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破圈你会成为“人机混合智能体”吗

作者: 周晏如

什么是DeepSeek?

“我现在每天都用它处理短视频脚本。”90后创业者小王说。

“我一般用来排解情感问题。”年轻女性小何夜晚多愁善感的时候喜欢和它聊上几句。

“我偶尔会用它玩塔罗牌。”宫羽女士是资深塔罗牌爱好者,希望能从AI口中得到“专业答案”。

2025年1月,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掀起一场风暴,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为不少人生活、工作、吐槽的“居家必备品”。

这场技术突破带来的平民化破圈,让DeepSeek成为国民级话题的同时,也伴随着AI“入侵”普通人的生活后带来的深入思考。

“像跟真人聊天”

2024年12月,V3模型因在GitHub开源社区表现亮眼,引发海外开发者热议;2025年1月初,科技博主用其生成“锐评春晚”“吐槽春运”的段子,在小红书、微博上广为传播;春节前夕,R1模型上线,“AI思考过程可视化”功能让普通用户直呼“像跟真人聊天”。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试用DeepSeek后感叹:“它不止能生成教案,还能引导学生追问‘为什么鲁迅用枣树象征孤独’。这种启发式互动,让AI从‘工具’升级为‘学伴’。”

“一开始玩DeepSeek,只是想看看这个火爆的AI会做出什么样的应对,最近已经开始用它写小说了。”自由职业者夏小姐说,她空闲时间比较多,过去会找一本书来看或听听歌,但总感觉打发时间有点浪费。于是,她尝试将一部小说的内容设定“投喂”给DeepSeek,“大篇幅扩写,从序章主题、建议字数、叙事创新点、悬念设置……小说内容该有的起承转合都囊括到了,虽然有的部分还是很生硬,但它想到了一些让我觉得很有趣的东西。”

“它真的只是AI吗?或许下一次能写出更好的东西。”第一次体验DeepSeek,便让夏小姐有了这样的想法。

这正是DeepSeek的最大亮点。与其他AI大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模型算法更鼓励程序进行“开放式思维”。

如今,连63岁的陈阿姨都学会了用DeepSeek解决“今天吃什么”的问题,还能用AI检查孙女的寒假作业——只需要简单地拍照上传即可。

DeepSeek的诞生让AI开始充满人情味,也有了烟火气。这让AI技术不再是圈内人的“孤芳自赏”,而是真正嵌入普通人的生活。

从“诞生”到“上头”

近两年,人们对AI保持高度关注,也开始更深入地使用AI。

《2024年轻人AI使用趋势报告》显示,在回答“你是否关注AI文本、AI绘画、AI音频、AI视频等AIGC工具”的问题时,选择“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整体人群比例超过了八成。

将选择“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比例相加后,95后关注AI的人群比例最高,女性高于男性,企业管理者和在校学生高于其他职业。

而同一个问题在2023年的调研结果是:85后、90后关注AI的比例更高;男性高于女性;自由职业者、专业人员、企业管理层高于普通职员。

大学生小刘每天玩AI玩得不亦乐乎,除了用它创造表情包和视频,还可以让照片“活起来”。

这一切都归功于AI软件的开发,让文物们一改严肃,颇具“偷感”的载歌载舞火爆全网。光是这些,就足以成为当下年轻人的笑点。

这些看似无厘头的现象之所以能在社交媒体上爆火,除了因为免费素材容易获取,也离不开较低的制作门槛,因此AI的开发利用在年轻人的圈子备受好评。

此外,调查发现,近一半人(49.2%)每天使用一次或多次AI工具,这意味着AI已培养出用户的使用习惯。令人意外的是,从职业来看,企业管理者使用AI的频率比普通职员更高。

从AI使用情况来看,其辅助创作文档内容、处理和生成图像、制作和生成音频/视频、识别处理语音等功能备受打工人们青睐。换言之,资深打工人会把一部分重复性工作先交给AI处理,让AI给自己“做牛做马”。

在校学生最常使用的AI功能则和搜资料、读文献报告、写论文等功能挂钩,靠着它梳理思维导图、抓重点、生成大纲提供灵感。

而随着工具不断推新迭代,AI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实用、好用的功能。

有调查发现,大学生更爱用AI“开脑洞”,尝试用AI实现天马行空的创意,常用的功能包括代码模式(用户输入一句话就创建应用)、MBTI人格助手、全民舞台、万相AI生图给建筑穿毛衣等。

