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条例首次提请审议 专章规定护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作者: 陈敏
焦虑、抑郁、睡眠障碍……随着一些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渐增多,个体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凸显,已然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公民心理健康水平,我市亟需制定一部符合实际的精神卫生地方性法规。
作为今年的立法审议项目,《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近期首次提请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值得注意的是,关注度较高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在条例草案中单独成章作了回应。
将经验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
2013年5月施行、2018年4月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对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和加强服务保障等作了规定,为发展精神卫生事业、促进公民心理健康、全流程服务管理精神障碍人员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障。
为更好落实上位法相关规定,重庆市亟需制定地方性法规。
“条例草案的起草应当贴近地方实践,不回避尖锐矛盾,真正解决问题,为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提供依据。”在征求意见时,有专家表示。
制定《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有什么现实意义?
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在建设和完善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体系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建立精神卫生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联动、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推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履行职责,健全社区康复服务网络服务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精神卫生工作有效开展。
而制定精神卫生领域地方性法规,就是将这些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予以固化,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和促进重庆市精神卫生事业有序健康发展。
在立法调研中也发现,当前市仍存在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不清、心理咨询服务亟待规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有待加强、财政投入相对不足、专业人才队伍供不应求等问题,亟需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职责,明晰各方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特别是监护人的职责,规范精神卫生工作,依法促进问题解决,补齐精神卫生领域法制短板。
为此,条例草案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在法规草案调研起草和论证阶段,市人大教科文卫委提前介入,就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开展市内外调研,听取了部分具有医学背景的市人大代表、法学专家,部分区县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围绕立法重点、重要制度设计等立法关键问题进行研究,针对草案文本体例结构和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看护等内容提出意见建议。
加强心理门诊建设
日常诊疗中,青少年的心理治疗需求不小。一方面,家长越来越关注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不断攀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连续三年将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列入重点民生实事。目前,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含中医类)开设心理门诊率达73%,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已开设心理援助热线36条,累计培训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300人。
市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要求,到2025年底,重庆所有三级精神卫生中心都将开设儿童心理(科)门诊,所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均开设心理门诊。
条例草案在征求意见时,就有专家表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网络与新媒体应用加快推进、家庭结构与功能变化,未成年人的间接与直接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除了客观压力增大之外,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意识也在变强,不少就诊的孩子就是意识到自己状态不太对劲,主动要求到心理门诊就诊的。
在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内心面临着发展和依赖的冲突,在学业压力、家长期待等外在因素作用之下,其发展的空间和自主性都容易受到影响,加剧了这种冲突。
这是青少年普遍会遇到的问题。
“未成年人心理门诊开设以后,相关服务一定要跟上。”在征求意见时,市人大代表郭进军建议加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力度。
还有专家建议,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开设心理门诊,加强服务能力,做好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二级以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当开设未成年人心理门诊,三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未成年人心理门诊与住院服务,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此外,还要加强精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大对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培养力度。
还有人大代表和专家建议,应定期对受到暴力伤害的未成年人提供免费心理辅导。而对于回到工作岗位、回到学校后的精神障碍者,要做好权益保护,不能影响其就业、就学的公平性。
设专章关注未成年人
在征求意见时,还有区县人大常委会和部分人大代表提到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问题。
有市人大代表认为,中小学心理困境学生的父母缺乏科学教育理念,尤其是对符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规律的心理知识掌握不足,建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电子产品的引导和监督。还有代表建议,应关注智能手机的不当使用对未成年人身体发育带来的不良影响。
针对未成年人抑郁、焦虑等高发且呈上升趋势,以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害社会时有发生等问题,条例草案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维护与增进”进行专章规定,明确未成年人家庭抚育、学校教育和特色治疗等有关要求,规定建立健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早期发现、发病报告、分级管理等工作机制。
“之所以单独成章,也是为回应社会关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此外,条例草案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亮点。
家庭关爱对精神障碍预防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当前心理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从业活动也亟待规范。
对此,条例草案明确了用人单位、公民和家庭等精神障碍预防工作要求,规范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服务管理。
条例草案还细化了患者送诊、诊断、治疗等相关规定,规范患者住院、出院手续办理,明确住院期间对患者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的相关要求。此外,还就优化康复与看护举措,加大保障等方面予以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