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将领:一粥一饭恒念清正爱民(上)
作者: 孟红 贾丹
太行山横亘晋冀豫三省边界,高山连绵,地势险要,西有吕梁山,北有五台山,南临黄河,东接冀鲁平原,是华北的战略要地之一。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部署八路军3个主力师挥师挺进华北抗日前线,领导广大军民众志成城、浴血奋战,取得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其中,朱德、彭德怀、左权、邓小平、刘伯承、聂荣臻、贺龙、罗荣桓、李达等将领,在伫马太行浴血抗战的峥嵘岁月里,仅在粥饭之事上,就个个做到严以律己、严禁搞特殊而心系群众,体现了我们党在烽火连天的艰苦环境中恪守清正廉洁、从严治党治军的坚定决心,展现出我们党纪律严明、廉洁自律、克勤克俭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朱德:“根据地这么困难,大家都在吃野菜,啃窝头,你怎么能为我一人把山药蛋切成条子炒菜呢!我们多为前线、多为百姓想想吧。”
自1937年出师华北抗日到1940年春回延安,朱德在华北抗日前线指挥八路军3个主力师转战近3年。每到一处,他不仅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屡屡取胜,而且总是想方设法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即便是在条件极其困难的境况下,他在饮食等生活小事上也时时处处表现出清廉爱民的共产党人本色。
1938年春,由于日军“扫荡”围攻,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非常艰苦。一天,警卫班战士小李送信回来,见老乡正在采集榆钱树叶用来充饥,便也跟着采了满满一碗榆钱。回到司令部,他往榆钱里放了点盐、醋拌了拌,满心欢喜地端给朱德吃。
朱德看着这碗榆钱饭,对小李说:“老乡们的生活非常困难,拿榆钱当饭吃,我们吃了,老乡们吃啥?我们八路军是工农子弟兵,要爱护老百姓。要时刻想到老百姓的利益,哪怕是一碗榆钱,也要首先想到老乡……”随后,朱德让小李把这碗榆钱饭,送给了烈属弓奶奶。弓奶奶接过这碗总司令送给她的榆钱饭,激动地抓住警卫员的手,声音颤抖地说:“八路军就是好啊,想的全是咱老百姓!”
1939年7月中旬,朱德率八路军总部进驻山西省武乡县砖壁村。总部机关主要军事部门驻在村中玉皇庙。朱德住在距玉皇庙很近的新楼院。新楼院是一座四合院,大门南开,院门口有一盘石碾,村民们常常在这里碾谷子。
一天,朱德从玉皇庙出来往住处走。走到院门口时,看见一位老人正在推着碾吃力地碾谷子。朱德健步走到石碾旁,轻声说:“老乡,咱们一块儿碾。”说着便帮忙推起石碾来。
老人见是朱德,不知如何是好,连连说:“你歇歇,你歇歇吧,俺自个碾,俺自个碾。”
朱德微笑着说:“人多力量大嘛!”仍继续使劲推着石碾一圈一圈地转来转去,一边推还一边了解老人的情况。
原来,这位老人叫杨五满,年近60岁,是附近堙里村人。早先他给地主当长工,后来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又无依无靠,便来到砖壁看庙,并取名善有。平时,村里人常接济他一点粮食。他也很尽责,总是把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会儿,朱总司令亲自帮他碾谷,而且是肩并肩地推着石碾,一直把谷子碾完。他心里着实高兴和激动。每当村里人和他聊起这件事时,他都会朴实地说一句:“朱总司令真好!”
