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龙:为城市更新注入温暖力量

作者: 高晓燕

唐春龙:为城市更新注入温暖力量0

“呀,这个是高科技,我听邻居说过,没想到我也能用上!”今年春节前,刘兆青坐在餐桌旁,歪着脑袋、竖起耳朵,小心翼翼用手摸索着桌上的新玩意——一台全新的小爱音箱。

小爱音箱可根据语音指令播放出一段音乐或实时新闻,这让已经失明70余年的刘兆青既兴奋又惊讶。

这份礼物,来自重庆市九龙坡区人大代表唐春龙。

除了送来小爱音箱,唐春龙和往常一样,还带来了公司的工程师,为刘兆青家的家电进行一次“大保养”。

“这个家感动了太多人。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传统美德理应得到更多赞美和更好传承。”深耕城市更新运营服务多年的唐春龙说。

而他们的缘分,还要从2024年春天开始说起。

一篇报道引出“暖流”

2024年3月,唐春龙在手机上看到一条题为《亲爱的家人啊 我们就是你的眼——一个家无悔接力 照顾盲亲77年》的新闻,文中主角是他所在选区谢家湾街道黄家码头社区的居民刘兆青和刘兆华。

看完全文,唐春龙深受打动,甚至红了眼圈:出生于1947年的刘兆青在三岁时因病致盲,长期蜗居家中导致脊柱变形辗转求医却无果。当搬运工的父母对她不离不弃,小她6岁的弟弟刘兆华也一直陪伴着她。两姐弟从小形影不离,一分钱买来两颗糖,姐弟俩谁也舍不得吃,都留着给对方。父母相继离世后,刘兆华和妻子熊世碧延续真情,仍然悉心照料姐姐,甚至为此一生从未离开过重庆。女儿刘燕读高三时,刘兆华下岗了,一家四口就靠熊世碧做家政的收入度日。于是刘燕毅然选择报考了成都一所收费较低的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成都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一边打拼,一边接力照顾姑姑……77年的时光,一个家庭三代人,默默承担着照顾盲亲的责任,延续着普通中国家庭的浓浓亲情与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没有一分一秒想过放弃。

这篇报道也在黄家码头社区引发了广泛共鸣。居民们在各个微信群里转发,为老刘家点赞,一声声“感动”“佩服”“向他学习”汇聚成了社区里的一股暖流。

“很受触动!现在快节奏的城市社区生活,更加需要这样的真情和美德。”唐春龙若有所思,希望自己能让这样的力量传得更远、更久。

一份定制礼物诞生

今年43岁的唐春龙,职业生涯始于城市建设,参与并见证了重庆城市快速发展的历程。他始终牵挂着逐渐老去的城市小区,牵挂着社区里的老街坊。

2017年,唐春龙创办了重庆科筑城市运营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并同步打造“科筑到家”线上平台,提供房屋修缮的便民服务,助力城市老旧小区改造。

企业顺应时代需求快速发展,为2000余名技术工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从那时起,唐春龙也成了公益活动的“生力军”。

唐春龙不仅自己投身公益,更带动职工一同参与。在职工们的共同期盼下,2021年,唐春龙发起成立了“重庆科筑志愿者”团队。他还被九龙坡区慈善会授予“爱心人士”称号。

2022年,唐春龙当选九龙坡区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为人民,老百姓的需要就该放在首位。”当年,重庆突发山火,他带着职工直奔现场支援,成为最早参与一线救援的志愿者队伍之一。

在社区公益活动中,也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每月都会提着慰问品去辖区敬老院看望老人;向山区贫困儿童捐赠爱心物资;帮助家乡修建公路捐款;成立筑爱基金,帮助企业生活困难工人、帮扶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创文、创卫、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

在看到老刘家的故事后,唐春龙和团队成员立马联系了社区,决定登门拜访。

“弟弟和弟媳全心全意照顾姐姐,很多爱是体现在细节里的,比如姐姐渴望去看世界,他们就买了收音机,让她‘听’外面的世界。我听社区说,姐姐天天听收音机,听坏了好几个。”团队成员抓住这个细节,把拜访礼确定了——智能音箱。刘兆青可以通过语音来使用,很方便。

老刘一家虽生活清贫,但问到所需时却连连说“啥都不缺,莫给大家添麻烦”,这让唐春龙很感动。

临走时,唐春龙细心查看了老刘家的各类电器设备,发现很多电器过于老旧,且存在安全隐患。回来后,他和团队商量决定,为老刘家定制一份“大礼包”:企业工程师管家马上带师傅上门,对老刘家进行免费的电气线路检查,同步进行家电清洗、油烟机清洗,避免线路老化引发安全问题;工程师管家定期带师傅,对老刘家的各种设施设备进行维护检查,有破损的就免费修复。工程师管家还承担后续管家职责,给老刘留下联系方式,在房屋和电气方面有任何需要,老刘可随时联系。

没过多久,唐春龙和工程师又上门了。客厅里,一名工程师帮刘兆青调试着智能音箱,听说刘阿姨喜欢听蒋大为的老歌,便买了个会员,为音箱的音乐库下满了老歌。刘兆青边听边跟着哼唱,脸上满是笑意。

一座城市需要注入温度

担任九龙区人大代表以来,唐春龙始终关注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关心城市居民生活的困扰和需求。

2023年初,唐春龙在走访时了解到,辖区街坊们有一个长达15年的出行梦——希望开通黄杨片区(黄家码头社区-杨坪社区)到南坪的直达公交车。

唐春龙按照大家说的线索,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最终发现临近区域均有直达南坪的公共交通,而在有近10万居民的黄杨片区,不少人去南坪上班或走亲戚需要转车,费时费力。

为此,他多次参加社区组织的座谈会,详细收集了居民意见,撰写并提交了《关于黄家码头社区开通到南坪公交线路的建议》。

当年4月,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谢家湾街道工委、相关部门单位会同唐春龙等代表进行了实地勘察;5月,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嘉在开展“主任接待日”活动时,对新开线路相关事宜再次提出优化建议;9月,新设公交线路所涉改造工程陆续动工。

2024年初,全新的452路(黄杨路站场—四公里绿洲龙城)、3210路(黄杨路站场—万象一路)公交首班车在居民腰鼓队的“护送”下,准时发车。街坊们等待15年的出行梦,终于圆了。

虽然履职仅有2年多,但唐春龙对于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发展和民生的思考从未停步。

他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居民诉求,围绕城市更新开展了大量调研,对老旧小区在改造更新过程中普遍面临的管线换新、外立面修缮、设施设备完善、运营管理服务升级等方面,提出过多条建议。

“相较于硬件的升级,城市更新后的小区更需要弘扬美德。”唐春龙表示,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老旧小区租赁户多,邻里关系日渐淡漠,失去了生气和温情,“传统美德是中国家庭和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城市充满凝聚力的不竭动力,能够在我们面临困难时催生惊人的力量,将成为创新基层治理的强大助推器。”

唐春龙说,他将一如既往关注公益事业,尽最大努力保护和弘扬美德,为城市更新注入温度。

(本文由受访者供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