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破土时

作者: 陈泰湧

春笋破土时0

爱竹,更爱吃笋。竹易见,笋却难见。

小时候第一次吃“烩什锦”,黏糊糊的芡汁儿、鲜美的味道就让我迷醉。特别是白白厚厚的玉兰片,不仅名字让我感到疑惑,那嚼着有点爽脆又略带韧劲的矛盾口感更是让我不解。

得知玉兰片是晒干的竹笋片,我更迷惑了:竹子是一夜之间从竹笋长起来的,“逮”早了,它还在土里;“逮”晚了,它就成了咬不动的竹子,要怎么抓住这脆脆嫩嫩又香又甜的一瞬间?

长大后,自然不会有这些奇奇怪怪的幼稚问题了,可我对“采笋”始终抱有好奇心。

2021年春天,我拿到《我把中坝当故乡》的书稿。这是一本关于驻村扶贫的纪实作品,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很多他在綦江区三角镇中坝村当“第一书记”时的故事,其中一文提到村里发展雷竹产业,怎么跑项目、怎么移栽竹子,看得我连连感叹,为何不写写采竹笋呢?

在新书发布会上,我见到了作者龙俊才,了解到更多书中没有写到的中坝村的故事和竹笋的故事。

中坝村地处綦江与巴南交界处,从巴南过去要翻圣灯山,从綦江去又要爬天台山之巅。山高坡陡且交通不便,可耕地较少,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常住人口不到户籍总人口的25%,曾是一个典型的市级贫困村。

当时,龙俊才是重庆市城投公租房有限公司党总支委员、副总经理,临近退休。他是他们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在城市生活多年,一直渴盼有机会再次“触摸”田地,帮助还在土地上寻找希望的乡亲。受市委组织部安排到中坝村就任“第一书记”,全面助力当地村脱贫攻坚,是他积极争取来的机会。

龙俊才和他的文字一样,质朴、谦逊。他说,中坝村发展雷竹产业功不在自己,他是2019年3月到的中坝村,在此之前,钟萍方已和中坝村村民们集体作出了发展决策。

钟萍方是綦江区委组织部委派的另一位“第一书记”,年轻有干劲,思想也活络,早早摸清当地村情村貌、优势资源和产业布局,明确了发展包括雷竹在内的产业布局。

“我去的那一个月,中坝村正式引进雷竹产业项目,作为效益农业着力点。”

“农业项目投资周期长、见效慢——雷竹项目要三年才见成效。”

……

龙俊才解释了为什么书中只有和村民们一起移苗抢栽的艰辛过程,而没有采收竹笋的丰收喜悦。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去中坝村采竹笋的约定。

2024年春天,一声惊雷在天空中滚过。我的手机响了起来,龙俊才的声音从电话中传出来,“惊蛰了,雷竹出笋了。走,采笋去!”

雷竹笋又名雷公笋、雷笋,因早春打雷时节出笋而得名。

笋子并不只出在春季。

立冬前后由毛竹(楠竹)的地下茎(竹鞭)侧芽发育而成的笋芽,是白白胖胖的冬笋,晒干后就是副食店里售卖的玉兰片。

重庆人烫火锅爱点的方竹笋,属于南川金佛山特产,笋期在秋季,故又称“八月笋”。

而雷竹笋不仅在三四月出春笋,十至十二月还会出一季秋笋。

但一般说到吃笋,多是说的春笋。所谓“尝鲜无不道春笋”,春笋最嫩、最鲜,爽脆口感更是自得天成,唐太宗都对春笋朝思暮想,每年春笋上市时,都要召集群臣共赴笋宴。

不过短短几年,中坝村完全变了样。村民见到龙俊才,都笑盈盈地赶过来打招呼,还有人贴心地拿来小铁锹和棉线手套。

龙俊才对中坝村了如指掌,对每一块雷竹林的水肥和阳光都有数,带着我直奔出笋最多的一片雷竹林。

实话实说,虽然我对采笋惦念了很多年,甚至特意找了很多的书来看,感觉从书上学到了“踩”“踢”“扯”“旋”“扔”,但真到上手的时候,才发现春笋好吃不好采。在茂密的竹林中穿行,一不小心脸上或手背上就会“挂彩”。

我一直以为,所有竹笋都如冬笋碗口般肥壮,在竹林里茫然四顾,竟看不见一根笋。

“笋有多大,竹有多粗。”多亏龙俊才纠正,成年的雷竹不过自来水管一样粗细。地上冒出地面寸许、披着黑褐色毛茸茸外壳的就是雷竹春笋。

龙俊才一边找笋一边给我做技术指导,哪些笋早来了两天,太小,采着不划算;哪些笋晚来了一天,老了,可惜了……嘴不停,步子不停,手更是不停。

他将铲子轻松地插入土中,切断笋根,快速将笋完整挖出,这样既能避免损伤到周边的新笋,又不损伤竹鞭和竹芽,不影响竹林生长,以便明年再次挖采。

找笋、割笋、剥笋……一气呵成,片刻间就采了满满一竹篮的鲜笋。才出土的笋实在有些丑,但剥开外壳,又白又嫩,能掐出水来。

更过瘾的当然是吃笋。中午,我们找了一家小饭馆,龙俊才借着锅灶做了一盘干辣椒炒鲜笋,厨师也用我们自带的材料做了一盘鲜笋炒腊肉。笋尖洁白如玉,口感清脆甘甜,难怪自古以来鲜笋都被称作“菜中珍品”。

餐后我们又来到中坝村的茶园品尝新茶。“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苏轼与朋友同游时所写。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春盘素菜,诗人感悟到人间真正有滋味的是清淡的欢愉。

龙俊才没有这么诗意,他只会掰着指头算账:当时为了打消群众发展雷竹产业的顾虑,重庆城投集团向中坝村注入帮扶产业发展资金30万元,种植了800亩雷竹,经过近几年精细管理,2024年已可试采竹笋,预计2025年可产10万斤,以每斤2.5元的售价计算,年产值就有25万元。

然后,丰收的背后也有苦恼。

“这个新任务已经交到中坝村新来的‘第一书记’黄贞竹手上。你别看她名字里有个‘竹’字,但她操心的不只是这些雷竹,笋出来了要卖笋、糯玉米出来了要卖糯玉米、萝卜出来了要卖萝卜,还要帮村民们卖鸡鸭,一年四季够得忙,经常是凌晨三四点钟就跑去镇上的农贸市场帮村民占摊位,好的摊位能卖得多一些、价钱好一些。”龙俊才吞了一口茶,继续道:“我们这些‘第一书记’呀,就像春笋,一茬又一茬地长在乡村的土地上。”

时间过得真快,今年的春雷又要炸响了。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