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老人朱家骝:我的当选证珍藏了70年

作者: 陈敏

96岁老人朱家骝:我的当选证珍藏了70年0

一张70年前的人大代表“当选证”,如今依然保存得十分完整,虽然纸张已泛黄,但字迹和印章清晰可见。这是96岁的朱家骝老人最珍视的“宝贝”。

“这张‘当选证’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无到有的见证。”近日,在大渡口区一家养老院,朱家骝回忆起70年前当选为人大代表的难忘经历。

敲锣打鼓庆祝当选代表

朱家骝是南京人,大学毕业后响应号召加入刘邓大军,并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

“在大西南解放后,成立了川东行政区北碚市,后又划入重庆市,更名为重庆市第六区。”朱家骝回忆说。

1953年,朱家骝到北碚工作,任税务局局长,那年他25岁。

也就是这一年,新中国第一次人大代表选举拉开大幕。时至今日,朱家骝对当时选举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当时,谁当选了人大代表,大家就敲锣打鼓上门庆贺。如果是职工当选人大代表,所在的单位还会召开庆祝大会。”朱家骝说,“因为是头一回选举,老百姓既觉得新鲜,又很激动,投票积极性很高。”

“我是由组织推荐作为候选人,通过选举,当选为人大代表的。”回忆起领到“当选证”时的情景,朱家骝说,“我们可以投票给我们信任的人、我们认可的事,这种当家作主的激动心情,无法形容。”

“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朱家骝说着,拿出自己珍藏了70年的“当选证”。

这张签发日期为1953年11月21日的“当选证”,依然保存得十分完整,仅有轻微折痕。纸张虽已泛黄,但证书上的内容,不管是印刷体还是手写体,都清晰完整,上面写着“朱家骝当选为重庆市第六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委员会”和“选举委员会主席”的印章依然鲜红。

“这是我第一次当选为人大代表,是重庆市第六区(北碚)第一届人大代表。这张证书不仅是我当代表的见证,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见证,更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诞生的见证。”朱家骝说。

积极参与宪法草案大讨论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国家还没有颁布宪法。当时是以《共同纲领》来代替宪法,而《共同纲领》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新中国政体。”朱家骝老人回忆道,“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全国各地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了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

1954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的通知》,要求各地党委认真讨论,并对整个讨论加以领导和组织。

“‘全国人民参与大讨论’成为当时最热的词语和场景。”朱家骝老人说,“宪法是为群众的利益而制定的,参加讨论,就是直接参与制定宪法,就是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的大事,这种当家作主的事,大家以前都不敢想,肯定不愿意错过。”

时光流逝,老人家记忆犹新。当时很多地方条件有限,有的在工厂车间开会讨论,有的就在稻田边上开会讨论。由于参与的人数多,收集的材料一捆一捆的。

资料显示,这次大讨论全国各界共有1.5亿人参加,共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

第一次会议收到提案1200件

1954年7月19日至20日,重庆市第六区(北碚)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朱家骝回忆,当时开会的地方定在北碚工人会堂,会议很隆重。

“参会的人员都非常激动,当选人大代表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呀。” 朱家骝说,报到的第一天晚上召开了预备会,第二天听取和审议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及1954年下半年工作任务》的报告。

“这次会议上,我们选出了区长,选出了出席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朱家骝说。

他的回忆,还原了北碚第一次人代会召开前后的生动场景:在这次会议上,政府向人民群众报告工作情况,请人民群众提意见建议。政府负责人也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

“这是千百年来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新中国成立后都变成了现实。”朱家骝感慨道。

据《北碚区志》和《北碚人大志》记载,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共160名,大家提意见都非常积极。会上,代表提出的提案(当时代表建议被称为提案)共1200件。

朱家骝说,这次会议意义深远,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种改天换地的喜悦令大家终生难忘。

初与选民见面有些紧张

在北碚工作一年后,朱家骝被调到市中区工作,先后任税务局副局长、代理局长。

“市中区的人口总数多,所以人大代表的数量也要多一些。”在市中区,经过选举,朱家骝又当选了两届人大代表。

“每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都有变化,投票箱的设置和运用也越来越规范。”回首20世纪50年代的履职故事,朱家骝说,当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刚建立不久,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没有经验可学,但大家对这项制度信心满满。

“我还记得第一次跟选民群众见面时,自己有些紧张,但听了大家的意见建议,认真地作出了履职承诺。”朱家骝老人回忆道,“那时的人大代表名单要张榜公布,方便群众联系和监督。”

朱家骝的儿子朱明说,在很久之后,仍有邻居对他说:“你爸爸是人大代表,榜上都贴着呢。”

虽已96岁高龄,朱家骝老人依旧精神矍铄,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随时了解时事政治、国家大事,特别关注对人大工作的报道。

“历经70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越来越完善,人大工作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人大代表的作用也发挥得更彻底。”朱家骝说,“人大代表就是要多联系群众,多深入群众听他们的心里话,多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多为群众办好事,真正成为人民的好代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