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多措并举培育壮大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企业跑出“加速度”
作者: 颜若雯 陈敏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成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重庆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近年来,相继出台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实施意见、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等政策举措,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实现“双倍增”的目标任务,对创新主体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立梯次引育体系
6月,北碚区举行2024年二季度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活动。其中,总投资58亿元的本贸重庆新型算力中心项目正式动工。该项目用地约103.5亩,将打造以重庆为中心的成渝新一代数据、算力、运营中心集群,预计5年实现营收60亿元。
不仅如此,为了念好“育”字诀,北碚区梳理形成软件产业链图谱,围绕软件产业链加紧“锻长板”。
重庆联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扎根北碚区六年,已成长为一家集“工业物联网+大数据+智慧云”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应用于智慧工厂、智慧资源监管、数字城市及智慧交通领域,成功入选今年“满天星”示范企业。
在九龙坡区,正加速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双向奔赴。
产线作业自动化率、自动纠错防错能力、质量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均提升了10倍以上,人均产出提升约145.5%;自从用上了忽米科技研发的“数字孪生工厂”软件系统,汽摩制造便成功搭上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快车,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软件产业的赋能牵引带动功能,远远大于其产值本身。”在九龙坡区相关负责人看来,深耕软件产业,绝不单单是发展一个产业,更是要通过数字赋能,加快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着力壮大优质市场主体,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对引领支撑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重庆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
目前,重庆有高新技术企业7619家,同比增长19%,较2016年1443家增长428%、较2020年4222家增长80%。
围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做了多项探索,其中之一就是抓好“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引育体系建设。
一方面,聚焦“从无到有”选好“种子”,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打造金凤科创园、明月湖科创基地等高质量孵化载体,孵化生成一批科技型企业,截至5月底,全市新入库科技型企业4606家、同比增长28.23%。
另一方面,聚焦“由小到大”育好“苗子”,重点到各类创新园区、商务楼宇等企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主动上门送政策、送服务,对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指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研发人才、获取知识产权、扩大营收规模,尽快达到认定标准。
此外,还聚焦“筑巢引凤”护好“林子”,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举办明月湖硬科技创业者大赛等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吸引项目来渝落地,各区县优化招商引资举措,加快引进一批补链、延链、强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注重引进新兴领域、未来产业和新模式新业态企业。
聚焦“由大到强”抓好“尖子”,首次与长安汽车、中国星网等重点企业探索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2023年立项55项、资助总经费2250万元,提升企业基础研究能力,加快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企业挑起创新大梁
一直以来,普通相机所拍摄的照片都是以2D画面呈现。而由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推出的“面向工业AI质检的4D光场相机应用场景”,可以拍摄出4D画面。
“这是因为4D光场相机通过应用光场摄影技术,为相机增加了第四维度。”中科摇橹船负责人介绍,4D光场相机能够捕获人眼与自然界交互的全部4D光线信息,通过一次成像可同时采集物体的深度和纹理信息,以此大幅提升数据采集的效率和精度。这项技术可应用在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导航、三维重建等多类质检场景,大幅提高产品良品率。
中科摇橹船这项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凸显出企业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市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创新的引领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承担重大(重点)科技项目,2023年组织实施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等5个重大专项和新能源、新材料等8个重点专项,80%的重大(重点)科技项目需求由高新技术企业提出,设立项目137项,布局解决关键技术问题311项、“卡脖子”技术问题60项,取得超级智能汽车平台SDA、全球首款18MW级全集成式中速海上风电机组、国内首个尼龙66全产业链制备技术等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
同时,支持建设创新平台,依托高新技术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的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8家、有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建设的技术创新中心占比超90%。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市级财政投入科技项目资金6.36亿元,带动社会投入33.44亿元,全市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总投入39.8亿元,70%的资金由高新技术企业投入。
深入推进“双倍增”计划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虽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面临一定差距和困难,比如企业创新引领能力较弱、发展放缓等。下一步,将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双倍增”行动计划,在孵化、提升两个重点环节上下功夫,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支持企业牵头承担“5+8”重大(重点)科技专项。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团服务机制,依托区县征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需求,从高校、科研院所中遴选一批科技特派员团,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支持科技型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组建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深入实施“渝跃行动”,扎实开展新重庆引才计划,组织实施创新团队和人才计划,支持企业引进优秀科技人才。
在促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方面,深入落实《重庆市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若干措施》,建立高校科技成果登记汇交机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此外,加强科技金融支撑,联合区县、银行探索开展“政银联动服务企业创新”改革试点,调整种子基金运行机制,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平台,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招商引入工作。加快数智科创建设,依托数字化平台提升企业创新服务效能。常态化举办科技成果进区县、科技企业进高校等科技成果对接活动,营造关心支持企业创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