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说迁州处 皇华尚有城

作者: 宋婷婷

皇华城位于重庆忠县东部长江之中的一座江中孤岛——皇华岛上。

今年初,2024年度川渝地区十大考古发现榜单出炉:作为宋元山城防御体系唯一的孤岛型城址,忠县皇华城遗址名列其中。

“闻说迁州处,皇华尚有城。当年资战守,此日见樵耕。四面江滩合,一洲烟树横。颓垣犹断续,斜日映波明。”清代王尔鉴的《皇华城》,寥寥几句概括了皇华城的古往今来。

在这座抗元的古老城池里,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又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萦绕在人们心间的谜团,经过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多年考古发掘,正逐渐解开。

唯一孤岛型城址

眼看“五一”将至,家住忠县忠州街道的张振林又想去皇华岛看一看。这座位于三峡库区“中心点”的岛上有一座抗元的古老城池,很早就出现在他和小伙伴的童年故事里,令人心驰神往。

2023年国庆节,得知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向游客开放,张振林迫不及待来到渡口。

在渡船的轰鸣声中,他渡江登岛,一眼望见“皇华城遗址”题刻,内心涌起一阵激动。

“皇华岛在《水经注》中称其为‘江浦’,城址距今有近800年历史。”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大遗址考古和保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蔡亚林说。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6年启动皇华城考古工作,蔡亚林是该项目的负责人。

据他介绍,南宋后期,面对元(蒙)军的大举进犯,南宋军队采取依山制奇、据险而守的方略,修筑了包括合川钓鱼城、忠县皇华城、奉节白帝城、云阳磐石城、万州天生城在内的数十座城池,城中有林木田池可供长期驻守,且各城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即著名的“山城防御体系”。

“皇华城便是其中重要一翼,同时也是整个山城防御体系中唯一的孤岛型城址。”蔡亚林说,皇华城位于长江之中,利用四面环水、激流险滩和悬崖陡峭等地形优势可以有效克制敌人。作为当时峡江地区的江防要塞,它也起着扼守长江航道的作用。

民间传说,宋度宗赵禥曾在皇华岛上,始筑城墙,兴建府邸。“这是不对的。不过,皇华城所在地忠州(即现在忠县)的政治地位,确实是因宋度宗而‘提升’过。”蔡亚林介绍,公元1253年,因宋理宗膝下无子,立侄赵禥为皇子。赵禥被封为忠王,当时的忠州就是他的封地。赵禥即帝位后,忠州因此升为咸淳府,府治就设置在现在的皇华城中。

《元史·杨文安传》记载“(至元)十四年夏,进兵攻咸淳府……冬十二月,潜遣勇士蹑云梯宵登,斩关纳外兵……比晓,宋兵大败”。从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到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皇华城作为忠州治所时长近20年,其中作为宋元战争山城使用约13年。

“皇华城原有两重城墙及多座城门、墩台,堪称要塞,至今仍能见到诸多战争痕迹,城址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十分突出。”蔡亚林说。

如今,人们仍能看到皇华城北侧山崖一石壁留存的宋代题刻,上书“保江”二字。

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尽,但血性与不屈的底色依旧鲜明。

忠县有“忠义之州”之称,皇华城正是忠义精神的真实写照。

城里也有“朝天门”

皇华城到底什么样?

自2016年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开展皇华城前期调查、全岛普探和考古发掘工作。

经确认,城址由岛顶内城,西北外城和南、北一字城墙组成。现存夯土甃石结构的城墙5645.74米、城门5座、墩台10座,内城总面积约57万平方米。重点发掘大湾、冉屋丘、一号城门等9个片区,清理揭露房址、水池、墓葬等各类遗迹350余处,出土金、玉、铜、铁、石及陶瓷等各类文物、标本3000余件(套)。

“考古工作基本厘清了城址沿革变迁、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确认了衙署区、军事区、居民生活区、耕作区、小型作坊区、墓葬区,乃至教育区等的空间分布。”蔡亚林说。

