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专线”“潮汐摊区”助力民生改善青菜萝卜堆里 藏着城市治理温情

作者: 张士横

“背篓专线”“潮汐摊区”助力民生改善青菜萝卜堆里 藏着城市治理温情0

重庆是我国直辖市中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超大城市治理,不仅体现在多跨协同的宏观调度上,也体现在城市管理服务的人情味和温度上。

“背篓专线”“潮汐摊区”等一系列充满城市温度的民生举措,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殷殷嘱托的鲜活实践。

“背篓专线”满载菜农新期待

春节过后,老罗家的豌豆尖又熟了一茬。

在渝北区石船镇葛口村,凌晨4点过,天还没亮,64岁的村民老罗和钱芳夫妇已经背起满满三个背篓,准备出发。

老罗一条扁担挑着两篓蔬菜,钱芳则背起一个大背篓,里面秤、包装袋一应俱全。夫妇俩需要到镇上的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赶第一班轨道列车进城卖菜。

石船镇距离重庆中心城区约40公里。2022年轨道交通4号线开通以来,每天清晨,石船镇附近的菜农都选择乘坐轨道进城卖菜,这条线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背篓专线”。

清晨6点过,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已热闹非凡。站台上大多数菜农年纪已在65岁以上,他们可以免费乘坐轨道。

车站工作人员早早准备好,将扶梯、直梯一一开通。“第一班车是6点32分发车,我们提前15分钟开站,确保菜农们可以从容进站。”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值班站长陶凯解释道。

老罗走得慢,背上的两篓蔬菜显得格外沉重,车站工作人员帮了他一把。为了让大家的背篓不随意滚落,轨道交通工程部门特意在车厢内加设了固定挂钩,便捷又贴心。

贴心配套促城乡紧密“相拥”

菜农的出行越来越便利,但“背篓专线”不仅限于轨道。

2024年4月,与轨道交通4号线配套的“背篓公交”9106路开通,接驳轨道交通4号线黄岭站和石船站,让沿线菜农不再通过步行和坐摩托车到轨道站。

然而,在公交线路开通之初,有菜农提出了一个问题:公交站台与轨道交通站点之间的距离过远,换乘不便。

2024年4月20日,涂安碧大妈代表大伙,向石船镇人大代表刘文彬反映了这一情况。随后,刘文彬联系相关部门人员前往现场查看,发现问题确实存在。

“经过两天的协调,公交公司决定将公交站点迁移至离轨道交通站更近的位置。”渝北区石船镇人大主席姚遥说,此举打通了方便菜农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更大的变化还体现在交通安全方面。”姚遥告诉记者,随着两江大道的建成,菜农们的出行又面临着新的困扰,“由于道路上红绿灯和斑马线等设施还没有完善,许多人不得不横穿马路,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

得知这一情况后,石船镇人大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现场勘察,最终在两江大道周围增设了斑马线、红绿灯以及地下通道,确保了菜农们的出行安全。

随着“背篓专线”“背篓公交”的顺利开通,石船镇的菜农们进城卖菜变得愈发便利,但进入市区后,菜市场摊位紧张,马路边摆摊也不符合规定,菜农们往往要为找个合适的摊位而四处奔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石船镇人大代表、葛口村党总支书记胡平多次“进城”寻觅卖菜场地。

在与重庆地道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沟通后,得知该公司在轨道交通红土地站附近,拥有一处闲置防空洞,面积超过700平方米。胡平与公司总经理梁焕商议,最终决定将这处闲置防空洞作为固定菜市场。

“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开业后,菜农们不再为找摊位发愁,这里环境舒适,天然的阴凉也让蔬菜得以保鲜。周围的市民闻讯纷纷赶来,既能买到新鲜的“土货”,又能感受这份城乡互动的温暖。这个小小的菜市场,成了城市居民与乡村菜农之间温情的纽带。

快节奏的城市,也需要等一等走得慢的人。背篓虽小,却牵动着大民生。开通专线、便捷换乘、特设摊位……这些小小的细节,承载着无数菜农的辛劳与希望,也见证了这座城市对每一位劳动者的尊重与关怀。

“潮汐摊区”打破治理边界

2月10日早上7点,南川区博翔誉峰小区门口人头攒动。在小区井然有序的蔬菜摊位上,龚晓艳正忙着摆放新鲜的番茄、黄瓜,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意。

龚晓艳是一位普通的卖菜摊主,曾经,她和其他摊贩一样,为了躲避城管执法队伍,卖菜的时候十分心慌,随时准备收拾摊位“开跑”。

为了解决城管部门对摊贩的管理难题,2023年4月,南川区城市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姚涛提出打造“潮汐摊区”的建议,“所谓‘潮汐摊区’,就是允许摊贩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摆摊,时间一到就收摊,不用再‘躲猫猫’了。”

每天早上6点到9点、下午4点到7点,摊贩们挑着一筐筐蔬菜,准时来到固定摊区,将新鲜蔬菜码放整齐,买卖井然有序。

更重要的是,“潮汐摊区”摊位免费,而且管理规范。对于龚晓艳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每天,她都能安安心心地在固定摊位上经营自己的小本生意,没有了其他顾虑,她将更多精力投入选菜和服务顾客上,生意也越来越好。

“管理不仅要‘管住’,更要体现温度。”姚涛提出,在“潮汐摊区”的管理中,要充分尊重摊贩的生计,并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帮助他们实现有序经营,同时保障市民的购物环境。

“潮汐摊区”也得到了居民的广泛好评。他们说,原来杂乱无章的摊位终于有了秩序,购物环境也变得整洁舒适,整个城区的氛围也变得更加温暖。

“潮汐摊区”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南川区通过这一创新管理模式,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2000余个免费摊位,创造了超过3000个就业机会。同时,农产品销售额也大幅提升,每年超过2000万元。

最令人欣慰的是,民生类投诉举报量下降了80%以上,南川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以前的管理方式对摊贩来说有不小的‘紧张感’‘压迫感’,现在的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一种服务和关心,我们的生意稳定了,顾客也更满意了。”龚晓艳说。

无论是背篓里的花菜蔬果,还是“潮汐摊区”的温情执法,都饱含着重庆人对家乡、对土地、对生活的热爱与敬意。它们不仅承载着山城特有的生存智慧,更展现了这座立体都市的柔软内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