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书院:藏在古镇深处的墨香
作者: 黄裕涛
湖广会馆、赵氏宗祠的移民文化,大荣寨的建筑文化,沱湾码头的商贾文化,艾粑、黄凉粉等美食文化和舞狮、武术表演等非遗文化……万灵古镇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匆匆一瞥,许多人记住了这里的古老山寨、烟火美味和小桥流水,却未曾留意古街深处藏着一座钟灵毓秀、底蕴深厚的尔雅书院。
万灵古镇离我居住的小区不过20分钟车程,虽然无数次游玩,对尔雅书院的印象却比较模糊。于是,我打算在春节假期好好补补课。
为避开人流高峰,我们于正月初二下午三点出发前往万灵古镇。几经周折停好车,沿着公路前行,穿过公交车站大厅,跨过入镇大环岛,顺着石板路向恒升门走去。经过大荣寨至高点,穿过古老的恒升门,沿石梯缓步下行,再前行不过20米,在古街的右侧,“尔雅书院”映入我的眼帘。
说起尔雅书院,不得不提它的创办者——喻茂坚。喻茂坚(公元1474年—1566年),字月梧、汝砺,号心庵,明朝法学大家、著名廉吏,生于重庆府荣昌县(今重庆市荣昌区),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中进士,历任铜陵知县、真定府知府、福建按察使、刑部尚书等职,官至正二品。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喻茂坚引疾乞休获准致仕。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喻茂坚端坐而逝,葬于家乡神龟山(今万灵镇尚书村),享年92岁。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喻茂坚被追赠为太子少保。
他为官清廉有为,一生遵循“守本心、行正道”理念,被明世宗赞誉为“天下清官”。据《荣昌县志》记载,喻茂坚是该县自秦代以来最高级别的朝廷命官,致仕还乡时竟“囊无百金”。这里的“百金”乃形象说法,指的是折合约一百五十石的稻谷,即正二品尚书两个半月的薪俸。
喻茂坚还乡后,一直有“以诗书课后生”的愿望。为了创办学堂,他遍访荣昌本地的士绅商贾,寻求社会各界支持。在其子喻祯具体操办下,经过多方努力,直至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书院终于在荣昌路孔(万灵古镇)建成投用,并正式定名为“尔雅书院”。
其时,喻茂坚已是86岁高龄,于耄耋之年开启教书育人生涯,传播廉洁思想、法治理念以及为人为学之道。后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喻茂坚无精力亲授课业,便将教学之事交由喻祯全权打理。
自明中期至清末,经历喻氏十五代,尔雅书院恪守祖训,对后世子孙和当地百姓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少学子在此完成学业、考中功名,据不完全统计,单是喻氏家族一脉就有322人,其中进士27人以上。
尔雅书院还在中国革命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荣昌国学研究会会长、尔雅书院院长吴洪介绍说,喻茂坚后人喻行果是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作为尔雅书院第十五代山长,他以尔雅书院闭户课读的祖制为掩护,在抗战期间为我党做了不少有益的事。当时外地的地下党员都以尔雅书院为落脚点、食宿点、物资供应点和“联络站”。
走近尔雅书院,门口实木圆柱上书“衍祖宗一脉真传,克忠克孝;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此为喻茂坚为后人所撰《垂训联》。与书院内另一副《训示联》“事五尺天而天知,存方寸地而地知,为人父母无愧;领千钟粟以粟养,读万卷书以书养,在我子孙自修。”互为映衬。
走进大门,迎面放置着一块石雕的“福禄寿喜”照壁,约四尺见方,底座厚实。照壁虽然斑驳风化,但莲、鹿、鱼等浮雕图案依稀可辨。吴洪介绍,照壁系康熙皇帝为褒奖喻茂坚清廉有为而赏赐。
绕过照壁,进入第二道门,是一个20来平方米的天井。天门、天窗、天井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天井中间放着一个石造的、呈圆形的水池,谓之墨池。墨池外沿被青苔包裹,“题名金榜花开花落,苦读寒窗月缺月圆”的字迹隐约可见。
经过天井,入得正厅。只见大门两侧垂悬着一副对联“霜肃三台曾是中朝真御史,星回八面可为陆地昔神仙”。此联为喻茂坚好友明朝状元杨慎所书。杨慎与喻茂坚同榜考中进士,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过荣昌时,特地找喻茂坚相聚,还赠题三副对联,另两副一题喻家新祠堂龛前,二题喻茂坚八十八岁寿联。
正厅正面供奉着一尊至圣先师孔子铜像。右侧房间是国学代表人物介绍和汉服室,左边几间屋子,则分别是书画室、琴与埙、孔门十哲像。
二楼是教学的场所,课桌、板凳等依然保持着过去的教学风格。这里还有喻茂坚子女画作展示,并藏有大量国学书籍和其他文化书籍,可以海量阅读。
环绕教室廊道,只觉书香浓郁、书韵悠长。穿越时空隧道,我仿佛看见满屋子的孩子端坐着,读书写字、览景抒情、格物言志。我不禁脱口而出:“把最美的时光雕琢成最美的模样,不就是喻茂坚创办的尔雅书院么!”
吴洪介绍,原来的尔雅书院为穿斗木结构两层小楼,一楼为讲学的教坊及生活用房,二楼为藏书楼。后来尔雅书院被拆除,复建的书院与原貌基本一致,只是把木结构换成了小青砖。
几经修复的尔雅书院,既是纪念喻茂坚的展览馆,又承担着公益国学讲习的功能。目前有100余名国学爱好者定期在此听课,另有一些喜爱国学的家长将孩子送来接受熏陶。
国学经典和先贤智慧,可以教导我们做一个懂礼仪、有爱心、讲责任、明哲理的人。开办国学讲座很有意义。
从尔雅书院出来,我留意到门口一侧的墙壁上,悬挂着中国人民大学孔子学院授予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推广中心(重庆)”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的“相约论语文化中国最佳组织奖”等荣誉。
群山无语,濑水有音。一草一木,皆受文脉滋养。尽管经历张居正下令禁毁全国书院、魏忠贤下令拆毁全国书院、顺治明令禁止私人创建书院等波折,尔雅书院仍历久弥香、熠熠生辉。
我深信,400多年前,荣昌人闻到了尔雅书院飘出的第一缕书香;400多年后,钟灵毓秀的尔雅书院更加清香醇厚。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荣昌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