因后世没有大规模的修葺与重筑,皇华城较好保留了宋元以来的原始状况,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城址遗存丰富、要素齐全,踞岛围城、环江为壕的营造理念,在宋元山城体系中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研究我国宋元时期建置城市的典型案例。

在这里,考古专家发现了一批规格较高、形制罕见的重要建筑遗存,如排叉柱与拱券顶结构结合的一号城门,是我国古代城门形制转变的重要见证。

“拱券顶的城门构造,大多出现在明清时期,宋代城门采用这种结构的极为少见。”蔡亚林介绍,皇华城外门道的特殊形制丰富了宋代城门类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作为我国古代城门由唐宋排叉柱抬梁向明清拱券顶结构演变的珍贵例证。

“据《蜀中名胜记》所引皇华城《金鱼堡记》,宋代这里也有一座叫‘朝天门’的城门,可以和重庆城的老城门朝天门媲美。”他表示。

此外,梯田片区揭露宋代以来连续使用五个时期的农田遗迹,大湾衙署遗址发现的碑石亭和柱网清晰的七开间大殿等,在既往中国宋元时期城址考古中均较为少见,具有重要的军事史、建筑史和科技史研究价值。

忠州最早的书院在此

“宋淳祐初,云中常公福庆知咸淳府,开贡院,会梁万二处之士,试其才之贤者贡于朝,榜其院曰‘宏文’,此忠州设立书院之始。”

《白鹿书院增设膏火碑记》这段文字记录表明,皇华岛上有着忠州最早的书院,名为“宏文”。

而经过考古发掘,昔日恢宏的“宏文书院”被找到了。

蔡亚林说,根据目前发掘的建筑遗址,可以初步推断,这座书院有面阔5间的正殿,殿前还有泮池、飞桥和景亭。

在泮池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上千件被废弃的物品,不仅有书院学子常用的文房四宝、钱币、印章、棋子、骰子等,还有当时用于防守的铁雷。

据介绍,皇华城发现的铁雷,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爆炸性火器实物,也是世界中古史上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开创阶段的珍贵例证。

出土的骰子同样令人惊奇。

蔡亚林说:“它和我们现在所用的骰子大为不同,其上只有‘一点’和‘四点’两个点数,其余二、三、五、六均不见,我们初步推测,可能是和当时流行的一种棋类玩法有关。”

实际上,书院建在皇华岛上,意义不简单。

蔡亚林表示,宏文书院遗址可与地方志相关记载互为印证,是宋元山城中首次考古揭露的性质明确的文教类型建筑。宏文书院为“忠州设书院之始”,也是战争背景下“斯文不坠、教化存续”的重要实证。因现存宋代书院建筑实物极少,宏文书院格局的逐步廓清将填补相关空白,丰富我国宋元建筑考古的实物材料。

此外,在皇华岛东部的大湾台地之上,宋代“淳咸府故治”的衙署遗址也破土而出。

衙署遗址坐北朝南、轴线清晰、依山就势分布在5级台地之上。衙署不仅建有面阔7间、进深4间的设厅,还有连接一二层台地的工字殿。在正厅西边,还建有配殿和碑石亭等建筑。

“修建于皇华岛上的设厅与往常见到的衙署遗址建筑大为不同。”蔡亚林介绍,它的次间宽度仅有2.2米,比3米宽的梢间和尽间还要小,并不符合古代的营造规制。为找到这个“破例”的原因,考古团队经过精准的探坑解剖,找到了叠压于主体建筑下的早期三开间建筑,原来次间系沿用一期建筑开间,梢间和尽间位二期扩建形成。

相较于钓鱼城、老鼓楼、白帝城等宋元山城防御体系中的衙署遗址,皇华岛上的这处衙署遗址还有特别之处。

蔡亚林说,皇华城衙署遗址坐北朝南、逐级抬升、中轴对称等选址布局特征,符合一般规律的同时又具有鲜明区域特色。而在其中发现的工字殿、碑石亭等建筑遗存基本不见于其他遗址,进一步丰富了宋元建筑考古的实物资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