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诗意民主村

作者: 高晓燕

我眼中的诗意民主村0

几年前,大部分重庆人对民主村的印象,只是轮廓模糊的城中村,只知它是老牌兵工企业重庆建设厂的家属区之一。

因采访需要,过去10年间,我去过几次民主村,在附近逛了逛,感觉不太好——刻板陈旧的各种步梯楼,杂乱无章的占道小铺,高低不平的堡坎,人车混流且有“包浆”的小区路,以及因配套设施破旧经常抱怨的住户租户,等等。唯有参天的黄桷树,引人怀念童年。

总之,平平无奇,空留叹息。叹息的是,民主村身处重庆中心城区最黄金的“核心”地,面积是老杨家坪商圈的1.4倍,被重庆万象城、西城天街两大商业体环抱,却恰似被遗忘的“自留地”,如此落后而孤独。

真正认识民主村,是在2023年。当年4月28日,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一期)集中亮相,盛装开街。

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区),九龙坡区于2021年11月正式启动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更新面积0.43平方公里,采用“留、改、拆、增”多元模式,努力创造“商圈新纽带、居民新家园、创业新天地”的美好生活。经过500多个日夜的作答,项目一期正式交卷。

这无疑是事关城市发展与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我们做了十分周密的新闻策划,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进村采访中——去听村民的心声,去看村中的变化,去写真实的故事。

曾经模糊的民主村,逐渐变得清晰而生动。一次有力的更新探索,带着一座焕新的幸福老城,徐徐展露更新的诗意、民主的光芒。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主村的更新蝶变,便是有力见证。

“监工”

今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来到了民主村,同正在社区食堂就餐的陈代蓉阿姨亲切交流。

其实,就在一年前,民主村“亮相”前夕,我就见过陈阿姨。当时是在谢家湾劳动二村4栋楼下,她和人行道铺地砖的师傅聊得火热。

“师傅,这块砖有点翘!”陈阿姨就像一名监工,处处“挑刺”。师傅不敢怠慢,一边检查,一边调整。

陈阿姨看到我,不好意思地笑道:“忍不住天天来看看进度,希望每一块砖都坚固耐用。”

这是陈阿姨呆了一辈子的家。从17岁进厂上班,到如今70多岁,她和老街坊见证了工厂的辉煌,也目睹了厂区的落寞。楼下这段路,她走了几十年,小路从新到旧,从旧到破,她为此摔过两回,子女们劝她搬到新小区,但她放不下这个装满一生的老家。正是这份深沉的情感,让她成为城市更新中市民反映诉求的“主力”,也成了更新改造的“监工”。?

陈阿姨所住楼栋,正处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一期)范围。那天下午,她就如一位资深“导游”,拉着我一处处看,眉飞色舞地讲着其中的故事。

现在,更新后的民主村,老楼栋穿上了“新衣”;与万象城和西城天街无缝连接,出入片区步行只需10分钟;社区食堂、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红蚂蚁志愿者服务驿站,贴心又便利……

今年“五一”后的一天,我在民主村又碰到了陈阿姨,她拉着我的手很是感慨:“小高记者,你看,我们现在是不是就像住进了新家!能在这里安度晚年,很幸福。”

“签约速度”

要让一个千疮百孔、建筑量超32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变身宜居新家园,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最难的,当属找到更新目标与居民诉求之间的契合点。

如何实现这场“双向奔赴”?

针对这个问题,我采访过很多人,他们的回答让我一步步加深了对城市更新的理解。

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单位九龙城市更新公司董事长唐万民说,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的每一步,都遵循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衷,充分吸纳居民意见。

最终,民主村片区有了专属的更新方案,不仅解决房屋老旧、交通拥堵、停车匮乏、归家不便、配套缺失等痛点问题,还要留住文化记忆。比如通过特殊设计改造,将70年历史的苏式红砖楼保留下来,如今,这里是民主村知名的社区会客厅(展陈地),一张张图片静静诉说着民主村的前世今生。

民主村一期的更新成果,不断产生带动效应,二期项目加速启动。

2023年7月21日,二期项目的民主一村16-18栋协议搬迁签约工作启动。谁也没想到,3栋192户居民全部签完,仅用了19天,跑出了城市更新“新速度”。

16栋居民廖利红住在顶楼,原是民主一村的楼栋长,这次签约,她和几位热心姐妹当起了志愿者,为邻居传达政策、解答疑问,16栋也成了签约最快的楼栋。

我问廖大姐为何如此积极?她看着我说:“我相信城市更新可以让民主村越来越好。”她眼里透着的笃定,正如那如火如荼建设中的项目现场——故土与梦想,都在这里闪闪发光。

“凡尔赛”

老旧小区的改造,不仅仅是满足宜居诉求,还要进一步激发商业,带来就业创业,用产业赋能城市更新。

民主村的招商火爆程度堪称“一铺难求”。新晋网红店“长狗咖啡”主理人骆卿是90后,之前做服装代理,女朋友Molly是时尚品牌搭配师。去年底,他俩慕名来逛民主村,被这里的氛围感染,刚好看到建设渠旁有个底商在招租,一联系,一拍板,定了在此开店。

“我们开店的初衷是体验慢生活,想做点时尚生活理念的周边,顺带卖卖咖啡。每天卖个10杯,就可以了。”没想到,因为一名顾客发的小红书,小店一下火了,现在每天要卖100多杯咖啡,小骆苦笑,“副业变成主业了,现在我得重新学习烘豆子、拉花、做饼干。”

虽然他说着无奈,但从他上扬的嘴角,我还是多少体会到了一点“凡尔赛”。年轻人嘛,表面上很佛系,实际还是很积极的,给一点阳光,他们就会努力灿烂。

目前,民主村已入驻近70个主理人品牌,日均客流2万人次。加上建设中的二期,50000平方米的社区商业预计可以聚集200多家主理人品牌。

如今的民主村,是全国完整社区试点示范案例、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典型案例,是全国各级各部门、地方政府调研学习的样板,更屡次登上央视,成为《新闻联播》的“常客”。

作为一直记录民主村蝶变的记者,我也在采访中不断收获着感动和成长,一步步加深着对城市更新的理解,对城市精神的认同。

在我看来,民主村的更新巨变,有立在潮头的高歌,也有流连烟火的惬意,是独特而充满诗意的。

而写诗的人,正是村中人。

更新后的民主村里,有一面小品墙,上面写满了美丽的句子:“书写民主村的爱意”“为生活吟一首小诗”……落款为:建设诗稿。

这个小品墙,为一群人而建。他们是建设厂的工人,也是诗人——1987年,重庆建设诗社成立,它是改革开放后重庆市最早的诗歌社团之一。悠悠数十年,建设诗人代代承继,用诗意记录时代。建设厂因此有了“诗词之厂”的美誉。

“前进的轨迹,

已经载入了史册。

更美的未来,

还得靠咱们建设!”

原来,民主村一直都是“诗意”的。那是不屈奋斗的诗意,是勇于创新的诗意,更是拥抱未来的诗意。

(作者系九龙坡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