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何以润梁平?

作者: 宋婷婷

湿地何以润梁平?0

火车从重庆北向梁平南疾驰。

快抵达目的地时,一片宁静的水域出现在车窗外,乘客们纷纷注目。

只见碧水蓝天、湖面如镜,令人心生愉悦。

这就是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此行正为聆听它重塑生态、再现碧水的故事。

被污染的水库

水质一度为劣Ⅴ类

清晨,蒋启波已等候在办公室里。他曾在梁平区林业局工作,参与和见证了这座国家湿地公园的诞生。

但走回时光深处,最初的双桂湖并没有给蒋启波留下美好的印象。

“因为这片湖,我才把房产置办在附近,谁知不仅没有‘近水楼台’享受到美景,还要忍受湖水散发的臭味。”起初几年里,蒋启波都在后悔。

双桂湖原名张星桥水库,始建于1951年,是一座以农业灌溉、水产养殖为主的小(一)型水库。因为上世纪末盛行集约化水产养殖经营,水产养殖户为增产增收,在库区大量投入饲料、化肥等。加之上游生活污水,致使库区水质一度恶化至劣Ⅴ类,发黑散臭,人们都绕着走。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新城建设逐渐扩展至双桂湖。这一片被污染水域显得格外扎眼,让梁平意识到水质恶化的严重性。

“不能一直这么脏了!”2010年前后,梁平准备整治水库。

有人说:“要不就填了,能卖很多地呢。”

有人说:“地有很多,但双桂湖只有一个,要给子孙留个好环境。”

最终,梁平下定决心整治,将其改造为湿地公园,重现一湖碧水。

2015年,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获批试点建设。蒋启波也从梁平区林业局下属的护林防火大队,来到新成立的梁平区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后更名为湿地保护中心)。

当时,集约化水产养殖已被取缔,但生态亟待保护修复。可是,如何把湿地保护好,把公园建设好?湿地保护管理中心这支5人的队伍,却没有半点与湿地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大家一筹莫展。

“真是从零开始,自己接触、学习湿地公园的知识、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慢慢了解怎么保护修复湿地、管理湿地等。”蒋启波回忆,后来在单位的组织下,他们积极参与湿地考察学习。2015年—2017年期间,先后到开州汉丰湖、璧山秀湖、九龙坡彩云湖等多个湿地公园考察交流学习。为了精品打造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还去了江西、广州、杭州、海口、苏州等十多个省市考察学习。

“坚持原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是我们在考察了那么多个湿地后,觉得应该坚持的一个理念。”蒋启波说。其间,他们还经常向重庆大学教授袁兴中这位重庆乃至全国湿地研究的著名专家取经。

这是什么植物、这个地方如何修复……袁兴中来到梁平,实地传授保护修复的理念和方法,以无私的情怀为梁平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莫大的智力支持。

“由此,我们才逐渐认识到,不仅要改善双桂湖的水质,这里的一草一木甚至是鸟类,也要纳入保护范围。”这位“田坎教授”,让蒋启波和同事们受益匪浅。

被修复的公园

鸟类栖居、荇菜绽放

双桂湖湖水由汇集众多雨水、山泉、沟溪的安宁河、响水河、千明河三条主动脉注入。因此,对三条河流的河道实施生态治理,显得至关重要。湿地保护管理中心通过种植乔灌草对河岸进行修复,以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的作用。分批分区域实施双桂湖近30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内山体、荒地等生态修复。比如,进行植绿护绿、恢复山体原生态群落、开展病虫害防治等,促进水源涵养。

此外,结合周边的地形和植被,打造极具特色的泡泡小微湿地、雨水花园、梯级小微湿地、竹林小微湿地、稻田小微湿地等环湖小微湿地群,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提升双桂湖湿地生态景观。

“我们还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结合农耕文化、水利文化、稻田文化等,先后修复都梁飞雪、垂云北观、张桥烟雨、桂湖夕照、梁山草甸、竹园闻莺等湿地示范景观,形成了桂湖八景。”蒋启波如数家珍。

而在他看来,最具特色的是构建水文水系河湖连通体系,让双桂湖的水循环起来、“活”起来。

“通过生态修复,双桂湖的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蒋启波自豪地说。

生物多样性也是衡量修复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2015年,蒋启波在园内调研发现有400多种野生动植物。经过生态修复,到2017年时增至623种。

