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精神:抗日根据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

作者: 崔振昭

南泥湾精神:抗日根据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0

20世纪40年代初,由于侵华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战胜困难,坚持抗战,党中央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

其中,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于1941年3月开进南泥湾(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辖内),开始了“背枪荷锄”的大生产运动。经过3年奋战,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也孕育、诞生了伟大的南泥湾精神。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宣部发布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其中就包括南泥湾精神。这充分说明这一伟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为此,本文对南泥湾精神加以解读。

听党指挥、服务人民

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是南泥湾精神的灵魂。在抗日战场上,第三五九旅指战员听党指挥、英勇善战。形势骤变、任务使命转换后,他们也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旅指战员清醒地认识到,生产开荒也是保家卫国干革命。

1937年8月,根据国共合作达成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和第三十二军、红军总部特务团一部,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副旅长王震(旅长是陈伯钧)率第七一七团和旅直属营一部2100余人,以第三五九旅番号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0月,王震任旅长兼政委。1938年1月,该旅扩编至1.2万余人,英勇反击日伪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发动的首次围攻,收复7座县城,连续取得邵家庄伏击战和上下细腰涧等重大战斗的胜利。10月,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增兵包围陕甘宁边区,蓄意制造军事磨擦,形势十分严峻。该旅奉命回师陕甘宁边区,担负宋家川至葭县(今佳县)段的河防任务,旅部兼作绥德警备司令部。

1939年2月,日军向华北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在实行“三光”政策和残酷“扫荡”的同时,还采取深挖封锁沟、高筑封锁墙、加强堡垒占据等严酷手段,极大压缩抗日根据地。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扣发八路军军饷,“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企图把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日顽封锁,给根据地造成极大困难。边区政府和留守兵团指战员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菜金,每月只有一块钱津贴。朱德总司令描述当时的八路军是“有一枪仅余四五发子弹者,有仅敷一次两次药物者。于是作战则专凭肉搏,负伤则听其自然”。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能否打破日顽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成为关乎根据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战事吃紧,经济遭封锁,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1940年,边区遇到旱灾、风灾、水灾和雹灾,传染病肆虐,为当地30年间灾情最严重的一次。陕北本就地荒人稀,粮食紧缺,供应能力弱,自从中央红军进驻后,奔赴延安的进步青年不断增加,解决成千上万人的给养并非易事。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部队生存问题但不加重人民负担,已摆在党中央的重要议事日程上。

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毛泽东及时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尖锐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此后不久,党中央向全边区党政军民学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减征公粮、生产自救、保障供给”的号召。1940年12月3日,边区政府召开经济自给动员大会,毛泽东、朱德、张闻天和边区政府领导人及千余名群众参会。会后,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为解决粮食问题,朱德先后两次考察南泥湾。他向毛泽东建议,南泥湾是延安南大门,在这里屯兵有战略价值,而且南泥湾土、肥、水均有,适合开荒种地,建议调第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他对旅长王震说:“部队参加生产后,不仅可以补给部队生活,增进军民关系,还可以使指战员得到锻炼。南泥湾开发是块硬骨头,啃起来困难较大,希望你们发扬红军的传统,用大家劳动的双手,建立起革命的家业。”王震当即表示:“党中央定的事我有啥说的,就是再硬的骨头也要把它啃下来!”

誓师动员大会上,王震发出“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号召,全旅指战员群情激昂。1941年3月,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担负起不亚于对敌作战的光荣任务,开始了“背枪荷锄”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英雄气概三冬暖,战士哪怕风雪寒。毛主席在延安一声召唤,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要与那深山老林决一战,要使陕北变江南。”战士们唱着慷慨壮歌,以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谱写了共产党人自力更生的英雄篇章。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南泥湾精神的核心。2008年4月11日,在纪念王震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深情回顾王震在南泥湾的艰苦岁月说:“为克服根据地日益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他率第三五九旅部队在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

南泥湾是位于延安东南90华里处的一个山川地带,由南盘龙川、九龙川和南阳府川三道河川构成。当地人称“南泥湾啊烂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伙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部队到达南泥湾已是阳春三月,除恶劣自然环境外,摆在面前的还有四大难题:无房住、粮食不够吃、劳动工具紧缺、开荒抢种农时紧。沙场骁将王震号召全旅指战员拿出“扎死寨,打硬仗”的劲头,啃下这块硬骨头。

战士们先是露营,住在用树枝搭起的简陋帐篷里;后来砍树枝、割野草,挖坎填沟,搭起窝棚。为解决粮食问题,部队就到百里甚至数百里外去运粮运盐。当时交通十分不便,干部、战士每背一次粮盐来回要走三四天。没有生产工具,他们盘起炉子自己动手打造镢头;没有生铁,就从废弃的破庙里抬来几口大铁钟,甚至派人到黄河东岸去搜集废旧的铁轨和炮弹壳;耕犁、粪筐、扁担也是就地取材制作。为不误农时,天未亮就上山开荒,夜幕降临还不肯收工,每天两顿饭都是送到山上吃。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谱写了战天斗地的英雄史诗。

