国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值此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为了缅怀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我们修建了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教育和启迪后人。纪念碑高二十七米,意为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一年成立至一九四八年东渡黄河,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二十七年,八级台阶,象征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花岗浮雕(走向胜利)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台基四角的石雕,再现了东渡黄河的宏伟场景。整个碑体胜似一艘巨轮,寓意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从胜利走向胜利!
岁月无声,丰碑为证。上述碑文凝练介绍了中共中央东渡黄河的来龙去脉,高度评价这次东渡是“中国革命历史转折关头的又一重大战略转折,从此中国革命进入历史性的战略大决战阶段”;还详细记述了纪念碑的修建目的和具体细节,生动彰显出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自信豪迈的精神气象。站在碑下极目远眺,万里黄河奔流不息,远处山峦巍峨壮丽,仿佛历史时空隧道在眼前展开,伟人率部从身边走过,步伐坚定且从容,身上依稀残存着战火硝烟的味道……
1947年底,中国革命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解放胜利在望。毛泽东率部转战陕北,取得西北战场的决定性胜利;刘(伯承)邓(小平)大军、陈(赓)谢(富治)大军、陈(毅)粟(裕)大军问鼎中原,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一系列胜利标志着战争形势的根本转变和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为适应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央机关迁往华北,与中央工委和后委机关会合。
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部分人员,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出发,赶赴吴堡县川口村。3月23日中午时分,他们来到川口村园则塔渡口。
据警卫员阎长林回忆,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区、县干部及老乡深情地说:“我知道陕北的人民群众对我们很好,现在就要离开陕北了,还真有点舍不得。等全国解放了,我们还会来看望大家的,谢谢你们,陕北的乡亲们!”说罢,他向送行众人挥手致意。登船前,又同陕北老乡握手告别,直到船开动了,还不住地招手。
木船在一阵粗犷浑厚的船工号子声中渐渐远离西岸。看到岸边众人仍在挥手告别,毛泽东也起身高举右手向西岸挥动。船队驶到河心后,船开始不停地晃动。警卫员李银桥过来请毛泽东坐下,他却不肯坐,望着滔滔黄河,饶有兴致地吟诵起诗句来。这时正值黄河凌汛期,不时地有一块块浮冰直冲而来,船工们紧张地操控着木船绕过漩涡,躲过浮冰,在激流中颠簸前行。
冲出激流后,毛泽东等人的船队经过一片浅滩,在黄河东岸的临县高家塔村下滩里平稳靠岸。登岸后,他主动与船工交谈,当得知去年遭受自然灾害后船工们的生活十分困难时,当即指示给船工们360斤边区粮票,还不忘叮嘱河防司令部的负责同志,要关心水手工人生活,模范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毛泽东心里时时牵挂着人民,即便是在转战途中,也不忘关心人民的生活,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的困难。正是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赢得了人民的真心拥护和全力支持,才为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几次渡黄河的经历,毛泽东曾感慨:“黄河真是一大天险啊!如果不是黄河,我们在延安就住不了那么长时间,日本军队打过来,我们可能又到什么地方打游击去了。过去,黄河没有很好地得到利用,今后,应当利用黄河灌溉、发电、航运,让黄河为人民造福。”他还深情指出,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不可以藐视黄河。为了使黄河真正造福人民,他后来更是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成为动员和激励几代人治理黄河、变害为利的响亮口号。
寨则山村见证繁忙点滴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偕同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在临县登岸后,顾不上休息,立即沿着黄河畔曲折蜿蜓的道路,时而步行,时而骑马,途经索达干、碛口两个村镇,于下午到达寨则山村,住进离石工读学校。于是,我们从高家塔村黄河岸畔向南车行约11公里,来到寨则山村。该村西与黄河相望,前临湫水河,依后山而建房窑,具有浓郁的黄土高原特色,与碛口古镇仅一河之隔,是百里湫川南端孔道的“瓶颈”,在碛口兴起前是该地区最早的商贸集镇。
穿过精致古朴的院门,我们走进位于村东北角的毛主席东渡路居处。这里当时是离石工读学校(1945年12月由离石县委和临县县委联合开办)驻地,早前是地主兼商业资本家陈懋勇的庄院,始建于1929年,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770平方米,建筑坚固,院落宽阔敞亮,上、中、下三院连为一体,下院大门两侧还各有偏院。共有窑洞、房间50余间,另有马棚一处,四周围墙全部为砌石构筑,易于防守。毛泽东路居在上院的北厢房,房间内是复原生活场景展陈,颇具地方特色。青砖砌成的土炕连着灶台,在围炕一侧的墙上还绘有半米多高、墨色为底的精美彩绘,土炕正中的一个小炕柜上摆着油灯、茶杯等物品。房间深处还陈列着书桌、柜子等家具。
