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迭代进一步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公民导刊》2025年1月号刊发的《监督迭代 做实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一文,反映了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做好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监督,为推动财政资金更好用在“刀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我还会想起在采访中,一位基层干部说的话:“以前总觉得审计整改是‘交作业’,现在人大盯着改,才明白这是给老百姓‘交答卷’。”
这场始于2024年的监督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当人大监督的齿轮精准咬合审计整改的链条,财政资金的“沉睡账本”才能真正转化为民生福祉的“活水源泉”。
从过去“听报告、举举手”的常规动作,到如今“四方联动+明察暗访+满意度测评”的组合拳,监督的“牙齿”在三个维度上愈发锋利:机制之变——“人大+审计+代表+专家”的四方协同,打破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限;流程之变——监督关口前移至审计报告形成阶段,如同给整改装上“导航系统”;参与之变——人大代表参与满意度测评,让整改成效有了“用户评价”。
这种“专业视角+民生温度”的叠加,让监督既接“天线”又接地气,也让整改的“药效”持续渗透。如EPC工程超支、医疗设备采购乱象等问题,均在“整改化学反应”中得以解决。
这些成效的背后藏着治理逻辑的转变:当整改从“就事论事”升级为“系统治理”,单个问题就变成了制度创新的切口。正如《重庆市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就因九龙坡调研推动了诞生的文件,将航空消防补助、应急物资采购等“模糊地带”逐一明确,让全市救灾资金使用有了更清晰路径。
这揭示出人大监督的深层价值:既要盯着“钱花哪了”,更要解决“钱该怎么花”。当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将共性问题提炼成政策建议,当基层实践倒逼市级制度完善,监督便超越了地域界限,成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器。
@凡宝困困:《公民导刊》2025年1月号刊发的《具体现实地落实人民当家做主》一文中,介绍了浙江省嘉兴平湖市新仓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下楼出院”,推动人大工作向基层延伸。这种“向下扎根”的思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人大代表下基层与居民“当邻居”,近距离听民声、解民忧,真正落实了人民当家作主,值得点赞。
@Deer大头丸子:《公民导刊》2025年1月号刊发的《一所学校和一群学生 用川剧演绎小萝卜头的故事》一文读起来生动有趣,也让人非常感动。小萝卜头短暂的一生,都在牢房里度过,多么苦命的孩子。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竟然能用川剧进行演绎,本身就非常吸引人。这样的形式,也让我们更多人了解川剧、关注川剧,进一步传承红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