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毛相林:努力探索乡村振兴“下庄方案”
作者: 周晏如
回顾
过去一年,下庄村有发展得好的地方,也有梗阻,但只要牢记“下庄精神”,任何困难都会被克服。
憧憬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下庄村仍面临产业可持续性、生态承载力、人才储备等多重挑战。希望通过努力,让下庄村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总是喜欢站在村子里向上看去。
那条目光所及的蜿蜒之路,是他最难忘的记忆。
多年前修路的画面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同时,还有一道声音——“这条路不仅将下庄村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更为他们走向富裕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越来越多人慕名前来,寻访“天路”,感受“新时代愚公精神”。
众人目光聚焦之下,这个以“下庄精神”闻名的村庄被镀上一层“光芒”。这对毛相林和下庄村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压力和挑战。
红色教育与产业创新
作为“新时代愚公精神”的发源地,下庄村构建了完整的红色教育产业链。 据介绍,巫山县委党校下庄校区开发了“3+X”课程体系,包含8大主题20门精品课程。2024年,下庄村承接中央党校、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培训72期,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80万元。
特别是“重走天路”体验项目,让学员在7.8公里长的绝壁公路上感受当年凿路壮举,已成为全国党员干部教育的经典课程。
同时,在下庄村海拔600—1200米的梯田上,千亩智慧柑橘基地的滴灌系统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开来。通过引入物联网监测设备,实现了对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的实时监控。
“去年,下庄村柑橘产量突破300万斤,较传统种植模式提升40%,农药使用量减少35%。”毛相林介绍,在村集体创新“统购统销”模式驱动下,统销方仅收取2%管理费,将利润最大程度让渡给村民,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
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下庄村,还构建了“一核两带三区”的旅游格局:以“下庄精神”展馆为核心,打造红色研学带与生态观光带,形成民宿集聚区、非遗体验区、农耕文化区。2024年游客量达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
81间改造民房组成的“天路民宿集群”,通过“房屋入股+保底分红”模式,让村民实现户均年增收4.8万元。
“回顾过去一年,下庄村有好的发展,也有遇到阻碍的地方,但只要牢记‘下庄精神’,任何困难都会被克服。”望着蜿蜒曲折的公路,毛相林充满了干劲。
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当前,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能给下庄村这样的传统村落带来什么?这是毛相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过去不通路,下庄村与外界“断联”了几十年;如今通了路,下庄村的发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如何将慕名而来的“流量”,转化为下庄村持久发展的“留量”?毛相林的答案是:打好扎实的基础,让外界看到,下庄村不是一个只有“口号”、没有内核的空壳。
“我们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来帮助下庄村在信息化时代中突破发展壁垒。”毛相林说,作为土生土长的下庄人,他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正因如此,他的思维和眼光也可能局限在这份情感里,“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来到下庄村,从不同的视角,为下庄村带来不一样的发展思路。”
下庄村委会主任袁孝鑫2022年回乡后就开始筹备“五坊”产业项目,这也是她为下庄村带来的新希望。
“‘五坊’是我们下庄村的传统技艺。从去年开始,我们在染坊的基础上盘活了酒坊、油坊、面坊、咸菜坊。”袁孝鑫说。在过去的下庄村,“五坊”只是村民们的自给自足,现在有了通往外界的路,“五坊”就应该“走出去”让外界看到。
来下庄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工坊内的扎染工艺品也从简单的帆布包拓展到T恤、连衣裙、背包、布偶等。在旅游旺季,一个月的销售额能达到1.3万元。
去年,下庄村又引进了重庆大学研究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本土人才等多名年轻人才,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为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平衡
近年来,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下庄村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独特发展模式,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
去年10月,下庄村推广“小院家”应用,充分发挥其信息传播优势,广泛宣传各类政策法规、及时发布工作动态,提高村民对村庄事务的了解;通过线上线下各种评比等激励活动,如建设“积分超市”,举行积分兑换活动,推动村民从“旁观者”向“行动者”转变。
此外,下庄村还利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和展示其历史文化。
但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下庄村仍面临产业可持续性、生态承载力、人才储备等多重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农业价值链延伸,构建长效循环经济体系,让文旅产业在现有基础上提质增效,例如打造主题民宿矩阵,筹划春季农耕节、夏季星空露营、秋季柑橘采摘、冬季非遗年俗等活动,破解淡季客源不足的难题。”毛相林表示,下庄村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开发、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
下庄村用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不仅需要生态本底和产业创新产生“化学反应”,更需要制度变革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
如今,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正以独特方式,努力探索着乡村振兴的“下庄方案”。
毛相林也盼望,这座曾经“移山”的村庄,能书写“点绿成金”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