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乡村医者的大爱

一名乡村医者的大爱0

第一次听说李尚发这个名字,是在早前公布的"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上。他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位基层人大代表。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出了一条仁心之路。

李尚发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兄弟姐妹众多,吃饱穿暖是最质朴的愿望。

时逢父亲患病,当地医疗条件很差,因此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也因此走上了医学之路,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出了一名医者的信念感。

上世纪90年代初,李尚发的医者之路就是一个药箱和一双脚,哪里需要他,他就徒步赶往哪里,最远的一次走了15个小时,从巫山县官渡镇杨坝村一路走到了湖北省。

为患者看完病后,他只说了句,“远近不重要,只要患者需要我,只要走着能去的地方,我随时可以出发。”

而后,在李尚发行医的37年里,不管狂风暴雨或是烈日冬雪,他总是能赶到患者身边。凭借自已精湛的中医推拿和针灸技术,他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因此声名远播,除了巫山本地和周边区县,甚至有四川、湖北、贵州的患者慕名而来。

李尚发心中一直记得"医者救死扶伤,贵在行善积德"的师训。在采访中,他语气坚定地说出“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就一辈子都在这里"让我深受感动,我想,这就是一名医者的"大爱"吧。

作为一名医疗界的基层人大代表,李尚发时刻关注着乡村就医的问题,尤其谈到"行走的医院”项目在巫山试点这件事,他更是滔滔不绝。他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关注农村基础医疗的短板,加大对乡村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希望子女能继承我的衣钵。"李尚发说,他一直在基层,最关心的就是所有乡村百姓的健康问题,希望子女能将这份“医者仁心"继续传递下去。

@ 葡萄味baby:《公民导刊》2025年4月号刊发的《刚性约束对不称职代表说“不”》一文让我眼前一亮,也真正让我长了见识。部分区县人大常委会向“挂名”代表、“哑巴”代表等不作为代表说“不”,采用劝辞的方式,使其自主退出代表队伍。这一举措,加强了对代表的履职监督,进一步规范了代表履职行为,体现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履职要求。

@ 亦蝉岭:《公民导刊》2025年4月号刊发的《闻说迁州处皇华尚有城》一文很有意思,就像一篇历史故事娓娓道来。素有“忠义之州”之称的忠县,有着皇华城这样一个地方。皇华城作为忠州治所时长近20年,其中作为宋元战争山城使用约13年。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尽,但血性与不屈的底色依旧鲜明,读起来依旧让人热血沸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mdk2025052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