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 吸引英才来渝高质量服务让“新重庆人”加快融入
作者: 周晏如
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交汇处,重庆这座立体山水之城正以独特的人才生态吸引更多英才来渝发展。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锚定“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目标,创新推出“揭榜招贤”引才机制,通过精准施策构建起“引才-育才-留才”的全链条生态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截至2024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660万,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2.1%,人才净流入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来渝人才纷纷表示,深切感受到了重庆的“厚爱三分”——既有政策的高度、服务的温度,更有城市与人才共同成长的深度。
“重庆是我第一次来就爱上的城市”
73项人才服务背后的城市温度
“这份73项人才服务指南,就是重庆给人才的定心丸。”1988年生的江西人贺剑轻触手机屏幕,在“渝才荟”平台实时查看相关服务的申请进度。这位深耕IT领域12年的软件架构师,去年8月收到长安汽车“北斗天枢计划”的邀约后,告别生活了16年的西安,开启人生新征程,以技术副总工的身份加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的重要承载地,重庆汽车产业正经历数智化转型的关键期。长安汽车打造的“北斗天枢”人才计划,与全市“揭榜挂帅”机制形成战略协同,通过“产业需求榜单+人才能力清单”的精准匹配,大力引进像贺剑这样的关键技术人才。
“重庆是我第一次来就爱上的城市。”初到重庆,贺剑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尤其重庆的人才服务体系让他非常惊喜——从子女教育“优先择校”到医疗服务的“绿色通道”,从人才公寓“即申即住”到科研团队“专人对接”,73项标准化服务覆盖人才发展全周期。
“我最关注的子女教育和医疗问题,都能在‘渝才荟’平台上轻松解决,这让我很感动。”贺剑说,市人才中心提供服务专员进行贴心服务,公司也为每位人才安排了专人服务,快速解决日常问题,帮助自己融入新环境。同时,公司定期组织专家团队交流活动,让他快速熟悉业务。
“来重庆半年,每天清晨从一碗小面开始,周末再约上三五同事吃一顿火锅,大街小巷充满着人情味和烟火气。”贺剑笑着说,自己最喜欢乘坐轨道2号线,途经之地都是重庆的老城记忆,每一处都让他这个刚落户的“西迁者”感到惊喜。
“最好的远方正是脚下这片奋斗的热土”
学术伉俪入职重大潜心科研
“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时代洪流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34岁青年科学家黄小洋的求学与科研之路,始终伴随着祖国的召唤,也与重庆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3年,黄小洋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时,毕业证书签署人正是重庆大学原校长林建华。这个微妙的缘分,让他与重庆第一次结缘。
此后,黄小洋开始了漫长的海外求学之旅,主要从事多相催化方面的基础应用研究,于2021年取得英国卡迪夫大学博士学位。2022年,黄小洋以第一作者身份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该研究表明,基于空间分离结构的催化剂在某些反应中具有优于传统合金催化剂的效果,这为未来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取得这个成果之后,我第一想法就是回国。”黄小洋说,无论物理距离的长短,自己的心始终在祖国。
2023年,黄小洋与重庆“第二次结缘”——他参与了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和重庆市人社局举办的青年人才新春茶话会,重庆大学对人才的尊重与支持深深打动了他。同年,黄小洋入职重庆大学,在化学化工学院和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积极投身能源化工和催化化学领域的前沿探索。
“如果说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空间距离不再成为催化反应的阻碍’,那么人生亦然。”黄小洋坚信,最好的远方,正是脚下这片奋斗的热土。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他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入选新重庆引才计划优秀青年专项,与海内外知名高校及企业联合发表9篇国际顶级学术论文,并积极推动项目落地。
在重庆大学推出的“配偶随迁直聘”政策帮助下,黄小洋的韩国籍妻子Rena顺利入职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担任副教授。如今,这对“学术伉俪”在携手攻克学术难题的同时,延续着与重庆的缘分。
“从显微镜里能看到这座城市的未来”
“一事一议”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2024年夏天,王中长怀着对材料科学的赤忱,选择扎根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从欧洲到重庆缙云山麓,王中长深刻感受到重庆对人才的“厚爱三分”——既有政策的高度、服务的温度,更有城市与人才共同成长的深度。
过去,王中长在欧洲、日本和国内主持20余项国家级和企业项目,研究解决了多个面向不同实际应用的关键材料“瓶颈”问题,推动半导体原子制造、性能优化及芯片器件高性能、抗干扰等领域的发展。
王中长入职西南大学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在科研启动资金、科研团队组建等方面给予了他“一事一议”的专项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为他提供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周期服务。这些贴心的服务与支持,让王中长深切感受到了重庆对人才的真诚关爱,也坚定了他在重庆长期发展的决心。
重庆打造的“环高校创新生态圈”正在释放巨大能量。在北碚区,以西南大学为核心的创新群落已集聚43个研发平台、127家科技企业,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这里既有科研的锐度,也有生活的温度,“周末在山城步道上和本地学者漫谈科研,深夜在天生路大排档和团队成员边吃火锅边碰撞灵感……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已把他乡当故乡。”王中长说。
更令王中长感怀的是,西南大学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发展空间以及稳定的经费支持,成立了原子制造与集成器件研究院,并配备了先进的科研设备,包括价值数千万元的双球差透射电子显微镜、微纳加工设备以及先进的材料制备和测试仪器,还搭建了理论计算平台,助力其科研工作。
“在重庆,每个实验室的显微镜里,都能看到这座城市的未来。现在重庆正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重塑产业格局,而新材料正是其中关键一环。我将带领团队与本地企业联合攻关,尝试将实验室建在产业链上,以更好的成果回馈这座城市对我的信任。”王中长说。
从贺剑团队见证的汽车产业蝶变,到黄小洋夫妇书写的跨国科研传奇,再到王中长领衔的材料创新突破,这些人才故事共同勾勒出重庆建设西部人才高地的实践路径。市发改委数据显示,人才效能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20年的36.7%提升至2024年的48.2%,人才密度与GDP增速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随着“成渝人才走廊”的加快建设,重庆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人才网络。在2024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中,重庆首次进入亚洲城市前20强。
在这座立体魔幻之都,人才政策的高度、城市包容的温度与产业发展的速度正产生奇妙化学反应。当轨道交通列车穿越楼宇的瞬间,不仅承载着“贺剑们”的新重庆记忆,更见证着人才与城市共同生长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