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动脉”串联美好时光
作者: 宋婷婷 何彦震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重庆市沙坪坝区沙磁步道项目名列其中,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一项大奖,为何花落一条城市步道?
走上沙磁步道,品读红岩精神、追寻特钢记忆、聆听绿色故事……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红梅怒放
寄托对烈士的追思与敬意
每年的一二月间,怒放的红梅就会染红这一片山坡,让“红岩上红梅开”从一句歌词变成真实的场景。这里是白公馆东侧、渣滓洞南侧以及白公馆至渣滓洞沿线,栽植有1.1万株以红梅为主的乔木,为其所在的红岩文化景区烘托出更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
这里,也是沙磁步道的一部分。
记者从沙坪坝区住房城乡建委了解到,该区自2019年起全面推进沙磁步道的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绿色出行便民道、山水游憩休闲道、乡愁记忆人文道、城市体验风景道,切实增强全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沙磁步道项目2021年建成投用,总里程30公里。该步道呈“一环多支”体系,建设清水溪、凤凰溪、老铁路、梅林等9条特色景观步道,串联白公馆、渣滓洞、磁器口古镇、歌乐山森林公园等景区,实现3个轨道站点、12个公交车站的有机联系,打造了“川外小铁路”“红梅林”等多个热门打卡点。
其中,红岩联线梅林绿化整治工程是沙磁步道和红岩景区的重要景观节点,位于歌乐山山脚,也是蜚声全国的红色旅游景点。
而在此前,此地因道路拥堵、管理无序、环境脏乱、风貌破败等问题,饱受市民旅客诟病,严重影响景区形象和游览体验。为有效改善周边环境并提升游览体验感,步道沿线建成红梅林15万平方米,形成高品质的红梅林景观示范区。通过红梅林的打造,还有效串联起白公馆、渣滓洞、红梅赞景石、红岩景观墙等红色标识游览点。
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令人感动,革命先辈的铮铮誓言如在耳边,让群众和游客真切感受到红岩英烈大忠大勇的斗争精神。
人大对步道建设也投注了关切的目光。
2019年12月,在沙坪坝区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召开前,区人大常委会成立视察组,对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了视察,为听取相关报告并开展满意度测评做准备。这其中,就有红岩步道、清水溪步道和凤凰溪步道建设项目。
会前,相关视察活动按计划开展。12月4日,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部分人大代表一早就出发,去往各个点位视察民生实事完成情况。
当代表们走在红岩步道上,心情十分激动:“以前,这里两旁多为荒坡,一到下雨道路泥泞。今天来看,真是大变样了。”
只见步道平坦整洁、数株红梅开始吐蕊,再过些时节,便可见满园红梅争艳。
据悉,步道建设由沙坪坝区住房城乡建委牵头实施,2019年票决目标任务为“建设10公里步道”。当时,6.2公里红岩步道全部完工,6公里清水溪、凤凰溪步道基本完工。
时至今日,红梅已开过一季又一季。从景区出来的人们,都爱到梅林间走走。
凌寒盛开的梅花和颇具特色的步道,与红岩精神、沙磁文化相融相生,让“群众家门口的风景”可望可及。
铁路步道
满载工业记忆与学子青春
夜雨过后又是一个晴天,“川外小铁路”经过雨水冲刷,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干净。铁路旁,不时有晨练的人挥舞着手臂健步走过。
一条承载历史印记、带有文艺气息的铁路,横穿四川外国语大学,是放眼全国高校校园都罕见的别致景色。如今,这段铁路已成为老铁路步道上的热门“打卡点”之一。
据沙坪坝区住房城乡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老铁路步道是沙磁步道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前身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重庆特钢厂的专用货运铁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制停产,老铁路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停运弃用。
家住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的蒲裕昌老人,曾是重庆特殊钢铁厂的职工。
“二钢厂曾被国人褒奖:‘北有抚顺,南有重二’。1978年,重庆第二钢铁厂更名为重庆特殊钢铁厂。”蒲裕昌16岁从农村老家到该厂工作,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在此度过,“可惜,2005年,厂子破产了。”
特钢厂破产了,铁路的运输功能随之终止,但它依然是周边高校学子们心中的“青春基地”。
粗枕木、小碎石,向远处延伸,直至人们心中白衣飘飘的年代。
