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吕梁:创新造林机制 助力脱贫攻坚
作者: 山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吕梁市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区,干旱少雨、多山少绿,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互为因果,面临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双重压力。2016年底,吕梁市还有贫困人口31.58万人,贫困发生率9.81%,全市森林覆盖率26.45%。
为改变贫困面貌,吕梁市委市政府坚持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为指导,实施太行吕梁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组织深度贫困攻坚,以实现生态环境修复和持续稳定脱贫双赢。吕梁市林业局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个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努力把恢复生态的过程变成农民增收的过程、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趋向和谐的过程,奋力实现生态有效改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目标,2015年探索购买式造林生态建设新途径,2016年把购买式造林延伸到扶贫攻坚专业合作社造林,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真正变成了群众增收脱贫的过程。
在实践中创新思路,购买式造林破解生态建设难题
吕梁市岚县缺林少绿,生态脆弱,是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重点建设县,有30万亩宜林地需要治理,而同时县域内3.8亿株优质苗木滞销。基于岚县宜林荒山多、贫困劳动力多、积存苗木多的实际情况,2015年在山西省直部门的大力指导下,吕梁市林业局确定以岚县为试点区域,大胆探索购买式造林的生态建设新途径。
购买式造林就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资源有机结合的一种造林方式。此举,通过极小地调整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大大提高造林绿化的效率和质量。在岚县试点先行的基础上,吕梁市林业局多方论证,调研摸底,进一步完善购买式造林管理办法,即由林业部门制定造林规划和标准并提供相关服务,先由农民自主造林,经相关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再由政府购买或者市场交易变现,从而实现造林者获得经济效益,社会获得生态效益。这种1年造林、2至3年成活后政府购买验收合格林地的方式,既缓解了前两年政府资金紧张的矛盾,又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造林队伍和带头人,让群众尝到造林的甜头。购买式造林实践,破解了吕梁市多年来生态建设的一大难题。
在探索中迎难而上,合作社造林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购买式造林为吕梁打造了一条生态建设的新途径,而如何让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更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吕梁市林业局重点思考的难题。购买式造林刚开始是由专业施工队承揽,贫困户并未享受到国家生态建设政策的红利。2016年,吕梁市林业局与市扶贫办共同研究探索,提出创办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的初步想法,即由专业公司负责指导,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揽造林任务。
吕梁市林业局致力于将生态治理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的创新改革,把购买式造林延伸到扶贫攻坚专业合作社造林。2016年,在总结购买式造林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吕梁市林业局在岚县正式启动扶贫造林合作社工作。当年,岚县成立47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社参与造林,变以往的专业队造林为合作社造林,变招标为议标,优先安排本乡镇本村吸纳贫困户多的合作社承担造林任务,此举既简化了程序又提高了效率。2016年,岚县3.3万亩造林任务全部由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接完成,覆盖贫困人口2757人,人均增收2000元。
通过合作社造林试行机制,既调整了生产关系,又解放了生产力,使造林工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与贫困户相连,变以往的过程管理为结果管理,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破解了过去造林主体单一、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难题。
在实施中强化管理,完善机制保障各方利益
在总结提升岚县经验的基础上,吕梁市林业局制定《关于推进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促进生态扶贫的意见》,重点从5个环节加强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合作社造林经验。
一是在合作社组建上,由农经、林业、扶贫、工商等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协调,规定领办人和入社社员标准,社员数量不得低于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必须占60%以上。截至2019年底,吕梁市共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1301个,吸纳社员34579人,其中贫困社员27135人,占社员总数的78.47%,实现了生态建设重点区域贫困村造林合作社全覆盖。
二是在工程承揽上,贫困县承揽的造林任务全部采用议标方式,由乡镇统一组织,优先安排本村本乡镇合作社承揽。2016年以来,吕梁市有2984个工程合作社通过议标承担造林任务305.42万亩,涉及贫困社员50569人。
三是在收益分配上,坚持初次分配保证贫困户收益、二次分配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规定造林项目总投入的45%以上用于劳务支出,贫困社员劳务支出达到总劳务支出的60%以上,贫困社员年收入不低于6000元。合作社年度利润的60%再按社员投劳情况分红,40%按社员入股比例分红。
四是在资金保障上,除国家、省级财政每亩造林给予补贴800元外,实行由县政府担保和贴息,支持社员通过小额信贷方式带资入社,并给予5%的收益,提升合作社资金保障能力。
五是在工程质量管理上,2016年以来吕梁市林业局共举办26批次培训班,对全市4000名合作社领办人、技术负责人、财务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同时,吕梁市林业局建立技术包联制度,由市、县两级林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开展造林全过程跟踪指导。
在推进中取得实效,不断拓展生态脱贫新领域
在购买式造林、合作社造林成功的基础上,吕梁市林业局进一步拓展生态脱贫路径,让造林合作社从造林、营林逐步参与到管护、提质、增效、育苗等方面,同时探索林业资源“三变”改革,打造综合性生态就业脱贫增收新模式。
吕梁市林业局积极推进“合作社+贫困户”生态就业脱贫增收实践,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生态就业,获得苗木收入、植树务工收入、营林管护收入、退耕还林补助收入、生态补偿收入,实现增绿与增收双赢。2016年以来,吕梁市完成营造林500万亩,统筹推进退耕奖补、造林务工、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増效和特色林产业增收四大生态扶贫项目。2019年,完成退耕还林41万亩,1.9万贫困户、4.3万贫困人口享受到政策红利;436个合作社通过议标承担造林任务38.46万亩,涉及6872名贫困社员,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资金,落实森林管护面积1400万亩,选聘建档立卡贫困管护员8071人,人均年工资6000至10000元;发展以油用牡丹、连翘、沙棘为主的特色经济林80万亩,完成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280万亩。依靠这四大生态扶贫项目,吕梁市共有11.5万人实现稳定脱贫。
吕梁市林业局积极探索以林地经营权、退耕还林地经营权、财政补助资金等入股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试点,使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现了“三权”促“三变”,使资源激活、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荒山增绿、集体经济“破零”,把贫困户组织到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来。
同时,吕梁市林业局把生态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光伏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在易地扶贫迁出村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发展“光伏+经济林+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的综合性生态脱贫增收模式。
在奋进中得到肯定,先进经验模式向全国推广
购买式造林的成功实践,得到国家领导和山西省相关领导的认可,也得到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在国内形成了较大影响。2017年9月25日,全国林业生态扶贫现场观摩会在吕梁召开,吕梁市生态扶贫经验向全国推广开来。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吕梁市林业局表示,要长期坚持、不断深化,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行动、更加扎实的成效,深入实施“三个全部”计划,即用3年时间让330万亩宜林荒山荒坡全部绿起来、230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下来、793个深度贫困自然村村民全部搬出来,实现人退绿进、村出林入。重点实施“五大增收工程”,即退耕还林增收工程,完成退耕还林236.7万亩;造林务工增收工程,完成荒山造林330万亩;森林管护就业增收工程,新增管护员全部选聘建档立卡贫困户,占管护员总数的80%以上;经济林提质增效增收工程,完成红枣、核桃林提质增效280万亩;特色经济林增收工程,挖掘生态产业潜力,培育现代功能性林产品,完成以沙棘、油用牡丹、连翘为主的特色经济林80万亩。
吕梁市林业局将继续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探索完善生态脱贫新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
[转自 《脱贫攻坚先锋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先进单位事迹(2018—2020》,内容略有改动]
吕梁市岚县昌宏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的社员们在林区
鸟瞰吕梁生态治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