过了几个月,杨五满从乡亲们那里得知,就在那段时间,朱总司令指挥八路军和根据地人民,像碾谷子一样,粉碎了日军5万重兵对太行根据地的第二次“九路围攻”。
还有一次,朱德去看望住在村里的一位外国友人。谈完话走出房间后,看见60多岁的房东老大娘在院里推磨。老大娘的丈夫已经去世,家中只有她和一个生病卧床的女儿。朱德连忙走上前去帮她一起磨完了粮食。
这位老人想给朱总司令扫扫衣服,急忙回屋里取笤帚,可是等她出来一看,朱德已经远去。
朱德率八路军总部驻扎在武乡县王家峪期间,有一次,他从黄崖洞兵工厂视察回来,看到饭桌上摆着一盘刚刚炒好的山药蛋(土豆)丝,脸上露出不悦神色。他把炊事员叫来:“根据地这么困难,大家都在吃野菜,啃窝头,你怎么能为我一人把山药蛋切成条子炒菜呢!我们多为前线、多为百姓想想吧。”说罢,朱德只留下窝头,让勤务员把这盘菜送给了伤病员。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抗日根据地的物资供应面临极大困难,广大军民陷入没粮吃、没衣穿的困境。在这个严峻的历史关头,党中央、毛泽东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太行根据地军民积极响应党中央、毛泽东的号召,在朱总司令的带领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一天,朱德带领干部战士来到蛟龙坡开荒。在田间地头,大家摆成“一”字形,每人一行争先恐后地刨起来。在朱德身边的新战士小张,觉得总司令年纪大了,同战士们一样干农活,生怕他身体吃不消,便偷偷将镢头伸进朱德的地里,想替他刨几下。没想到的是,刚刨第二下,就被朱德发现了,朱德说:“你这小鬼,怎么能侵犯我的地盘呀?咱们都一样,各刨各的嘛!”说着又举起镢头不甘示弱地使劲刨起地来。小张无计可施,只好乖乖地返回自己那一块地继续翻耕刨作。
中午时分,炊事员担着砂罐前来送饭。担子一头挑的是开水,另一头是谷糠和榴儿果炒的炒面。
炊事员担心总司令吃炒面不好消化,便特意给他做了一碗小米饭。
然而,朱德说什么也不肯吃,他认真地说:“咱们都一样嘛!要吃啥,都吃啥。”说罢,他把小米饭倒进装炒面的砂罐里,用筷子一搅,对大家说:“来,今天咱们一起吃这‘炖鱼钻沙’,将来解放了,再一起喝胜利酒!”
于是,朱德和指战员们一样,吃一口炒面,喝一口开水,吃得那样香甜。
在朱德眼里,“吃喝”看似小事,实则事大,它关乎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他认为一切从百姓的利益出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更应成为制定纪律的出发点,成为检验是否真正遵守纪律的“试金石”。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才有“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的党群干群关系,才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革命事业的成功。
彭德怀:“大家每天吃野菜,嚼树皮,喝高粱黑豆粥,哪一个胃口好?我怎么能搞特殊!”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作为八路军副总司令,一直带领八路军前方总部奋战在太行抗日根据地,指挥了许多战役战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1937年9月23日,八路军总部进驻五台县南茹村。北方天气早寒,彭德怀刚到太行山就患了严重的肠胃炎,他常常疼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本来,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军中将领,为健康着想,完全可以吃小灶,略微改善一下伙食,但他还是坚持同战士们一样喝野菜汤,过着同样的艰苦生活,在南茹工作战斗了40余天。
眼见天气一天天冷起来,彭德怀的胃病又犯了,但他一直忍着疼痛指挥部队。
朱德知道这一情况后,直接找来管理生活的一位同志,让他告诉炊事员,把彭德怀的饭菜多煮一阵,把食盐炒一下,不要往饭里直接放生盐。
彭德怀一见专门给他做了病号饭,就生气地说:“这还行?总司令那么大年纪了还吃大锅饭,我怎么能搞特殊?”
管生活的同志向他作了解释后,彭德怀说:“盐可以热炒一下,但饭还是同战士们一道吃!”
有一次,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看到他肠胃炎发作起来备受折磨、疼痛难忍的样子,就心疼地在他的野菜汤里偷偷加了一把玉米面。
没想到的是,这一小小“花招”竟然被彭德怀发现了,他毫不留情地申斥了浦安修一顿,说:“你搞什么名堂?干革命是万万搞不得一点点特殊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彭德怀是一个怎样的人,永远不会忘记我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使命!”
1939年6月,彭德怀去会晤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路经陈赓所部驻地。
陈赓准备请彭德怀吃饭。当时,敌人对我抗日根据地的封锁、“扫荡”还不十分严重,吃的不算太困难。
虽然陈赓深知彭德怀的为人,但还是事先向其随行人员打听了一番。随行人员把彭德怀一次从洛阳去延安,路过中条山时,某某同志招待他吃饭挨批评的事告诉了陈赓。陈赓说:“我没有准备别的,只想让彭总尝尝这里有名的鳜鱼。”
第二天中午招待时,陈赓先上了一大盘清蒸鳜鱼,第二道菜是清炖鸡肉。
彭德怀话中有话地对他说:“你不是请我吃鱼吗?”
