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发:大山深处“行走的医院”

作者: 周晏如

巫山县官渡镇杨坝村,春日的阳光洒满大地,几位老人坐在院子里晒起了太阳。

“我来给你们做体检。”54岁的李尚发跟老人们打着招呼。

“晓得今天做体检,就是在等你,这事你念叨好几天了嘛。”李婆婆眯着眼睛回应。

李尚发是杨坝村唯一的村医,村里男女老少都找他看过病。在村民眼中,李尚发总是背着助诊包,推着摩托车在崎岖山路上艰难前行,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有人需要,他总会赶到。

今年三月初,李尚发获评“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谈及这一份荣誉,他搓着粗糙的双手笑了笑:“能看到村民健健康康地晒太阳,就是我最幸福的事。”

少年立志 做一名仁心医者

1971年,李尚发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众多,“吃饱穿暖”是全家人最大的愿望。

李尚发上小学一年级时,曾因消化不良而浑身不适,舅父用推拿按摩为他缓解了症状,这让他对中医产生了兴趣。

“那些晒干的草根树皮,一搭配就能治病,像变戏法似的。”回忆起童年,李尚发摩挲着桌上发黄的草药图谱。

在父亲的帮助下,少年李尚发已能辨认百余种中草药。

命运的齿轮在1981年开始转动。

一天夜里,父亲突发肠梗阻,村医孙综强连夜赶来诊治。

“最好送到镇上做手术。”孙综强建议。但面对600元手术费,全家人一筹莫展。

“父亲病倒,家里没了经济来源。我攥着缴费单发抖,脑子里想的就是弟弟妹妹怎么办。”李尚发声音低沉。

是孙综强垫付了手术费,帮助李尚发一家渡过难关——手术很成功,父亲半年后康复。

这场生死危机,让李尚发深刻理解了医者仁心的分量,十岁少年立誓:要成为孙医生这样的人。

1984年,在父母的支持下,李尚发师从孙综强。经过4年苦学,17岁的李尚发正式成为一名村医。

背上药箱的那一刻,李尚发就踏上了他在杨坝村的“奔波之路”。

马不停蹄 走出一条仁医路

杨坝村有村民1226户3558人,每户门框上都钉着一块特殊的木牌,正面是家庭健康档案编号,背面写着李尚发的电话号码。

村里几名孤寡老人的手机里,李尚发的号码被设置为“一键直拨”;一些村民的手机通讯录里,李尚发的手机号永远排在首位。

“以前农村很多地方不通车,出诊全靠两条腿,一次走上三四个小时是平常事。”他回忆道,“最远一次走了十五个钟头,到病人家里时,月亮都挂上山尖了。”

那是1995年,一位湖北漆匠因常年胃病引发腹痛,想到在巫山做工时认识李尚发,家人辗转找来。

“走!”虽隔省界,李尚发仍二话不说,背着药箱就上了路。

“远近不重要,只要患者需要我,只要走着能去的地方,我随时可以出发。”李尚发说。

直到2000年,李尚发才用积蓄买了第一辆摩托车,至今已骑坏8辆。

而在37年里,为患者夜行过多少次,李尚发也数不清了。

还记得一个暴雨倾盆的深夜,李尚发已睡下,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宁静。

村民张华在电话里焦急地喊道:“李医生,快来救救我爸,他胃痛得很!”李尚发迅速翻身爬起,披上雨衣、背起药箱,冲进雨幕。

经过雨水冲刷,山路变得更加泥泞、湿滑,每走一步都十分困难。但李尚发只有一个念头:尽快赶到患者家中。

赶到后,李尚发顾不上全身湿透,立即诊断治疗。经过几个小时努力,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此时天已蒙蒙亮,李尚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稍事休息后又投入新一天的工作。

雷锋医生 “赊账本”里藏着温情

李尚发泛黄的诊疗记录本里,夹着一沓“赊账单”:

陈恢润143元、向文凤280元、王德贵肺炎用药58元、周小芳儿童疫苗30元……

最近的一笔记录日期是2025年2月20日——80岁的张代志患前列腺癌,垫付医药费千余元,发红包200元。

37年来,李尚发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众垫付药费累计超过10万元,从未主动催讨。

“都是乡里乡亲,实在拉不下脸讨要。”他合上记录本说,“我相信,大家手头宽裕了自然会还。”

村民杨永兰患肝硬化需长期服药,李尚发连续十年为她垫付药费,如今已有近万元。

“他总说先治病,钱的事不急。”杨永兰哽咽道。

2005年村里修路,李尚发捐出五万元;村里办学校,李尚发也主动捐钱……尽管自己也不宽裕,李尚发却总说:“家里没什么大的开销,能为乡亲们多做一点是一点。”

凭借精湛的中医推拿和针灸技术,李尚发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声名远播。除了巫山本地和周边区县,甚至有四川、湖北、贵州的患者慕名而来。

“现在年纪大了,下地干活总腰疼。”村民杨长兴不好意思地说,“每次找老李推拿,他连诊疗费都不收。”

对此,李尚发只是摆摆手:“举手之劳。”

如今,李尚发还时常抽空教村民基础推拿手法。“学会这些,小病小痛就能自己缓解。”他说。

尽管被称作“名医”,但李尚发始终铭记“医者救死扶伤,贵在行善积德”的师训,总是竭尽所能医治疾病,细心周到地为患者服务。

杨坝村三千多口人,鲜少有人称呼他“李医生”——称“表叔”“表舅”的居多,叫“叔公”“大伯”“老侄”的也不少。

“可能觉得叫医生太生分。”李尚发笑着解释,行医三十七年,最珍贵的收获就是这满村“亲戚”。

这份特殊的“亲情”,让李尚发难以割舍。

“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愿一辈子守在这里,守护他们的健康。”望着诊所外熟悉的村巷,李尚发语气坚定。

对话

《公民导刊》:不久前,您获得了“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有什么感受?

李尚发:倍感光荣的同时,感到更多的是激励。我就想着,只要乡亲们还需要我,我就会在这里坚守,直到我走不动的那一天。

《公民导刊》:听说子女以您为榜样,也成了医生,您如何看待这件事?

李尚发:他们选择从医,大概是受我影响——从小就爱守在诊室,看我给乡亲们看病。

女儿长大后对我说:“爸爸,我也想当医生,救更多的人。”她现在是奉节县人民医院的医生。

儿子在巫山县建平乡瓜瓢村当村医,最近总说:“等你跑不动了,我就回来接班,继续给场坝村的乡亲们看病。”

如今他们都有了孩子,一家人聚在一起也会开玩笑说,希望这份医者仁心能一代代传下去,让后辈们继续为老百姓的健康尽一份力。

《公民导刊》:对以后有什么打算或期望?

李尚发:我希望“行走的医院”能在全重庆市推广开。这个项目是2023年7月在巫山县的积极争取下,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指导、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扶贫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发起的,当时选了100个村卫生室成为试点。包括我在内的100名村医,每人领到了一个“助诊包”,里面装有手持彩超仪、便携心电图机、血脂检测仪等10多种设备。有了这些设备,以前必须去镇卫生院才能做的检查,现在坐在村头的院坝里就能完成,真正实现了“未病先防”。

很多村民得了重病会去三甲医院,但大病带来的痛苦和医疗费用始终是双重负担。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目光关注农村基础医疗,加大对乡村卫生服务的投入,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