“起初几年,我们还能看到火车驶过,一天大概有一趟,在学校里都能听见汽笛声。”于2002年入读川外的肖艳说,闲暇时分,她喜欢和同学相约去铁道上走一走,路上常能碰见挽着手的情侣和拍照留念的人。路旁绿草茵茵,小黄花肆意绽放,为老铁路装扮出一种诗意的美。
但随着时代变迁,泥土与茂盛的杂草将铁轨覆盖,这里变得萧瑟冷清。“希望能重新打造下‘川外小铁路’,让我们重拾过去的美好回忆。”这样的呼声此起彼伏。
“如今,铁路被保留和修缮,人行步道穿插其间,路旁树立起一个个站牌,随手一拍就很文艺。”毕业后,肖艳仍不时回母校看看,带着孩子逛一逛。
改变的背后,是沙坪坝区充分运用原有铁路基底元素,推动老铁路步道提档升级。
“我们对原有铁路进行改善维修、新建人行步道等完善步道系统,实现绿色出行;完善无障碍设施、标识系统、环卫设施、照明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营造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栽植多层次的绿色植被,同时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出‘月季’花廊隧道和时空隧道,构建怡人景观体系。”沙坪坝区住房城乡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全长共5公里的步道,设置了1个公共厕所、6处休憩平台、8个直饮水点等配套设施,极大方便群众和游客出行;将渣滓洞、四一图书馆、白公馆、杨虎城囚禁遗址、黄显升遇难处等众多文化资源点接驳串联,通过挖掘人文典故和轶事,让历史记忆活起来,并融入现代城市和百姓生活。
当年,这里承载着人们滚烫的热情、芬芳的青春,现在又开启了全新的美好时光。
城市发展
臭水沟变身绿色长廊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马鞍山居其中、金碧山盘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遥望,两谷深幽,清水溪、凤凰溪潆洄并出。
清水溪、凤凰溪发源于歌乐山,在磁器口汇入嘉陵江。
曾有一度,城市迅速壮大,让两溪承受了粗放发展带来的污染之痛,水质环境日益恶化。
说起过去的清水溪,一位住在溪旁的老人连连摇头:“就是一条臭水沟,我们连拖把都不愿意放进里面洗。”
她说,以前屋门口没有路,居民们上街需要穿越半人高的杂草;溪水发黑发臭,使得人们每次过路都要紧捂口鼻;臭气引来蚊虫扎堆,到了晚上大家只能呆在家中,紧闭门窗。“遇到雨季涨水,情况就更艰难了。河道堵塞,臭水直接漫过民居一楼的窗户。”
为重现昔日水清岸绿的景色,2017年,沙坪坝区通过新建截污管网、河道清淤、两岸集中整治等措施,完成了清水溪、凤凰溪整治。
其间,有不少人大代表积极行动起来,深入清水溪源头、沿岸,查找环保问题症结、寻找治理办法:查河长制落实是否到位、防污治理长效机制是否有效运行;看河岸环境卫生、河流水质;听群众对整治情况的意见建议,积极为“诊治”清水溪出谋划策。
比如,沙坪坝区人大覃家岗代表小组的代表们调研发现,在河道环保整治工作中,雨污未完全分离、排污管网建设严重滞后、垃圾治理不彻底三个方面的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为此,代表们提出了治理建议方案,呼吁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对流域污染企业加大整治力度;增加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投入,对已不适合排污需求的污水管网进行增容改建;彻底清理河道源头垃圾,全面推进源头治污工作。
2018年,清水溪、凤凰溪治理工作通过国家住建部验收,正式告别“黑臭水体”,治理效果逐步显现。
但人大代表的履职步伐,并未停歇。
2019年,一件“关于启动清水溪、凤凰溪两岸整治项目”的建议就提到,由于两溪景观项目尚未实施,两岸依然杂草丛生,群众无法享受到两溪改造后带来的实际利益,迫切希望加大管网建设力度,做到污水收集全覆盖,确保雨污分流;启动清水溪、凤凰溪两岸沿线景观打造,将清水溪、凤凰溪沿线建成集生态、人文于一体的市政公园,给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娱乐休闲场所,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2019年4月,“清水绿岸”示范段项目接续启动。正因如此,才有了如今的清水溪、凤凰溪步道。
沙坪坝区住房城乡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清水溪及凤凰溪“清水绿岸”治理示范段为沙磁步道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该工程将清水溪、凤凰溪下游约20万平方米杂乱的裸土岸线,改造为绿化景观和休闲小广场,整治和提升了城市人居环境。7.1公里新建步道、约13.6万平方米绿化、约2.2万平方米休闲活动节点广场、1座公厕、2座景观桥、140个公共停车位等进一步完善了周边步行系统和配套设施,依托城市慢行系统串联磁器口景区、轨道交通站、密集居住区域和教育院校,实现周边各大功能区域、集散场所互联互通,方便了广大群众的出行、游览,提升了磁器口景区的纳客能力。
如今,行走在溪边,如同置身于一幅绿色、开放、共享的生态画卷。
步步诗意、处处美景,这一条条步道,也串起了人们的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