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黎:启万物生长 承古今博雅

作者: 黄振胜

陈黎:启万物生长 承古今博雅0

咚锵咚锵咚咚锵……随着鼓乐声响,孩子们举着一条条“鲤鱼”上下翻腾、穿梭来往,舞狮贺春惟妙惟肖,川剧变脸奇妙绝伦……这是2024年重庆市与外国领馆新春工作联谊会的开场舞,小演员来自大足区万古镇中心幼儿园,平均年龄不足4岁半。

“此次表演是‘点名’特邀。”大足区外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早在“中国·重庆大足第三届川剧旅游文化艺术节暨首届双城梅花盛典”上,孩子们的表演就给日本、缅甸、匈牙利的国家领事官员留下深刻印象,此次新春工作联谊会特意提出再看一次“娃娃唱大戏”的愿望。

偏远乡镇的孩子走上舞台,向海外人士传播传统文化,这源自于大足区人大代表、万古镇中心幼儿园园长陈黎一直以来的努力。

坚定信仰之力

在2008年回大足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之前,陈黎有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远赴西藏,待了整整3年。

谈及这段经历,陈黎坦言,优秀传统文化在雪域高原每一寸土地蓬勃发展给她带来震撼:《格萨尔王传》以幻想式的夸张手法,表现了藏族人民厌恶分裂动荡、渴望和平统一;信徒跨越山海,在厚重的历史底蕴与人文魅力感召下,穷尽一生追寻纯洁的心灵;青藏高原天寒地冻、氧气稀薄,人民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开拓了西南边疆的荒芜之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力量。”陈黎说,3年的经历在她心底埋下了种子。

回到大足后,陈黎一头扎进学前教育行业,就职于民办幼儿园。

“彼时,民办教育不如现在百花齐放的局面,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看孩子的管家。”工作6年,细心的陈黎发现民办幼儿园的不少短板:为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安排超前教育课程;拥有社会资源不足,课程单一,不利于启迪孩子的全面发展。

“孩子们的童年应该是充满欢笑的,不应为写字、算数所累。”面对现实,陈黎并无有效改变之力,便考虑到公办幼儿园实现自己的想法。

2014年,她如愿考入大足区国梁镇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

针对课程设置,她前往优质幼儿园学习经验,设计诸多亲子活动和家长课堂。同时,立足国梁镇实际,提出感恩教育理念,从农村收购闲置农具,变废为宝,营造浓厚农耕文化氛围。

起初,一些家长因为忙于农事,并不在意亲子活动。为激发家长参与的积极性,陈黎别出心裁地向家长解析“教”的意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首先要教孝,教人知恩报恩,这要从娃娃抓起。”

独特的解说,引起了家长的认同,参与亲子活动的家长越来越多。

陈黎的理念得到了更多家长的认可,纷纷参与到幼儿园农耕文化打造中,捐出的石碾、犁、耙、耖等农具堆了满满一院子,创意改造后成了孩子们的玩具,让他们在玩耍的同时,从中感受父母辛勤劳作的不易,感恩的种子也在一点点萌芽。

传递“红色信仰”

几年下来,因为工作积极、成绩突出,陈黎于2017年被任命为大足区国梁镇中心小学副校长,主抓学校德育工作。

国梁镇是一方红色热土,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饶国梁,出生于此。用好本地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陈黎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抓手。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革命文化、传播饶氏兄妹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陈黎与饶国梁纪念馆联系,提出了“组建一支学生解说队伍”的想法。

“学生们之前一直是通过课本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将爱国主义教育传播和传承下去。”陈黎认为。

很快,这一创新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得到了国梁镇政府的大力支持。2017年4月,陈黎和同事们便着手创建解说队伍。

既然是给别人解说,“说什么、怎么说”成为陈黎眼中最重要的问题。

“之前国梁镇政府有一份关于饶国梁纪念馆的解说词,但内容不是很全面,而学校的校本教材也没有针对纪念馆的详细介绍。”于是,陈黎决定利用这次机会,编写一份详尽的解说词。

然而,如何将纪念馆内展出的物品与解说词相结合,给参观者一次完整的参观体验,又成为了难题。

为此,陈黎多次来到纪念馆,仔细查看馆内陈列物品,梳理出相关介绍和特点,将其纳入解说词中。

除了参考之前的解说词和学校的校本教材外,为了让解说词更加准确,陈黎先后多次到区党史研究室和重庆红岩联线,对解说词进行反复修改。其间,她还翻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力求解说词生动明了。

