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民主村的民主密码
是什么支撑起群众和政府的“双向奔赴”——
一个历经沧桑、建筑量超32万平方米的老旧社区,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仅违章建筑就拆除了1.65万平方米,变身为宜居宜业的新家园。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改造进程中,民主村的居民充分信任政府,政府切实为民,双方紧密协作、相互支持,完成了一次“双向奔赴”。
是什么支撑起了这场“双向奔赴”?记者走访了部分居民、社区工作者、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探寻民主村的 “民主密码”。
建立信任
“社区干部是为我们着想”
见到卢世友时,是一个雨天。
正埋头工作的他不自觉地望了一下窗外,雨雾中的黄桷树就像一幅油画。
卢世友是民主村社区原党委书记,在民主村社区工作10余年,见证了民主村从“城市中的一块伤疤”到“繁华商圈中的珍珠”的嬗变。
在卢世友看来,民主村能够快速完成改造,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干部群众拧成了一股绳,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
但这种团结和信任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
2009年,建设厂搬迁之后,房屋老旧、配套设施缺乏、道路破损、管线杂乱等问题凸显,再加上居民私搭乱建,社区环境堪忧,民主村的管理一度变得乏力。
社区干部了解到,社区居民喜爱进茶馆,每天午饭后就走进茶馆拉家常。为了化解居民之间的矛盾,“民情茶园”这个民主议事平台应运而生,“茶园”既可以开在社区活动室,还可以开在社区院坝中。
今年77岁的彭其碧是一名坝坝舞爱好者。过去,社区活动室前100多平方米的院坝,是七八个舞蹈队的必争之地。
彭其碧也和队友们抢过好几次场地,赢过、输过,眼看几个舞蹈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家决定通过“民情茶园”解决问题。
卢世友对这场议事会记忆尤深。
“社区经费有限,没有能力为大家开辟新场地。”卢世友回忆,在社区主导下,会议邀请了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跳舞意愿的居民。
经过讨论,解决方案出来了:将社区服务中心原有的围墙拆掉,打通了两个小坝子,让原来的跳舞场地面积扩大了一倍,最多能容纳200位居民同时开展活动。所需经费,除了居民自筹部分外,代表、委员也纷纷解囊相助,大家齐心协力解决了问题。
“这件事以后,我们就知道,社区干部是为我们着想,也真能办成事,所以我们要配合、要支持。”此后,彭其碧对社区干部敞开了心扉,有困难、有建议,都要到“民情茶园”去说一说。
充分协商
尽可能地让民意变为现实
2021年,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启动。虽然大部分人都赞成、支持改造,但仍有少部分居民不愿拆违,或者面临实际困难。
民主村开起一场又一场院坝会,让居民畅谈自己的诉求和建议,如果有问题、有困难,就一件一件具体协商。在社区更新过程中,民主村形成了“五议聚民意”工作法,包括居民提议、群众商议、社区复议、专业审议、最终决议。
“我们多渠道、多层次地协商。”卢世友介绍,社区的“大事”由街道、各部门召开协商会议。社区的“小事”,协商主体为社区工作者、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社会组织负责人及相关利益方。专业性较强的协商事项,还会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社区法律顾问、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等进行论证评估。社区广泛吸纳党员、志愿者、乡贤能人、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等参与协商。
民主村到底要改造成什么样,是所有人都关心的话题。
在社区工作者看来,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绝不是政府一方的“独角戏”,作为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收集居民意见成为小区改造的第一步。为让居民意见反馈得更直接、居民意愿能实现得更到位,民主村将“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请进社区,一起与居民探讨城市更新。
居民们一方面期盼改善生活环境,同时又希望保留民主村的历史印记。
老居民冯祖伟就曾多次在征求意见会上,就保留苏式红砖房发表看法。他说,几代建设厂人在这里出生、成长、组建家庭,红砖房见证了这一切,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冯祖伟的想法真的实现了。
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反复测算和论证后,放弃了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做法,确定了“留、改、拆、增”的综合更新模式,保留原有建筑、街巷肌理,让民主村更好地融入周边商圈生态,提升整体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民主实践
解决“急难愁盼”1000余个
去年4月,民主村城市更新项目一期盛装亮相。同年8月,一个新的基层社会治理和基层民主建设平台——谢家湾街道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也在这里搭建起来。
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位于民主村党群服务中心三楼,是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打造的首批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之一。
居民们时常念叨的“一号信箱”,也在这里“重生”,变身为民意征集信箱,设在实践站入口的显眼处,旁边还张贴着人大代表、议事代表的具体信息。居民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信箱向人大代表表达想法和诉求。
九龙坡区人大代表刘朝就通过“一号信箱”关注到了居民反映的停车难问题。
改造前,民主村片区居民停车全靠“抢、占、卡”,时常为争车位而发生矛盾。城市更新项目首期通过拆旧建新的方式,规划了300多个停车位。后来,社区逐渐跻身“网红”打卡地,游客停车需求激增,停车位又紧张了起来。
民主村二期城市更新项目动工前,刘朝与好几位入驻实践站的人大代表一起,联系了区发改委、住建委、城管局、城市更新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召集居民代表一起,多次召开坝坝会、议事会,共同敲定在二期建设时,通过科学规划、建设立体车位等方式,再新增300个停车位,总计达到600个停车位。同时,与周边商圈联动,通过潮汐错峰停车,进一步缓解停车难。
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还建立了党支部。党支部定期确定选题,组织驻站人大代表、居民代表、部门代表、企业代表、人大智库专家等开展“民主茶桌”活动,共饮一杯茶、共商一件事,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推进基层治理。
因为“民主茶桌”,过去这一年,居民彭其碧信赖的人又多了。
彭其碧在“民主茶桌”上找到区人大代表李应德,吐露了对村中上百棵老黄桷树命运的担忧:“老一辈有个说法,老树是长寿的象征,还遮阳避雨,城市更新千万不能砍了老树啊。”
李应德跟着彭其碧在民主村一棵一棵查看树情后,提交了代表建议。民主村二期更新方案因此加入了“黄桷树下民主村”的设计理念。
民主村社区现任党委书记伍成莉,也是重庆市和九龙坡区两级人大代表,每次驻站履职,总能在“民主茶桌”上收集到满满几大页的民意,从老房子漏水、路面破损到公厕保洁、增设无障碍通道,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居民才是社区的主人,‘民主茶桌’的预约几乎没断过。”伍成莉说,“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动我们城市更新以及基层治理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的法宝。”
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谢家湾街道工委主任袁霞介绍,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聚合了辖区各级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党政领导和政府部门负责人、人大智库专家、街道居民议事代表等力量,通过常驻或派驻方式到各实践站点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活动,形成“人大建场、代表驻场、干部进场、群众赶场、民主满场”的生动局面。
谢家湾街道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建成运行10个月以来,已经帮助群众解决了1000余个“急难愁盼”问题。
(本组稿件由记者杨冰 颜若雯 宋婷婷 黄振胜 见习记者 程俊豪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