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热”需“冷”思考
作者: 张英
在名胜古迹、公园、博物馆、大学校园,随处可见许多着装统一的孩子在领队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历史文化、品尝当地美食……进入暑期,持续攀升的不止是温度,还有研学游的热度。
研学游的兴起,既是教育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产物,也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锐意革新。
然而,在市场日渐“热辣滚烫”的同时,部分经营者资质不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价格不透明、实际服务与广告承诺不符等乱象也随之产生。
如何进一步优化服务、规范市场,满足大众对高质量研学产品的需求,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
定价多不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古代,走出课堂的教育活动被称为“游学”,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所谓通过云游天下,在“游”与“学”之中实践“知行合一”。
研学游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锻炼体魄,更能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美景,增强他们爱祖国爱家乡之情。
越来越多的家长期待通过研学等新的教育手段培养和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也是研学游受到家长青睐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1600个,研学企业达3万多家,研学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预计2026年将超2000亿元。
据记者了解,研学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学校组织,纳入了整体教学计划,要求做到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价格一般在1000元左右,具有时间短、路程近等特点。另一类则由商业机构组织,由学生、家长根据自身家庭情况、个性化需求自主选择参加,是目前研学游市场的“主力军”。
各大旅游平台、旅行社推出的研学游就属于此类产品,博物馆发现之旅、探索自然亲子活动、海外游学等项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然而,更让人惊叹的是研学游的价格。
记者在各个网络平台上搜索发现,研学游产品价格大多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北京7天6晚9999元、粤港澳7天6晚10999元、丝绸之路12天11晚16888元;斯里兰卡7天6晚21998元、澳大利亚10天9晚31998元……
各个平台还设置了客服,只要你跟客服联系并表示出兴趣,立即会有专人来为你详细介绍、量身定制。
“你想要的我们这里都有。”有客服表示。
记者咨询了某教育培训机构的研学游产品,其北京、大连、秦皇岛、深圳、香港等地的研学游,价格几乎没有低于1万元的。
如北京9日游价格高达16880元,具体费用还会根据客户选择的出发地不同、是否包含机票等条件有所上浮。
对此,客服声称,他们的产品非常具有性价比且非常抢手,一些热门目的地不提前很久预定,基本抢不到名额。
质量令人忧
家长们为孩子花钱总是格外慷慨。而高昂的价格与空洞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才是被家长们吐槽的真正原因。
“去三国争霸还是去丝绸之路?”“去澳大利亚还是去新西兰”……不少家长开始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寻求答案。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市场上的研学游大致包括国防教育、人文景点、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科技探索、亲子之旅等类型。同时,部分产品行程还加入了知名高校或企业。
以北京9日游为例,行程包括参观故宫博物院、圆明园、北京大学,以及探访博物馆、登长城等,安排得满满当当,鲜有空余休息时间。
看似丰富的行程,是否设置了富有特色的研学项目,是否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研学需求?家长们却不得而知。
“在比较产品的过程中,课程设计、导师资质、带队水平等真实情况难以甄别,有点像‘开盲盒’,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踩雷’。”有家长表示。
一位带孩子旅游的家长说,他在博物馆入口处领孩子等博物馆的定时讲解时,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举着小旗子的领队,带着一群中小学生朝志愿者走来。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服装,一双双眼睛新奇地左看右看。领队问正在讲解的志愿者:“可以让孩子们跟着免费听一听讲解吗?”志愿者没同意,队伍掉头走了。没过一会儿,又来一个研学团,领队向志愿者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家长们完全不知道花高价给孩子们报的研学团,连讲解费都想省,让孩子们蹭免费的。同为家长,看到这一幕很感慨,这样的研学游意义在哪里?”这位家长有些激动地说。
“孩子回来之后说,觉得很无聊、很累!”一位给孩子报名参加北京研学游的家长称,报名的时候,机构称研学的行程很多,还包括参观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感觉非常值得。结果等孩子回来一问,才得知跟报名时说好的内容完全对不上,说去清华、北大研学,实际上只在门口拍了个照片,转头就去了某个不知名的小景区。
还有家长反映,有的机构假借“支教研学团”“公益项目”名义,实际带孩子去了免费的博物馆,“支付高价的收获仅仅是有人帮忙带孩子,其实孩子啥也没学到。”
安全存隐患
研学游乱象的背后,反映出一系列问题。如机构缺乏专业资质、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服务标准不统一、研学质量不高,导致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现象严重。
一方面,部分机构缺乏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导致项目设置内容匮乏、质量低下;另一方面,标准和管理制度的缺失使得一些不合格机构浑水摸鱼,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一位做深度文化主题研学产品的讲解老师介绍,根据她的观察,很多做研学游的机构以前其实是做传统旅游的。看到研学游市场的火爆,他们把目光转了过来,只是将传统旅游产品包装一下,冠上了“研学”的名头,实际上孩子们既“研”不到也“学”不到,“就是活脱脱的‘儿童旅行团’嘛。”
另一位研学游从业者也表示,部分机构从各个地方招聘大量带队老师,不审核相关资质,即使没有相关从业经验也“照单全收”,只为快速在研学游市场中分一杯羹,“带队导师没有相关资格认证,还有大学生兼职导师,给孩子们讲的科普知识甚至可能是错的!”
据报道,有研学团让儿童趴在路边台阶上吃自热米饭,并且没有预备休息地方,孩子们只能随地坐和躺,还宣传是锻炼孩子的“刻苦精神”。
这样的研学游成了变相“割韭菜”,食宿随意让人诟病的同时,安全防范形同虚设更让家长们后怕。
“在一个景点外面遇见过研学团,一群年龄各不相同的孩子过马路,队伍稀稀拉拉,拉得很长,带队老师走在最前面,有的还在玩手机,完全不管后面的孩子是否跟上,看起来太危险了!”沙坪坝区的一位大学老师说。
监管需加强
对于研学游来说,“游”是载体,“研”和“学”才是核心。
有老师认为,研学游的价值在于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让孩子们在课外享受旅行时光的同时,把知识和资源、书本和实践串联起来,让孩子动手、动脑,真正有所收获。
巴南区人大代表、重庆百君律师事务所律师邱鹏程介绍,当前对于研学产业的监管,各地各级各部门都在持续发力,但总的来说缺乏制度合力。
如《天津市教委关于印发天津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管理办法的通知》,只针对中小学组织的研学活动进行监管,对社会组织的研学活动无法监管;《黑龙江省研学旅行服务企业(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只能对旅行社开展的研学活动进行监管,无法对培训机构、文化机构、纯粹研学基地的研学活动进行监管;而山东省济南市发布的《济南市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营地管理办法(试行)》,很明显只管研学机构;《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规范吉林省中小学研学(社会)实践收费管理的通知》则只关注了研学的价格,不涵盖研学的质量。
“总的来说,当前研学产业监管举措多,但如‘九龙治水’,实效性却不高。”邱鹏程说。
在邱鹏程看来,从业者素质不高、研学质量不高、研学基地条件欠缺、只游不研、价格不透明等问题,核心就两类,一是合同订立是否公平,是否存在合同陷阱的问题;二是合同履行是否到位,是否存在合同约定得天花乱坠却未兑现的问题。这两类问题本质上都应该由市场监管局进行监管,前者有合同行政监督管理办法可规范,后者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可约束。此外,当地教委、文旅委等部门可制定相关标准,明确研学游的教育标准和规范,便于市场监管局对照执法。
“只有多部门形成合力,加大监管力度,引导机构坚守育人初衷,才能让研学游真正发挥出教育的功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研学游市场规范有序发展。”邱鹏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