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龙芳:从荒岛到“瓜果山”的劳模传奇

作者: 宋婷婷

岳龙芳:从荒岛到“瓜果山”的劳模传奇0

今年83岁的岳龙芳,是垫江县白家镇湖滨社区居民、重庆市桂花岛瓜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她身上满载荣誉:全国劳动模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杰出贡献英模、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但岳龙芳认为,在白家镇这个“盛产”劳模的地方,她是平凡的,“我就是一个农民,一辈子踏踏实实,做自己该做的事。”

劳模精神是每个时代的闪亮坐标。岳龙芳循着光走来,也在发着光照亮后人。

“穷则思变,大家跟我上岛开荒”

去年国庆节,岳龙芳住进了桂花岛上的新房子。

经历了一场大病的她,让女儿们十分心疼:“您不能辛苦了一辈子,却连个像样的家都没有。”

但实际上,岳龙芳心里更惦记新房子周围那些果树。她时常拄着拐杖,走出家门,一株一株地看过去。

“我希望老天爷多给我几年时间,让我等到桂花岛再次迎来丰收。”岳龙芳说。

桂花岛是岳龙芳半生耕耘的地方,它源于一场轰轰烈烈的开荒。

1982年底,白家公社(现白家镇)召开庭院经济扩大会,岳龙芳作为第一生产队会计参会。在会上,一个好消息让她振奋不已——“国家政策出来了,允许农民把荒滩、河坝、荒坡等开垦出来种经济作物。”

会议还没结束,岳龙芳已经坐不住了,因为她早就“盯”上了家对面的岛。

那是一座贫瘠的岛,乱石嶙峋、荒草丛生,因修建狮子滩水库,水位上涨而形成。

“已经荒了20多年,太可惜了。”回家后,岳龙芳反复琢磨这件事,茶饭不思。

“上岛开荒,那得了哟!”听到岳龙芳这一想法的人,无不被吓一跳。“现在政策允许了,不犯法。”岳龙芳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几次三番,响应的人多了起来。最后,19家人各凑40元,开始了轰动全镇的开荒之旅。

没有船,就把木盆绑上轮胎,双手划过去;没有工具,到处找熟人借来钢钎和铁锤;没有资金,带头到农村信用社贷款……岳龙芳下定了决心。

1983年1月13日,她领着40余位乡亲渡水登岛。

一锄头挖下去,只有四五厘米厚的一层土壤,底下全是石头。于是用炸药炸开一条条沟,再把碎石混合泥土填回沟里。如此历尽艰辛,“开”出200多亩土地,种上了夏橙的树苗。

1985年,夏橙树连同林间套种的西瓜和冬瓜,几乎覆盖了整座岛。

1989年,桂花岛果园正式投产,当年便产出上万斤夏橙。

1998年,夏橙产量达300多吨。

……

荒岛终于变成了“瓜果山”,湖滨村也彻底脱了贫。

湖滨村(现湖滨社区)距离县城约70公里,不通公路。如果瓜果运不出去,所有的努力都将化为泡影。为此,岳龙芳前前后后筹集资金90多万元,修通了村里至场镇的公路。

2008年,岳龙芳组建农业发展公司和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湖滨村的夏橙、蜜本南瓜、血橙等无公害瓜果都贴上了“岳大妈”的品牌商标。

2015年,岳龙芳将桂花岛的果园全部承包,种上桂花树,同时尝试栽种沃柑、四季红等柑橘新品种,誓要重新打造桂花岛,搞特色农业开发。

统一品牌、统一质量,岳龙芳带领果园走上市场化运作之路,也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不勤劳干,怎么会有好日子”

“你为什么敢大着胆子干,大家为什么愿意跟着你干?”后来时常被问到这些问题的岳龙芳不禁细想:也许,是因为白家人刻在骨子里的吃苦耐劳。

20世纪80年代初,湖滨村位置偏僻、不通公路,人均耕地仅0.2亩,是全县最穷的村子。

岳龙芳回忆道,“没有盐吃了,没钱买;没有煤油用了,也没钱买。满湾子去借,借了两三回,都无力还。为走人户穿得像样些,衣服也靠借,那时湾里的人团结,愿意借。回来洗了烤干,第二天马上还回去,因为别人可能也要走人户。”

当时,村里有一家人,4个儿子都娶不到媳妇。有人做媒,女方来远远看一眼,发现全是茅草坡,田都没有一块,转身就走。

这些事,深深刺痛了岳龙芳。

1983年上岛时,有人问她:“你的愿望是什么?”岳龙芳说:“我希望我们这里没有单身汉。”

