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作者: 刘永宏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0

20世纪初,新潮既涌、藩篱既开,我的外祖父段炽华怀揣救国理想、追随同窗挚友高君宇的脚步走出静乐县峰岭底村(今属娄烦县),东渡日本求学,探索科技救国道路。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救国洪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山西农业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不久前,我有幸得到他的手记《段炽华历史自传》(以下简称《历史自传》)。这本《历史自传》有3万多字,是外祖父用娟娟小楷书写而成。仔细读来,心潮澎湃,一位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儒雅学者孜孜以求、勇毅前行的形象如此鲜活生动。于是我决定,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用文字去缅怀追忆先辈,去鞭策激励后人。

与高君宇的同学情

段炽华,原名段继庆,字春圃,1897年3月29日出生于峰岭底村。他的祖父是晚清秀才,知书达理,德高望重。他的父亲段馨兰是当地士绅,为人厚道正派,乐善好施。家族秉持和传承“慰先君诗书处事,启后人耕读传家”“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的家训,为人称道。所以,段炽华所在家族在当地享有很高声望。

段炽华6岁时被送到本村段家私塾读书,接受启蒙教育。他白天跟着教书先生学习《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晚上临睡前,父亲还要他把当天学习的内容背诵一遍。他其实一点都不喜欢这种守旧沉闷、枯燥乏味的学习。

直到有一天,段馨兰得知本村高配天(高君宇父亲)将当地有名的秀才冯善达请到高家私塾教学,于是前往高家造访,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到高家私塾读书。当看到聪明稳重的段炽华后,高配天和教书先生欣然应允。段炽华比高君宇小一岁,到高家私塾上学的第一天就和高君宇、高俊德(高君宇大哥)一见如故。自从有了亲密的学习伙伴,段炽华对学习充满了动力和兴趣。可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两年后,因冯先生要回本村下静游开办私塾,段炽华就和高家兄弟商定一起去下静游村上学,后因高家兄弟身体不适,段炽华就先去上学。1个月后,因高家兄弟还没来,段炽华心情极为郁闷,于是不顾父亲反对,独自一人回到家中。对此,他曾在《历史自传》中写道:“秋天君宇来我家,打算一块去时,我是哭的不去,君宇也哭了,结果他也没去。后来君宇去了县高等学堂上学,我去了娄烦国民学校。第二年寒假,君宇放假回来找我,鼓励我也报考县高等学堂,父亲也很支持,我们就一起去了。当年暑假,君宇考入太原省立一中,我考入宁武中学,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每年寒暑假,他和高君宇总要见见面,谈见闻、谈心得、谈未来。在高君宇的鼓励和带动下,段炽华决定报考省城太原的学校。1918年7月,他考入太原农业专科学校,翌年考入太原留日预备学校,1920年4月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主攻农实科专业,成为娄烦县历史上第一个留日学生。出国途经北京时,高君宇专程赶来为他送行,并鼓励他要好好学习日本的先进农业技术,争取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段炽华于1925年3月毕业回国,途经北京时就想急切见到阔别5年的挚友高君宇,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5年前出国时和高君宇的那一别竟然成为永别。随后几天,他怀着悲痛的心情,与当时在北京上学的同乡武伯昌、王德佩等人全程参与了高君宇的后事处理。

在理想与现实中苦苦挣扎

学成归来的段炽华,胸怀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赤子之心,准备要在农业科学领域大展身手。可是,残酷的现实却让他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中国大地到处弥漫在军阀混战的硝烟战火之中,所谓科学救国哪有生长发育的良田沃土。

1925年8月,段炽华从家乡一路奔波赶往北京,通过留日学长、担任京兆尹(职务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长)公署要职的马鹤天引荐,在时任京兆尹薛笃弼的推荐下,兴致勃勃地前往张家口会见时任西北边防督办的冯玉祥和张家口都统张之江,受他们委派,到察哈尔省实业厅担任农场场长,同时兼任农林传习所教员。然而,好景不长,时局的变化让他猝不及防。一年后,冯玉祥的国民军、张作霖的奉军、阎锡山的晋军在张家口先后开战,上演了一场地盘争夺战。先是奉军打败国民军,占领张家口,他这个农场场长自然是当不成了。8个月后,阎军又打败奉军,重新夺回张家口,他又被委任为农场场长。

在此后的5年间,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他先后担任张家口市政局文书兼实业学校教员、平绥铁路税捐联合征收总局稽查员、丰镇分卡卡长、张家口分局主任、康庄分局局长、包头分局总稽查等。那时,他每天都处于极度苦闷之中,空有一腔热血却难以实现抱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远。

1932年,他回到山西老家,希望能找到实现自己科学报国理想的机会,但残酷的现实依然让他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只能在山西省凿井局技师、太原市政建设处职员的岗位上彷徨苦闷、度日维艰。他刚回到山西时,曾幻想着阎锡山会给他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经留日同学索文推荐,1932年8月的一天,他只身前往河边村面见阎锡山,一番慷慨陈述后,阎锡山对他的革新思想并不感兴趣。但阎说:“现在正研究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你可以和他们一块儿去研究。”随后安排他参加了“省政十年建设计划”委员会。他用一个月时间,独自起草了该计划案中的合作事业部分。9月的一天,阎锡山派他去研究在山阴县种植冬小麦一事。并说:“山阴县可以种冬小麦,该地区土地多,又有水利条件,发展前途大。”“将来该县还要派一个懂农业的人担任县长。”段炽华如实地说:“该地区寒冷不适宜种冬小麦。”阎锡山却固执地说:“有人试验过,你可去看一下。”于是,段炽华专门前往山阴县作调研并起草了一份该地区不适宜种植冬小麦的调查报告,因此而得罪了阎锡山,被调离农业岗位。其实,阎锡山早知道该地区不适宜种植冬小麦,只是借此名义达到收买该地区大片土地的目的。

