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关键词读懂重庆“新春第一会”
作者: 程正龙
“新春第一会”是观察各地发展的重要窗口,具有风向标意义,因此备受各方关注。
2月5日,蛇年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包括重庆、广东、山东、湖北等在内的多个省市召开会议,谋划开年工作,呈现出千帆竞渡中奋楫争先、勇立潮头的发展态势。
重庆今年“新春第一会”的主题是什么?答案其实就在会议的名称中——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推进大会。
开局关乎全局,起势决定走势。首次提出“六区一高地”,系统部署发展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党建统领……对于本次大会传递出的新意和深意,我们不妨从“新成效”“新目标”“新行动”3个关键词,真切感受一个朝气蓬勃向新行、火力全开拼开局的现代化新重庆。
“新成效”为基
发展之路越发坚实
“新成效”是重庆“新春第一会”的基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要在首会。今年重庆的发展之计,可以从“新春第一会”领会与找寻。
今年大会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赋予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为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指明了全新方向、注入了强劲动能。
其后不久召开的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意见》,立足重庆在西部和全局中的新定位,系统制定了加快打造“六个区”的施工图。
在全市上下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共同努力下,“六个区”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这可以从2024年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中得到有力佐证: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193.15亿元、增长5.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8%,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1.2%、8.1%,发展态势向上向好;
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95.3万辆,集成电路产量增长1倍多,合成材料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到2.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4.6%,产业结构向新向优;
“三攻坚一盘活”改革任务顺利完成,市属重点国企增加值增长6.3%,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启动建设、签约项目163个,新设外资企业792家,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3%,改革开放动力活力加速释放;
城镇新增就业71.9万人,新增留渝来渝青年34.5万人,新增公办园托位1.6万个、基础教育学位8.4万个、护理型养老床位1.3万张,建成山城步道90公里、山城绿道157公里、口袋公园100个,盘活“错时共享”停车泊位5.3万个,95万低保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
这些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是重庆奋进2025年坚实的基础,让广大干部群众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怀。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不久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两会”上,重庆都提到要“紧扣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建设‘六个区’,确保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见效”,凸显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
不难发现,从“六个区”变为本次大会提出的“六区一高地”,重庆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上既一脉相承又不断迭代升级。一脉相承的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态度,不断迭代升级的是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进行优化细化的行动。再往深层次看,两者有着共同的指向——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标志性成果。
对重庆而言,要扎扎实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无疑需要迭代升级“六区一高地”建设体系构架的强力支撑。而这,正是今年重庆“新春第一会”的一大亮点。
“新目标”为向
前行之路更加宽广
“新目标”是重庆“新春第一会”的出发点。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怎么推进?今年大会首次提出的“六区一高地”无疑是关键之钥。
从发展方位来看,2025年于重庆而言是一个特殊且关键的时间节点。
往大处看,今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之年,既要保质保量完成好国家交给重庆的工作任务,又要尽早谋划未来发展的目标思路、政策举措和制度保障;
往细中看,今年也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要紧扣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新使命新任务,迭代升级“六区一高地”建设体系构架,让新重庆“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发展目标可见、可触、可感;
往深里看,今年还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关键之年,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信心、实干争先,奋力交出总书记视察重庆一周年经济社会发展高分答卷。
如今,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迎来出结果的新节点,要做到目标再聚焦、工作再深化、政策再突破、机制再完善,奋力打造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标志性成果。
“标志性成果”何以体现?本次大会提出了总体思路——聚焦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总纲领总遵循,紧扣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新使命新任务,紧盯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两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党建统领,迭代升级“六区一高地”建设体系构架,奋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标志性成果。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六区一高地”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即要:
▲ 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 推动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 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 推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 推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 推动新时代市域党建新高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上述这些突破性进展,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践的,与干部群众密切相关。从“新春第一会”后第二天起,重庆持续举行“建设‘六区一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目标任务,目的是要让每一个重庆人都了解情况、参与进来,共创新重庆美好未来。
比如,在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上,重庆要实施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行动,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等320个川渝共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00亿元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量提升至130万辆,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2.7%,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突破1100亿元……
又如,在推进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建设上,重庆要增强“四向”通道承载能力,提升“五型”枢纽能级,加快建设内陆国际大通道大枢纽和国际物流集疏运中心,全年实现重庆枢纽通道联运量17万标箱,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超过27万标箱、货值超过500亿元……
再如,在推进新时代市域党建新高地建设上,重庆要实施“一把手”变革能力提升行动,新落图楼栋住户、企业商家、九小场所等点位超过100万个,企业、群众反映事项按期办理率保持95%以上,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在纵深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大显身手、争创一流。
“六区一高地”建设的突破性进展,究竟会带来哪些惊喜?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新行动”为要
奋进之路愈加清晰
“新行动”是重庆“新春第一会”的落脚点。
众所周知,“新春第一会”不仅有动员性质,为全年发展定基调、划重点、指方向,更是在新年开启之际,释放新的行动信号,明确抓落实的具体路径。
今年重庆“新春第一会”聚焦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极具重庆辨识度,不仅明确了全年工作的总基调,也吹响了“六区一高地”建设的冲锋号,彰显出重庆只争朝夕、抢抓机遇的使命担当和精神状态。
实践表明,越是任务艰巨、挑战严峻,越要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可以看到,无论是与会作交流的代表,还是会场外各领域、各系统奏响的新春“开工曲”,都聚焦“落实”二字,展示出重庆开局即干字当头、唯实争先的工作干劲和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各类不确定性的精神面貌。
实际上,今年重庆“六区一高地”建设定下的目标任务,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接下来的重中之重是要牢记嘱托、实干争先,迭代升级“六区一高地”建设目标任务,进一步全面加强党建统领,加快推动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新使命新任务落地见效,让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成果更多更好更充分地惠及每一个重庆人。
首先,态度要坚决。抓落实最根本的是首先要有落实的态度。要有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笃行不怠、久久为功的耐心,坚持自我加压、快字为先,锚定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马上行动、全面发力,不折不扣狠抓落实,切实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坚决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其次,行动要迅速。“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如果说会议部署需要花一分力气,落实则需用九分功夫。要坚持干字当头,紧紧抓住国家政策红利持续叠加释放等机遇,用好政策这个“船”和“桥”,把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胜势的行动能早则早、能快则快,营造出快马加鞭、只争朝夕的浓厚氛围。
最后,责任要压实。干事创业,只有心中有责、肩上担责,才能把钉钉子的钻劲、韧劲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以上率下,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对本次大会明确的工作安排扭住不放、一抓到底,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持续提升层层抓落实的实绩实效,决不能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成了。
一年春作首,万事干为先。蛇年春节的浓浓年味尚未散去,催人奋进的锵锵战鼓已经擂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着“新春第一会”的嘹亮号角,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重庆,将以实干为笔、奋进作墨,续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作者单位:重庆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