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实现双向奔赴——大学师生楼上创新楼下创业

作者: 黄振胜

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实现双向奔赴——大学师生楼上创新楼下创业0

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既是莘莘学子求知求学的殿堂,又是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在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就有这样一片神奇的区域。

近年来,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积极推动重庆邮电大学等辖区高校“下山办学”“下山办院”,在迎龙创新港建成约10万平方米的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大科园),打破学校与产业园区之间的物理隔阂,推动高校创新资源加速向产业园区集聚,着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和推进协同创新的综合平台。

“创新因子”孵出金果子

走进园区企业——重庆乐骋科技有限公司,一群青年正激烈讨论着研发方案。他们中,既有公司技术人员,也有重庆邮电大学的在读研究生。

这是驻扎在大科园的一家小微科创企业,由重庆邮电大学师生共创,从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弱电智能化系统、信息系统国产化等领域相关的软硬件设施设备的研发、销售、集成、实施服务。

谈及创业初衷,乐骋科技负责人钟平峰感到庆幸,大科园的持续人才输入,帮助企业解决了发展中面临的研发成本高、投入经费大等难题。

据介绍,位于大科园内的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园着力为软件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8人,高层次人才250人,创新人才2000人。

乐骋科技的研发团队人才由两个部分组成:重庆邮电大学的专业人士和回渝创业技术人员。“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这样的配置不仅有学术力量的支撑,还有与市场对接的实战经验,真正实现了1+1>2的局面。”钟平峰说,迎龙创新港目前入驻了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2000余名研究生及导师,持续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创新动力。

依托重庆邮电大学在ICT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和互联网大厂等同行广泛的交流,乐骋科技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如,为重庆建工工业有限公司研发数字车间系统,就是由公司科研团队和校内专业老师共同完成,还有三名在校研究生参与其中。该系统通过对钢材料称重、余料再利用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一年节省成本200余万元。

据了解,目前光是重庆邮电大学师生、校友入驻的相关企业就有55家,涉及软件、硬件、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物联网技术等各个领域。“公司楼上就是重庆邮电大学的研究生院,正是有这样神奇的生态,我们才选择在此创业。”钟平峰介绍,得益于此,乐骋科技不仅有自研的软件产品,还有承接外包委托研发的能力,依托重庆邮电大学智慧产品与信息艺术研究创新团队、创新方法与创业管理研究团队,承接更高要求的用户订单。

如乐骋科技参与研发的重庆市消防安全协同系统,可根据上级部门的检查指令进行任务分配,用户可在终端上传任务,并根据上传内容提出新的整改任务。整个过程无缝衔接,将大大提高安全隐患的排查能力,降低事故风险。

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

今年暑假期间,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安全法律学院的500多名学生参加了由星合联盟(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编程训练营。目前,100多名学生已通过10门课程的训练,届时可获得由该企业颁发的“初级技能证书”。

2023年11月,星合联盟签约入驻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园,并与重庆邮电大学合作,共建“产教融合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编程训练营便是实践活动之一。

“接下来,我们还将邀请通过课程的学生参与具体的软件开发,不仅有薪资报酬,还可以作为毕业设计。”星合联盟相关负责人喻华锋表示,联盟协助成员单位将部分研发任务转移到重邮实践基地,一方面可以降低成员单位研发成本,一方面培养重庆邮电大学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率,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重庆诺亚大陆科技有限公司也于去年签约入驻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园。

“独特的开放式办学、校企深度共育产业人才,以及重庆经开区在金融、税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都非常吸引我们。”企业负责人透露,已与学校共同编写应用软件研发方面的实践教材,并有计划地将其纳入到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课程中,让在校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能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创新研发中。

从课堂到实战,同一栋楼直达。在这样的双向奔赴中,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园是全市首家在大学科技园里设立的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瞄准新赛道,积极用好区域高校资源“育苗”,加快建设环重庆邮电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搭建重庆邮电大学“校友汇平台”,汇聚校友企业625家,并促成多家企业落地该区。

“学校之所以提出‘下山办院’是为了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更好地对接产业需求,推动校地融合发展、校企协同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实战型专业技术人才。”重庆邮电大学有关负责人介绍,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园正是立足广阳湾智创生态城这个核心,加速技术资本与金融资本、研究开发和实际生产、开发队伍与经营队伍高效结合,通过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发展新动能。

政产学研用助推经济发展

今年3月,重庆经开区大力推进“四园一港”运营模式,由重庆经开区投资集团、招商公司抽调专业团队成立迎龙创新港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团队,统筹片区发展,开展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企业服务等工作,在科技研发、人才引进、运营保障等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同时,大科园运营管理团队加强与市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构建“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科技园(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引导成熟企业、创业公司入驻迎龙创新港、重庆软件园、重庆东港汽车电子产业园,满足企业研发转化、生产制造、场景应用等需求,帮助企业从0到1、再到100,做大做强。

截至目前,大科园已吸引京东云率为(重庆)科技有限公司、爱思科技(重庆)集团有限公司等80余家企业入驻,注册企业近400家,其中科企31家,高企3家,省部级科研平台12个,集聚创新人才3000余名,营收约超50亿元。

“我们已与金融机构、基金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所等建立联系,可为企业提供融资方案及财税等一系列支持。”大科园运营团队负责人刘宇说。

今后,园区还将打造创业孵化器,为落户企业量身定制发展规划,制定租金减免、经济贡献奖励、企业高管奖励等政策大礼包,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配套服务,并在创业辅导、政策匹配、融资对接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企业孵化完毕后,重点帮助企业在品牌打造、转型升级、技术合作、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实现突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