这段时期,段炽华还被国民师范、山西农专、省立一中、太原女中等校聘为农业教师,经常和巩丕基、苏映敏、苏桐凤等进步青年接触,讨论革命思想、治国之道,他的救国思想发生质的转变。他后来在《历史自传》中写道:“那段时期,受进步人士的影响,我认真研读了《由空想的社会主义走向科学的社会主义》等革命书籍,认识到自己的科学救国理想和治国理论在国民党腐败黑暗的政治统治下永远是空想,只有消灭剥削制度、推翻旧世界,才能拯救受苦受难的中华民族。”

毅然投身抗日救国洪流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亡之际,段炽华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12月,受他的学生、时任静乐县县长崔荣彩之邀,他被委任为山西战动总会领导下的运销合作社经理,为抗日武装力量供应和运送物资。经过他多方协调,很快就在静乐县城、娄烦镇和杜家村建起3处供应点,在岢岚县办起一个毛织厂,他组织力量加班加点地为前线生产和运送军用物资。由于经费不足,设备落后,为保证前线物资供应,他专门跑到兴县蔡家崖会见第二战区骑兵第一军军长赵承绶,请求给予支持,得到的却是模棱两可的回答。不得已,他又给蒋介石写信并附上毛织样品,希望国民政府给予经费支持,不久就收到中国工业协会的回信,要他进一步提供毛织厂的相关情况,他立即给该协会写出回信,结果再无音信。

1939年晋西事变后,他调到晋绥行署工作,先后担任晋绥行署建设处科长、研究员、技术室主任、农场场长,还被推选为晋西北临参会参议员。其间,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为促进边区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1941年3月,晋绥行署召开财政经济会议,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根据行署主任续范亭提出的“农业率先搞突破”“誓把山头变馍头”要求,他在带领同事开荒、种地、纺线的同时,经常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足迹踏遍晋绥根据地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每到一处,他都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耐心细致地向他们传授农作物种植技术。在走村串户中,他善于发现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为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他亲自组织机关干部、技术员与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辅导,有力保障了边区粮食、棉花生产的大丰收,受到边区领导、干部群众一致好评。1942年1月13日,晋绥边区政府在兴县召开晋西北第一届群英会,段炽华荣获劳动模范称号并在会上作了棉花种植技术专题讲座。

1942年5月的一天,他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遇险脱险事件。那天,他带领行署两名同事前往静乐县调研农业生产状况,当走到罗家岔村口时,突然遭遇一股对边区进行“扫荡”的伪军。情急之下,为吸引敌人注意力,他让同事沿着北山沟迅速撤离,而他自己朝南面高粱地跑去,终因寡不敌众,被两个伪军抓住。因怀疑他是八路军,敌人对他进行了现场盘问,他谎称自己是附近的村民。盘问未果后就对他进行了搜身,当打开他随身携带的背包时,发现里面装有18块大洋、一块怀表、一支钢笔、一套八路军军服以及水平仪等仪器设备。这两个伪军马上眼睛发亮,见财起意,其中一个说:“要是把你送到日本人手里,你还能活吗?”他看出伪军的真实意图是要财放人,于是说:“你们把东西全部拿去好了,何必送我去。”另一个伪军还想劫走他戴的高度近视眼镜,试戴后感到一阵眩晕模糊,就留给了他。他身上的钱物被敌人洗劫一空后,才安全脱险。

山西农业科学发展奠基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过花甲的段炽华服从组织安排,准备奔赴大西北,参加解放大西北的接管工作。由于山西缺乏农业科技人才,太原军管会将他从西征路上紧急调回,任命他为山西省农业试验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前身)场长,担负起山西农业科学发展的时代重任。他以一个学者的风范和拓荒者的气魄,带领全体农业科学工作者披荆斩棘、奋力拼搏,开拓创新,为山西农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上任伊始,他就着手进行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招收科研技术人员156人,成立总务股、经营繁殖股、推广股、秘书室、工会、技术室、病虫防治组7个工作机构。他经常深入山西全省各地开展农业调查研究,推广农作物种植技术,检查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为彻底改变晋中地区土质问题,他亲自担任土壤改良队队长,在平遥县北营村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待就是半年。

他始终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研究学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他总是利用参加全国各类学术会议的机会,与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进行探讨交流、取长补短。他也十分注重向基层学习。1964年,已经67岁的他,带领技术骨干前往昔阳县大寨大队驻点学习,同大队长贾承让研究探讨玉米“三深”种植法。他始终把正直坦荡、勤俭质朴、务实清廉、不搞特权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也为家人树立了榜样。

多年来,他历任山西省农业试验场场长、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秘书长等职,被选为山西省第一届、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西省政协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委员,山西省科协委员,山西省农学会会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有日本留学经历、其岳父荣鸿胪曾任太原警备司令的缘由,晚年的段炽华受到迫害,但他始终相信党,相信组织,始终保持乐观态度去默默承受这一切。1972年底获得平反,1974年6月,他在太原病逝,享年77岁。

外祖父的人生轨迹和命运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跌宕起伏。他的一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在特殊历史时期用他们的方式追求理想、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缩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的我们已经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大踏步前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勿忘苦难历史、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实现先辈振兴中华的美好夙愿,才是我们对先辈最大的敬重和最好的缅怀!

段炽华

段炽华手记《历史自传》

段炽华(前排右二)与山西省农科院青年科研工作者合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