2017年12月25日,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2018年2月2日正式授牌。

2018年冬天,人们第一次在双桂湖水域发现了斑嘴鸭的身影。这种冬候鸟的出现,成为双桂湖水质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力佐证。

这让观鸟爱好者杨秀勇兴奋不已。

杨秀勇是梁平当地的一位中学教师,从双桂湖开展修复以来,每周周末都要在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里蹲点,记录每一位“空中来客”的影迹。

“环境差了,鸟儿都飞走了。现在湖清了,走的鸟又飞回来了,还带来了许多新客人。”杨秀勇说。

对此,蒋启波也有切身体会:“双桂湖水质恶化的那些年,白鹭在此几乎绝迹。而现在,白鹭翩飞的场景又能经常看到了。”

2019年,湿地公园内还建设了鸟类监测识别智能系统,对来到双桂湖的鸟类进行自动抓拍和智能识别。目前,双桂湖已监测到的鸟类超过200种,包括青头潜鸭、灰雁、彩鹮等珍稀鸟类。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候鸟”变成了“留鸟”。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双桂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为《诗经》中提到的荇菜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

“梁平本不产荇菜,多年前由候鸟带到双桂湖。它日照而开、日落而闭,非常漂亮。”蒋启波介绍,荇菜被认为是水环境的标识物,因为其生长环境要求水质优良。污秽之地,荇菜无痕。

如今荇菜在双桂湖“安家落户”,充分印证双桂湖的生态日益改善。而其能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和丰盛的“美餐”,更让双桂湖湿地公园成为众多湿地动物的乐园。

近年来,通过积极推动自然教育发展,开发一系列自然教育课程,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也成为了青少年欣赏自然美景、体验生态和谐、感受湿地乐趣、丰富生态知识的好去处。

崛起的国际湿地城市

目前西南地区唯一

双桂湖万顷碧波,滋养繁衍着数百种植物和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随着双桂湖招牌越来越响亮,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将“三峡风景眼·重庆生态湖”尽收眼底。

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后,当地对湿地的保护并未就此停歇。

一方面,对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提档升级保护修复。

先后实施了生态移民、智慧湿地、湿地修复等18项生态工程。坚持原生态近自然修复原则,在湖畔设置无人区,留足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丰富生物多样性。在所有人共同努力下,占地近万亩的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提档升级不到两年就完美收官,先后完成了科学绿化彩化500余亩林地,巡湖道路8.3公里、环湖智能步道9.9公里及全域慢行系统、智能公厕、智能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入选重庆市首届生态保护修复十大优秀案例。

另一方面,向“国际湿地城市”的目标进发。

2018底,梁平充分梳理梁平湿地资源优劣势后,决心凝聚多方力量,申报“国际湿地城市”;2019年,正式提交了国际湿地城市的申请。但是,仅有双桂湖这一核心湿地资源明显不够。于是,梁平创造性提出了“全域治水·湿地润城”的工作思路,在全国首创以“小微湿地+”为特色的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模式,积极构建城市湿地连绵体和乡村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

得益于此,2022年6月,梁平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为保护大美湿地、增进民生福祉,梁平区人大常委会对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出台《关于加强重庆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在该区各级人大持续监督推动下,梁平做好国际湿地城市“后半篇文章”,合理开发利用小微湿地,建成400余个小微湿地。同时,探索“小微湿地+环境治理、有机产业、民宿康养、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产业发展。

在安胜镇龙印村,复合型池塘湿地里稻鱼共生、虾蟹同游;在明月山百里竹海深处的竹山镇猎神村,矿山遗址变身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群,游客慕名而来;在礼让镇川西渔村,经过尾水治理,这里再现“鱼米之乡”风情……目前,梁平区已经形成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湿地康养、湿地旅游四大湿地生态支柱产业,发展民宿100余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全域治水·湿地润城”的生动实践,润泽了经济、繁荣了文化、滋养了民生。

日前,记者还从梁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了解到,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在申报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梁平区正在筹备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奖。

在申报过程中,随着无障碍城市、生态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等打造,将有助于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政府重视、百姓参与,将使湿地保护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申报成功后,梁平的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将进一步扩大,吸引更多的企业、游客来此共享湿地之美,让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文由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供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