又有人说:“别人娶不到媳妇,关你什么事?”岳龙芳说:“我就想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村里人没有出生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地方,但他们创造条件也要迎头赶上。

1989年,也就是桂花岛果园正式挂果投产那一年,岳龙芳获评“全国劳动模范”,轰动整个县城。

她说,在白家镇,干出这般真名堂的,自己并非第一人。有“现代鲁班”之称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黄荣昌,也是从白家镇走出去的。

黄荣昌出生于1926年,12岁开始做学徒,学了一身好手艺。他心灵手巧、踏实肯干,发明了新中国第一台机械化锯木机;完成了“江边活动桥梁”机械化改造,实现钢板装卸上船机械化;制造12部木工机器,提高工效400倍;改造72台石、木、泥等各种机械设备,每年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黄荣昌曾5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全国工业战线也曾有“北有王进喜,南有黄荣昌”的美誉。

榜样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劳模精神的激励下,在黄荣昌、岳龙芳之后,白家镇又涌现出一批批新劳模。他们是“全国劳动模范”白礼西、汪江波,“重庆市劳动模范”黄正文、张洪兵和叶清源。

一个面积仅62平方公里的小镇,竟然走出了7名劳模。为此,白家镇被《光明日报》称为“劳模之乡”。

“我们白家人代代勤劳。我们这里偏僻,没有地理优势,一些老一辈人甚至从没去过垫江县城,如果不守着一方土地勤劳干,怎么会有好日子?”岳龙芳说。

“她走在前头,我们也不能落后”

今年元宵节,年轻的后辈们又来看望岳龙芳。

老人坐在中间,如多年前一样,仔细叮嘱在场的每一个人。

“年轻人有干劲,但光种地可不行,还要想办法把农产品卖出去。”对于岳龙芳的嘱咐,白家镇静峰村村民张洪兵一直铭记于心。

张洪兵开全县专业合作社之先河,与多家大公司签订销售合同,还组建物流公司,解决果蔬储存和销售难题,并于2012年获评“重庆市劳动模范”。

“要多听乡亲们的想法,把他们的需求放在心上。”岳龙芳曾是人大代表,对于她语重心长的教诲,县人大代表、白家镇农安社区党总支书记叶清源从没忘记。

叶清源曾组织流转土地种植柑橘4500亩,建起现代农业示范园3个、蔬菜基地1个、农产品加工厂1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解决就业岗位360个,并于2017年获评“重庆市劳动模范”。

作为人大代表,叶清源时常奔走在田间院坝,收集民意、尽心调解,同时利用社区广播资源创办“乡村法制小喇叭”,通过上百场活动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

产业大户黄正文也从没忘记岳龙芳的教诲。

“岳老师曾是我读小学时的代课老师,我回乡创业时又是教我种瓜果的老师。”黄正文说,他曾外出务工,后返乡创业。

自2006年起,新品种瓜果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村里的夏橙等产品在市场上已不如过去那样畅销。岳龙芳一直希望年轻一代接过“接力棒”,为家乡带来新的活力。

2007年,在岳龙芳鼓励下,黄正文前往上海、江苏等地的现代农业基地考察学习,回乡后承包了近2000亩土地,建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推行机械化种植。除了种地,他还养了800多头牛,推行循环种养模式,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2009年,他也获评“重庆市劳动模范”。

“就想好好做些实事,帮助家乡变得更好。”黄正文说,“岳孃孃的思想是走在前头的,我们作为后辈也不能落后。”

确实,虽然岳龙芳的身姿一天天佝偻了,但她的心思完全没闲着。

去年因高温干旱,不少庄稼枯死,水源问题让她格外忧心。此外,她还操心着桂花岛搞农文旅开发的事。

从夏橙改种沃柑,再到如今全岛大面积种上血脐,年事已高的岳龙芳决心重新打造桂花岛,希望在有生之年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年纪大了,别做了。”面对女儿们的劝阻,岳龙芳不听,“干活让我心情好,这样我才能多活几年。”

无奈之下,三女儿汤雪梅只有辞去县城工作,回乡照顾母亲。

起初,汤雪梅并不明白母亲的倔强和坚持。直至回到岛上的三年间,帮着母亲管起瓜果,看着树苗逐渐长大,离丰收之日越发近了,汤雪梅才觉得自己触摸到了母亲的内心世界。

每次看到母亲站在家门口眺望远方,汤雪梅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

寒风中,岳龙芳花白的发丝扬起,佝偻的身影依然坚定。

(本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供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