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川渝科技企业负责人——把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 宋婷婷

对话川渝科技企业负责人——把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0

近年来,在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核工业等领域,成渝地区协同创新正形成合力。但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痛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疏堵点、除痛点、克难点,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本刊记者连线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安斌,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蒋凌峰两位全国人大代表,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聚焦高性能原材料创新

破解“卡脖子”难题

回顾今年6月川渝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开展“推进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全国人大代表,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安斌直言很有收获,“既看到了成效,找到了差距,也激励我们更加努力推动自身的发展。”

唐安斌介绍,东材科技是一家专门从事新材料研发、制造、销售的科技型上海主板上市公司,同时是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及全国首批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为新能源材料、光学膜材料、先进电子材料和环保功能材料。过去五年,东材科技连续保持稳定增长,累计纳税超过7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和其他高新技术企业一样,要想扬帆远航,必须突破重重风浪。

“当前,国家、省、市的政策都高度聚焦于人工智能的终端应用,这种关注确实推动了很多新技术、新产品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然而,唐安斌也观察到,“真正的核心支撑——基础原材料和核心硬件,往往被边缘化和忽视了,最后成为被‘卡脖子’的关键,比如半导体制造环节的光刻胶、电子特气、算力服务器等。”

在唐安斌看来,我国在产品和科技方面落后更深层次的因素是基础材料的落后,而不是应用端的落后。因此,他建议政府在制定支持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时,能够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基础原材料的研发和生产,鼓励更多企业和高校投入到高性能原材料的创新中来。

此外,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这就需要不断完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为此,唐安斌建议政府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计划。

专题调研中,他感受至深的是,技术创新需要时间的积累,更需要形成一个产业环境与平台。

通过调研,唐安斌发现川渝两地优势产业明显,成都形成了以电子、医药生物、航空为主的6大产业集群;重庆两江新区打造了41家高校院所入驻的协同创新区,建成并运营现代兵器、先进车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化与大数据、新材料五大领域10个科研平台。

“但是,成渝地区区域大市场没有协同发展,甚至还存在相互竞争。”他认为,“两地完全可以在显示、汽车、电子信息包括未来与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方面的创新和产业投资等方面协同,并共同出台差别化引导与支持政策,由此打造成渝地区重点产业链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唐安斌相信,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川渝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将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全链条推进成渝地区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今年7月,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又有好消息传来:其自主研发的26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四价重组诺如病毒疫苗即将迎来新进展。

“智飞生物是一家集疫苗、生物制品研发、生产、销售、配送及进出口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物高科技企业。”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蒋凌峰坦言,这些年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是国家持续鼓励创新、促进生物制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结果,也是重庆注重产业前瞻布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坚定不移支持创新的缩影。

蒋凌峰介绍,一直以来,智飞生物高度重视研发创新,长年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持续在创新层面发力,先后参与了科技部“863计划”的现代医学技术项目、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等20余项重大项目。

生物医药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蒋凌峰表示,“现阶段我国生物医药工业的核心工艺设备、原材料、辅料和包装材料等上游关键供应链仍然高度依赖进口,增加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被‘卡脖子’的风险,制约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生物医药企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蒋凌峰建议,生物医药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同时联合上游设备、物料供应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国产替代的“软”“硬”环境,推动生物制药设备与耗材国产化和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构建“以内促外、内外联动”的产业生态。

具体到如何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生物制药类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蒋凌峰认为,在研发、申报、审批、监管和流通等环节,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仍不同程度存在,需要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

“比如研发环节,要优化成渝地区关键科研基础设施布局。”他提到,P3实验室(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是支撑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议将产业高度集聚的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P3实验室纳入“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储备库,并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P3实验室的建设运营。

在申报审批环节,蒋凌峰认为成渝地区药品、医疗器械等行业发展迅速,具备一定的业务体量,建议建立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审评中心成渝分中心;建议对国产创新药审评审批快速通道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加快成渝地区创新药的审评审批。

此外,在监管环节,他建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成渝地区的药检院等相关机构积极推进疫苗批签发资质与能力的建设,争取获得相关疫苗的批签发资质;在流通环节,缩短成渝地区创新药上市使用时间,让成渝地区国产创新药能够尽早为广大病患服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