在寨则山村入住后,毛泽东不顾行军劳顿,立即开展调查研究,派人到村民家中询问1947年临县地区受灾情况和群众的生活安排。天色渐晚,他还召集村长兼党支部书记陈斌、老农会会员张茂福就上述情况和土地改革情况进行座谈。送走众人,他坐在院子里的木凳上看起文件来,直至天黑。吃过晚饭,周恩来、任弼时来到他居住的窑洞,商量工作,很晚才离开。之后在油灯的摇曳微光下,毛泽东或阅批各地发来的电报,或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起草发往解放区的电报,或阅看有关资料,直到天亮才熄灯。其中,他为中共中央起草致中央工委并中原局的电报,同意“由中原局管辖津浦路东陇海路南包括豫、陕、鄂整个地区,统一该区党政军民一切工作之领导。陈(毅)、邓(子恢)加入中原局。苏北仍归华东局”。
这封电报关乎着一段重要历史。早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鉴于中原重要的战略地位及形势发展,中共中央开始考虑晋冀鲁豫野战军向中原出动、转至外线作战的问题。为便于统一领导和组织各方面力量经略中原,在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转入战略进攻的准备期间,中共中央于1947年5月16日决定组成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新的中原中央局。新成立的中原局率晋冀鲁豫野战军承担起实施战略进攻,转入外线作战,向南进军,问鼎中原的重担。按照中共中央部署,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谢大军迅速在豫西展开,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平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1948年3月,刘伯承、邓小平致电中共中央,提出要设法解决中原三军(即刘邓、陈粟、陈谢大军)的供应困难。还向中央建议,立即加强豫皖苏、豫陕鄂财经机构,“建议邓子恢同志统一主持中原各区,首先是三部分野战军的财经事宜”。毛泽东在寨则山村起草的电文是对这一建议的答复,以此进一步加强中原局的领导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据时任离石工读学校校长邓向业回忆,当年出于安全考虑,毛泽东一行的行程是高度保密的。中央首长们入住后,他在偏院待命,一位和蔼可亲的首长专门找到他,与他亲切交谈。先是问了些基本情况,比如叫什么名字?搞什么工作的?这是谁家的院落?他一一作答。当听到这里是工读学校时,首长问为何不见学生?是否因去年遭灾而停办?他解释说:“学校没停办,因学校准备搬迁校址,师生临时放假回家换衣服去了。去年,晋西北虽遭严重的自然灾害、办学经费有困难,但我们遵照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坚持半工半读,一面上课学习一面纺纱织布。利用生产收入,不仅解决了办学经费和师生的生活费用,而且供给了边区军政人员和群众的生活用布。”说话间还拿来一匹织好的“三鹿牌”土布请首长过目。这位首长边看边称赞,殷切地说:“学校是培养革命人才的地方,你们肩上的担子同样很重,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把我们革命的学校办得更好一些,这样的学校群众是欢迎的,对革命也是有功的。”直到后来,邓向业才知道与他交谈的是周恩来。
24日中午时分,周恩来找到毛泽东的警卫员阎长林,问主席起床没有,阎长林回答说:“他一直到天亮才睡,可能很累了,还没起床。”周恩来嘱咐道:“先别叫醒他,让他多休息一会儿,你们告诉机关领队的,他们可按时出发。”毛泽东起床后,一看太阳已偏西,就严肃地批评阎长林:“告诉你12点叫我起床,你为什么不叫?”阎长林连忙解释:“周副主席已安排好了,留下的人什么时候出发都可以。”出发前,毛泽东还不忘叮嘱警卫班班长张瑞岐要把他们住过的窑洞打扫干净,把借的东西一一送还老乡。
中央后委驻地回顾难忘岁月
临县三交镇双塔村,东靠吕梁山脉,湫水河绕村而过,背山面水,交通便利。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曾在此驻留一年多,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为前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3月24日,毛泽东一行从寨则山村出发沿着湫水河向北行进,于傍晚抵达这里,同后方支队司令员杨尚昆等后委留守人员会面,后委书记叶剑英这时已先期前往西柏坡。作为毛泽东山西之行的重要一站,我们驱车20余公里来到这里。
走进双塔村,这里仍留存着中央后委机关旧址、中央外事组旧址、毛泽东同志路居等许多红色遗址。其中,毛泽东同志路居坐落在一座清代窑洞式小四合院内。一进院布局、静谧安全。走进狭小考究的院门,青砖门石依稀能看出这个小院曾经的辉煌。在当地文保部门和党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小院古朴典雅,整洁豁亮,坐北朝南的3孔砖窑修旧如旧,保留着浓厚的历史风貌。正窑内复原了当年的生活场景,还展陈着一些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正是在这里,他们研究决定了下一步的行军路线: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在此稍作逗留后,乘车经晋绥军区前往晋察冀;中央机关和后委机关留守人员由杨尚昆率领直接前往西柏坡。
漫步在青石铺就的村中小路上,流连于一处处依地势而建、错落有致的旧址之间,仿佛回到当年的双塔村,眼前是井然有序昼夜运转的后委各机关,身边是战士们穿梭往来汇报请示的匆匆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