经过14个月的反复修改、校对和确认,一份崭新的解说词出炉。这份解说词也因为全面、详细,被官方采纳。

解说词确定了,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招募、培训解说员。

陈黎从学校五六年级中选出6个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正式组成“英雄国梁小解说”队伍。

“饶国梁是革命烈士,国梁镇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我们从小就熟悉其事迹。”陈黎说,一开始觉得事情并不难,但带孩子们讲解之后,才发现比自己想象的要难得多。

陈黎带领孩子们开展了整整1个月的集训,从熟记解说词开始,到融入自己的理解、感情,甚至适当的解说动作,利用课后的空闲时间反复练习,到展厅进行排演,请家长、附近居民当听众,虚心请老师和同学提意见。

经过4个月的筹备,2018年10月,小解说员们迎来首次亮相的机会。即使准备充分,但当第一次面对真正的参观者时,这些小学生们还是出现了紧张、忘词的状况。

陈黎又根据薄弱环节反复陪练数十场,小解说员们终于开始游刃有余,也受到了广泛好评。这让孩子们信心倍增,对解说的兴趣更加浓厚。

“讲解讲的不仅是烈士背后的故事,更是文化传承,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孩子们收获的不止历史知识,还有品质与精神……”陈黎欣喜地看到成果:这支队伍在国梁小学校愈发壮大,一茬接着一茬的孩子参加义务讲解活动6000余人次。受这一活动的影响,校风校貌也有了极大改观。

小“鲤鱼”大传承

2021年7月,陈黎来到万古镇中心幼儿园任园长。

“万古鲤鱼灯舞老少皆知,幼儿对鲤鱼灯舞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刚一到任,她就听到不少人谈及鲤鱼灯舞。

此时,陈黎关于打造优质学前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更为成熟与坚定。

一个念头在她脑中萦绕:是否可以因地制宜打造一个“小鲤鱼文化会客塘”呢?

针对幼儿的接受能力,陈黎与同事商议了无数次。

“不仅是万古鲤鱼灯舞,铁山竹编、双桥狮舞、雍溪川剧都可以引进来,让孩子们自己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发挥特长。”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思想碰撞,结合万古镇中心幼儿园的实际,决定开展万古鲤鱼灯舞、大足泥塑、大足川剧、双桥狮舞、大足剪纸及铁山竹编6门拓展性课程活动。

“学前教育是人生启蒙教育,让非遗文化深入幼儿心田,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非遗的保护传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敲定课程活动后,陈黎开始挨个拜访名师,鲤鱼灯舞非遗传承人何定模当即表示,愿意为孩子们授课。

陈黎大胆探索学前教育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课程改革,也得到了大足区万古镇人大的支持,并争取到万古镇党委政府特拨10万元专项资金,为幼儿园打造了6个非遗活动室。

为了营造浓厚的非遗校园氛围,陈黎精心栽种了荷花、喂养了小鲤鱼、制作了特色鲤鱼文化墙,园内小天地呈现出一派“鱼戏莲叶间”的景象。

2021年9月,6个小小的非遗活动室迎来了第一批“小鲤鱼”传承人,以大足万古鲤鱼灯舞为载体,开展“我是小鲤鱼,我有中国梦”系列拓展性游戏活动。同时,川剧、大足剪纸、双桥狮舞、万古鲤鱼灯舞、泥塑、铁山竹编6个非遗项目被请进幼儿园,作为主要课程和教学内容,将非遗特色融入幼儿一日活动和延时保育服务,通过创设丰富的游戏活动场景,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沁润中健康成长。

2021年12月,万古镇中心幼儿园被大足区文旅委和教委联合命名为“大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教育基地”。2022年6月,万古镇中心幼儿园所创作的《群鲤嬉园 快乐成长》案例,成功入选重庆市“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幼儿园推出的表演节目广受关注,曾参与中央电视台拍摄,并在“迎冬奥动起来”特别节目播出。

看着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家长卢玉兰很开心:“每次看娃儿表演都很震撼,也很欣慰他可以做好这件事,这可能就是兴趣与文化传承的力量吧。”

在代表履职中,陈黎也多次围绕非遗传承建言献策。

如,连续两年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大足“鲤鱼灯舞”创建国家级非遗的建议》,呼吁推动万古鲤鱼灯舞传承发展,结合实施非遗文化入校园的具体情况,确立非遗文化传承的发展新台阶。

“启万物生长、承古今博雅,是我始终不变的志向。”谈及未来,陈黎坚定地表示,将继续坚持“启承”教育理念,聚焦孩子发展核心素养,兼顾“多点开花”和“全面覆盖”共生共进,让更多的孩子在同一片美育蓝天下成长成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