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重庆如何走好超大城市发展之路
作者: 程正龙
城市发展,规划要先行。
日前,国务院最新批复,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这是重庆历史上第一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也是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在重庆的落地细化。”3月26日,在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规划》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如是说。
据悉,重庆是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以来,全国首个获国务院批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城市。该《规划》是重庆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总纲,是重庆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提升城市品质、建设人民城市的行动纲领。
《规划》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亮点?接下来要以怎样的行动进一步落细落实?这些问题,不仅事关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也事关城市发展和百姓福祉,备受各方瞩目。
定性准
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国家中心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劲松看来,《规划》对重庆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有了清晰的“画像”——我国的直辖市,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短短一句话,不仅彰显出重庆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还体现了最具有重庆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发展定位。
先说中央直辖市。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91.43万人,GDP突破3万亿元……重庆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年轻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突出、责任重大。
再说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目前共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9个国家中心城市。一个细节是,《规划》在中心城市加了一个前缀词“重要的”,尽显重庆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接着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三千多年历史长河的滋养下,重庆孕育出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灿烂文化。同时,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享誉海内外,红岩精神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是最具有重庆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城市特征。
最后说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作为全国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城市,全国唯一兼有水、陆、空、生产服务、商贸服务“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近年来,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的重庆,在打造东西南北四向、铁公水空一体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利好不断。
亮点多
《规划》的一大亮点,是它立足于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及新时代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在重庆的实施和承载有机结合贯通,为重庆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中提升位势能级、发挥作用提供了发展空间保障。
同时,“提升渝西地区产业承接能力”“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渝东新城”等提法颇具新意,有利于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加快建设。
实际上,《规划》不只是一份空间布局的设计,更是一份经济社会发展的谋略,特别是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体现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
此外,《规划》还体现出统筹市域内外的发展趋势,诠释了重庆“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职责与担当,指向现代化新重庆背后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大棋局”。
比如,市域内,要以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渝西地区、渝东新城)为引领,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能力,发挥渝东北三峡库区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支点作用,加强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融合,统筹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功能互补。《规划》首次明确将涪陵、长寿、南川、綦江—万盛、垫江5个城区建设成为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的渝东新城。
又如,市域外,要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功能,加强与周边省市功能互动,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行动细
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重庆该以怎样的新行动落细落实,不断把重庆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瞄准一张“蓝图”。《规划》所描绘的重庆未来发展蓝图,是科学规范的、切合实际的、符合群众愿望的。因此,全市上下要保持战略定力,形成工作合力,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锚固一条“底线”。重庆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规划》提出,要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保护线等,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同时,要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进一步加强大足石刻、中国南方喀斯特(武隆片区、金佛山片区)等世界遗产以及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凸显一个“特色”。重庆是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水之城,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素有“8D城市”等美名。城市的规划、建设、发展要进一步凸显特色,特别是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找准自身特点,突出核心竞争力,更加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
坚守一个“理念”。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围绕“人”这个核心因素,彰显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比如,《规划》提出,要“根据实际服务人口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构建多层次便利化复合化城乡生活圈”“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等等,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获得感。
长江奔腾,重庆向新。相信随着《规划》各项措施的落地见效,生机勃勃的巴渝大地将呈现出更多美好新图景、发展新机遇、澎湃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