他们在向荒山挑战过程中,班与班、排与排、连与连开展劳动竞赛,场面如火如荼,异常壮观,涌现出大批劳动英雄,成为广大指战员学习的榜样。第七一七团某营模范班长李黑旦人高马大,一次能挑碳180斤。在开荒种地比赛中,第一天他就开荒2.5亩,创全团第一。时年32岁的生产能手、第七一八团三营模范班长李位在1943年3月10日全团组织的开荒竞赛中,创一天开荒3.67亩的好成绩。他的5位战友也毫不逊色,赵占奎开荒3.21亩、李四开荒3.15亩、张玉伦开荒3.13亩、韩治银开荒3.12亩、钟长久开荒3.09亩。6名战士均被旅部授予“特等劳动英雄”称号。第七一八团三营九连英雄连长白银雪一天开荒5.46亩,创最高纪录,引起全旅轰动,荣获边区政府嘉奖。还有开荒英雄霍殿林、种稻模范李有财、标兵炊事班长宁国瑞……数不胜数。

第三五九旅发出“要用大家劳动的双手,承担起革命的家务”的号召,强调“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上自旅长下至勤务员、炊事员,一律参加生产劳动;全旅上下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经营“革命家务”。所有机关人员全都编入生产组织参加生产劳动。女战士、家属也毫不示弱。延安《解放日报》曾刊登该旅家属、劳动英雄陈敏的事迹。王震向全旅号召“生产要多,消费要省”。部队在困难时节衣缩食,在自给有余时仍精打细算、勤俭节约。

自己动手创奇迹,丰衣足食结硕果。经过全体指战员的艰苦奋战,该旅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1942年4月12日,朱德与贺龙一行视察南泥湾,称赞南泥湾建设搞得好,是“陕北的江南”。同年7月,抗战5周年之际,朱德特邀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同去南泥湾视察,并赋诗《游南泥湾》,其中有:“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小憩陶宝峪,青流在怀抱。诸老各尽欢,养生亦养脑。薰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据资料显示,1941年全旅开荒1.1万亩,粮食自给率达70%,经费自给率达78.5%。1942年,全旅粮食自给率达78%,经费自给率达90%,菜肉油全部自给。1943年,全旅种地达10万亩,粮食实现自给自足。1944年,全旅种地猛增到26.1万亩,产粮3.5万多石,达到“耕一余一”(耕种一年可供两年食用),“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还向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万石。南泥湾由此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第三五九旅被誉为边区“发展经济的前锋”。1943年秋,毛泽东视察南泥湾,高兴地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同甘共苦、团结奋斗

同甘共苦、团结奋斗,是南泥湾精神的基石。轰轰烈烈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干部和战士同心同德、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旅团以上领导干部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屯田垦荒政策,忠诚担当,率先垂范,与战士同劳动、同流汗。

旅团首长人人上山开荒种地,个个都是好榜样。1942年12月,毛泽东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表扬了第三五九旅团以上干部。他亲笔为王震的奖状上题词“有创造精神”;为第七一七团政委晏福生题词“坚决执行屯田政策”;为旅供给部部长何维忠题词“切实朴素大公无私”;为旅供给部政委罗章题词“以身作则”。早在1942年2月陕甘宁边区劳动英模表彰大会上,他为第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题写“模范团长”4个大字。模范的旅团干部带出一大批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将南泥湾大生产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王震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带头参加开荒,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挤出时间参加劳动,就连下部队检查工作,也总是扛着镢头,一把镢头一身泥。一位外国记者感叹:“他的双手和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像个庄稼人。”罗章分管全旅大生产的组织实施和各项供给,每天事务繁杂,但他处理完机关工作就会立即参加开荒生产。他扛着一把特制的大镢头往返于全旅分散在各个山头、山坳的100多个生产点,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和战士们一起开荒。有一次,他从延安回南泥湾,途中因马受惊摔伤右臂。他没有回机关包扎,而是继续深入基层检查指导生产工作。他以身作则的精神,在全旅上下传颂。他被评为全边区22位劳模之一。

陈宗尧背米的故事曾感动了无数人。1943年5月26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大会上深情地说:“陈宗尧同志是八路军的团长,他率领全团走几百里路去背米,他不骑马,自己背米,马也背米。全团指战员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人人精神百倍,无一个开小差的。”号召全党向他学习。第三五九旅有3位在战场上负伤的独臂团政委——第七一七团政委晏福生、第七一八团政委左齐、第七一九团政委彭清云,他们不便拿起镢头开荒,就给部队烧水做饭、送水送饭。有的团领导累病了,几天吃不下饭,还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曾在战斗中负过15次伤的四支队(后称补充团)支队长苏鳌也常参加劳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成为广大指战员的光辉榜样。朱德对全旅指战员说:“我最喜欢的是你们干部带头劳动,无论开荒、锄草、背粮、运肥,干部以身作则,艰苦奋斗,这是好作风啊!”

旅团干部关怀部属,爱护战士,让群众享受劳动成果。旅部要求各级领导要保护战士的积极性,部队生产情绪越高,越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强调“我们生产的东西,必须归群众享受”。干部来自五湖四海,有些司务长根据家乡习俗杀了猪不吃下水,把猪肠、猪肚等内脏白白扔掉;有的炊事班不懂烹调技术,虽有不少猪肉却做不出好菜来。王震就指示旅部四科(管理科)举办全旅司务长训练班。他亲自示范杀猪、炒菜等技术,用猪肝、猪心、猪肺、猪肠、猪蹄、肥肉、瘦肉做出各式各样的菜肴,叫司务长们当场品尝。大家看了旅长从杀猪、烫猪、拔毛、开膛到掌勺的精湛技术,尝了他亲手做出的美味佳肴,赞不绝口。从此,各连队都能做出几盆花样不同的肉菜了。1943年,全旅每人手捻4斤细毛线,织成毛呢,用山上的树根染成咖啡色,每人做了一件夹衣,指战员们都穿上了自制的呢子衣服。有人开玩笑说:“王震旅长总爱打扮他的第三五九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