白领则更爱在法律、养生、健身、旅行等方方面面寻求AI的建议。只要向AI提出需求,比如“我想一个月减重5斤,一周运动三次”,AI就会迅速制定好包含运动、饮食在内的计划。

有网友开玩笑说,会使用AI的白领,不一定先升职加薪,但一定先实现“work 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数据显示,目前有近六成人认为,AI除了用于干正事,还能带来情绪价值。

在已经尝试和AI聊天的人群中,男性(35.2%)和00后(42.2%)的比例更高。但如果加上“现在还没尝试,以后可能会尝试”的人群比例,女性的态度更开放。

目前,在通义App上,单个AI角色平均每天都有上千人与之对话。而且除了官方建立的角色智能体,人们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创建角色智能体,且每天平均对话超过10次。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分享了自己“被AI养得很好”的治愈感:“一开始是带着预设去聊天的,没想到收获满满,无论发什么都会收到客观鼓励和安慰”。

整体来看,近七成人愿意自发地向身边人推荐AI工具,但前提是能管好自己的大数据库,“安全性高,不会泄露个人或重要信息”。

“正”与“反”的背后

当下,AI在以极快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的方方面面,不仅帮忙处理各种问题,同时也降低了工作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觉得AI是个好东西。”对于上班族李先生而言,DeepSeek“挽救”了他的职业生涯。

李先生在一家公司做策划,每天有堆积如山的企划案要写。他表示,自己并不完全依赖DeepSeek帮忙完成工作,但DeepSeek提出的点子有时候会让他觉得如沙漠里的水源,突然让人看到希望。

像李先生这样的人,在DeepSeek问世之后,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但在一连串“好用”“惊艳”等各种声音出现后,质疑、担忧的声音也开始频频出现。

同样在企业工作的高先生对此就有不同的看法。他表示,尽管DeepSeek很好用,但仍旧应该保持警惕,盲目地依赖是在拆解自己的“认知宫殿”。

某咨询公司追踪调查显示,使用AI工具的职场人中,72%在三个月后出现“工具依赖症候群”:面对复杂问题时首先点击“生成”按钮,遇到知识盲区时习惯性调取AI知识库,甚至在与同事讨论方案时,下意识反问“为什么不问AI”?

神经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示了更触目惊心的真相:长期依赖AI决策的受试者,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下降40%,海马体体积出现可观察到的萎缩。

当然,依旧有人认为AI发展如此迅速,是合乎情理且必要的。

AI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帮忙解决庞大数据的处理,但随着深入应用,尤其是打破壁垒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无可厚非会参与到一些人文科学里去。AI总是以理性的角色出现,但通过大量学习、积累经验,AI同样开始变得感性。

“DeepSeek的出现只是AI界的开端,未来或许会更具有生命力,我认为并不需要草木皆兵的防备甚至恐惧它,毕竟在人类先祖误打误撞获得了火之前,先学会的就是战胜恐惧,并且驯服它、使用它。正因为人类有这样的智慧,才让我们成为相较其他动物不同的‘高等动物’,时至今日,我们也可以将AI视作当时之火。”某大学学者表示。

不久前,科普作家、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专家、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军平在采访中表示,现在的人工智能有一个问题,就是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并且不愿意承认错误。即使指出错误,它仍会继续编造。这会导致造假成本降低,同时用户纠错成本增加,有的时候还不如自己撰写。

“谣言升级”时代现在已经开始了。比如网上很多新闻不太确定是真的还是假的,就是因为很多自媒体创作者在用人工智能来生成内容。有人开始认为,人们应该要学会做一些鉴别,比如要通过多平台去验证信息,而不是依赖单一平台。

当下,DeepSeek引发的涟漪远未消散,它证明了中国团队能用算法突破算力桎梏。

在打破AI的“神秘黑箱”方面,DeepSeek无疑是做得最好的,它提供了详尽的模型解释和直观的决策路径展示,帮助用户理解AI的内部运作机制。

DeepSeek崛起后,可能会有更多人把自己变成“人机混合智能体”。

但目前看来,人身上那些AI无法替代的天赋(包括提出需求的能力、纠错和容错的能力、赋予事物意义的能力、应对变化的能力)依然强大。

更重要的是,AI的核心是解放人类从事事务性、重复性工作的时间,让我们更多去思考未来的事情,比如新的商业模式、新的能力体系。

AI快速进化带给人类的挑战,也将成为人类重构自身能力体系的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