陈赓意识到这是彭德怀对他的批评“信号”,他想第三道菜鳜鱼丸子是上还是不上呢?想来想去,最后还是上了鳜鱼丸子。
果然不出所料,只见彭德怀绷着脸,严肃地说:“现在是减租减息,不是打土豪。”说完,放下碗筷退了席。
事后,陈赓说:“彭总今天的批评,对我是够客气的了。”
1939年6月的一天,潞城县北村来了一小队国民党官兵。为首者腰别小手枪,耀武扬威地向八路军总部走来。警卫员问:“站住,干啥的?”来人说:“中央军的联络参谋,要见你们的军长!”警卫员又问:“我们这里没有军长,只有八路军总司令,你有证件吗?”来人拿出证件递上,口气缓和下来:“那我可不可以见见你们的总司令?”警卫去请示。
不一会儿,彭德怀出来,把来人请进办公室,并吩咐管理科科长林海云准备午饭。
林海云到伙房同炊事班班长张德彪说:“今天来了个中央军联络参谋,菜要做得好一点。”
张德彪心想,彭德怀平时吃饭跟大家一样,今天有客人,正好多做点饭菜,让彭德怀好好吃一顿,改善改善。他一边想一边做,不一会儿十几个菜就做好了。
中午,彭德怀同来客笑着向伙房走来,他一见满桌子菜顿时脸色沉了下来。稍一思索,又满脸微笑地招待客人就餐。
一送走客人,彭德怀就把林海云找去:“谁叫做的这顿饭?我们是无产阶级,他们是资产阶级,我们要按无产阶级的标准给他们吃,让他们体验一下我们的生活。以后来客,做上4个菜,有素有肉就行。要是自己的同志来了,一碗平常菜,再增加一个客菜就可以啦。”
张德彪听说林海云受了批评,赶紧找到彭德怀说:“这顿饭是我做的,做的好了点,这是我的错,是我的不对,请批评我吧。”
彭德怀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怪我没事先交代清楚。”
从此,凡是八路军总部来了客人,一律都以简单的“四菜一汤”招待。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武乡县、黎城县和辽县(今左权县)大山深处四面环围着悬崖绝壁的奇险山谷——黄崖洞中,秘密建着八路军兵工厂。
1939年冬,彭德怀来到黄崖洞兵工厂了解生产情况。近中午时分,兵工厂负责人程明升把伙食委员叫来低声吩咐:“你去和食堂的同志说一下,中午留总司令吃顿饭,首长胃口不好,给他另做一碗白面条,炒些菜。”
开饭时,炊事员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白面条和一盘炒豆腐。彭德怀一看,皱起眉头问:“兵工厂的工人同志们和我吃的一样吗?”
程明升吞吞吐吐地回答:“嗯,差……差不多……”
彭德怀看了一眼程明升,心生疑惑,一言不发地倒背着双手来到食堂,见工人们几个围坐一圈吃的是高粱、玉米和黑豆糁糊糊,合就着一小盘凉拌萝卜丝。他返回厂部,指着放在桌上那碗面条问:“这是谁让做的?”
程明升见势头不对,只好红着脸解释说:“是……是我知道首长胃口不好,怕首长犯病,就让做了点面条……”
“乱弹琴!”彭德怀生气地说:“我的胃口不好,你们就做一碗面条;工人们的胃口不好,你们都知道不?现在,敌人对我们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军民生活都很困难。大家每天吃野菜,嚼树皮,喝高粱黑豆粥,哪一个胃口好?我怎么能搞特殊!”说着,他端起碗,头也不回地向食堂走去。
程明升等紧跟着彭德怀走进食堂。只见他把面条往大锅里一倒,又来回搅了几下,然后舀起一碗黑溜溜的糊糊,走到工人中间,围坐在一起,共同就着萝卜丝,一边交谈一边大口吃起来,吃得那样香甜……
1940年11月4日,八路军总部决定向一二九师师部所在地辽县(今左权县)桐峪镇转移。8日,驻扎在清漳河畔的武军寺村。1941年7月1日总部移驻麻田镇。为粉碎敌人经济封锁,八路军官兵一致,在大山里开荒种地,实行生产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