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双减”加减法

作者: 陈敏

近日,2023年“双减”政策改革经验总结复制推广现场会召开,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称,“双减”政策实施两年来,全市学生作业负担明显减轻,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校外教育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非学科类培训管理持续规范。

2022年,为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双减”政策落地落实的期盼,市人大常委会与区县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听取审议政府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报告。这项监督工作并没有因为听取了报告而停止,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和部分区县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对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情况开展跟踪监督。

学生睡眠时间增加

重庆市九龙坡区实验一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分析出了学生睡眠不足主要原因有:校内校外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睡眠时间不足,学校作业、课外作业、各类培训、线上学习、特长培养等挤占了学生的睡眠时间。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造成睡眠不足的原因之一,过度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家庭成员作息时间不规律等导致学生生活习惯差、学习效率较低、时间观念淡薄、做事无计划,直接影响睡眠质量与时间。

为此,学校以问题为导向,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制订了个人成长规划和个人作息时间表,与学生、家长共同签订“睡眠公约”和“共度家庭美好时光”的约定。

在跟踪监督中发现,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睡得饱、作业少、长得好”,学校通过优化校内作业、丰富课后服务和各类活动,减少学生负担,让大部分学生保障了充足的睡眠时间。

据2023年教育部抽样调查反馈,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实施后,重庆市79.49%的学生睡眠时间增加,87.11%的学生运动实践活动时间增加。以九龙坡区为例,通过实施学生作业减压行动,全区69所中小学均完善学生作业管理办法,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控制作业时长,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坚持每天对学校、年级、家长进行公示。

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发生变化的还有课后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是我国现装备部队的95式自动步枪,准心、切口对准目标……”近期,垫江县人大常委会在开展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落实情况回头看时,调研组在西湖小学看到12名退役军人正在为同学们讲解武器装备的使用方法,带领他们聆听英雄故事,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延时服务课。

此前,“延时服务不够高质”是垫江县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县政府关于“双减”工作情况报告时,有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问题。同时,县十八届人大代表胡敏也建议:“可以推行退役军人进校园,既有助于培养青少年血性,又有助于丰富延时服务课内容。”

针对审议意见和代表建议,垫江县教委探索“实施培养退役军人教师走进延时服务课堂计划”。

此外,在此次跟踪监督2022年“双减”审议意见的问题清单整改落实情况时,调研组了解到,就垫江县而言,校外培训市场“虚火”大幅下降,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校内减负提质受到普遍欢迎,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教育生态持续向好。

全面加强校外培训监管

2022年以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各区县人大常委会陆续听取审议政府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报告,并提出了审议意见。

对于人大监督“双减”政策施行之后的情况,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和区县人大常委会也在持续关注,对政府“双减”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持续跟踪问效。

人大监督后,政府对于审议意见落实得如何?“双减”带来了哪些变化?

据悉,“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在校内教育提质增效方面,通过推进优质资源扩展行动计划、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培育课堂学习新样态、探索作业管理实施评价一体化新机制等,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并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不断满足多样化需求。在校外培训治理方面,开展违规培训专项治理,拓宽投诉举报渠道,通过暗访督查、联合排查、增加执法力量、组织执法培训、实行资金穿透式管理等加强校外培训监管。同时,出台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管理相关文件,引导、促进其规范发展。

此外,一些学校也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双减”经验,这些优秀案例注重把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特点、学生认知和学习能力紧密结合,助力学校“减负增效”,展现了“双减”背景下重庆教育新路径、新成效。

通过跟踪监督了解到,在渝北区,政府建立财政和家庭合理分担服务成本的经费保障机制,坚持自愿参加、成本补偿和非营利性原则,对自愿选择参加校内课后服务的家庭经济困难或残疾学生减免课后服务费用。

同时,渝北区精准实施课后服务“5+2”管理模式,构建了“基础+特色”的多种课后服务模式,搭建了“校内选聘+校外补充”的师资配备机制。据统计,学校学生课后服务的参与率达95%以上,实现全区所有中小学、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率达92.6%。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科类培训机构都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停止了一切培训活动。

然而,一些校外机构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躲避监管,一些机构转而采用线上教学模式,让家长以成人的名义报名,但实际上却是孩子在上课;一些机构则转到了地下,悄悄地在居民楼、酒店等隐蔽场所营业,还有一些机构换了个“马甲”。

在规范校外培训方面,各区县也在加强综合治理,全面加强校外培训监管。

渝北区持续开展对校外机构的日常巡查、突击检查、明察暗访和举报核查等,针对隐形变异情况,加大晚间及周末检查频次,紧盯周末、寒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暑期“监管护苗”、“平安消费”等专项行动,重点聚焦各类典型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非学科类培训违规行为、无证无照培训、虚假广告宣传、违规收费、消防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不留死角。

九龙坡区则把“双减”工作列入区重大民生项目,在全市率先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对培训机构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学科类机构压减率100%,非学科类机构纳入全国监管平台达100%,家长及学生对“双减”工作满意度达96%。

平衡“双减”下的现实问题

2022年10月20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八十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送市政府研究处理。

为确保审议意见落到实处,2023年,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及时开展跟踪,除了实地调研,还委托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重庆日报聚焦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独立开展跟踪调研,形成评价报告。

通过多角度了解“双减”工作情况,也看到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家长焦虑未能有效化解仍然存在。加上目前学校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普遍缺乏有效的个性化补差机制,造成学科类培训仍有一定市场,培训隐形变异现象客观存在,费用明显上涨,部分家长培训支出不减反增。

此次调研组在委托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44.3%的家长表示孩子仍在进行学科类校外培训。

另一方面,教师的减负赋能还需加强,目前教师普遍感到工作时间较长、教学标准提高、身心负担偏重,没有更多精力用于备课研究、能力提升和个人休息,如何平衡好“双减”背景下教师新增压力和专业提升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双减’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联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下一步,将会持续跟踪监督,进一步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