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仍是大课题

作者: 曾珠

去年,“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学科类教培机构面临转型。

过去几年,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去教培机构当老师曾是无数高学历应届毕业生的“保底”选项。大型培训机构海量招聘应届毕业生,教培机构成为无数年轻人职业生涯的起点。

随着,“双减”正式落地,先是几个大培训机构的股价大跌,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学科类教培从业人员面临转行。同时,绝大部分培训机构也开始转型发展。

为深入了解培训机构如何转型?面临哪些难题?记者采访了渝北区北斗星艺术培训有限公司的法人王定华。

记者了解到,“双减”之前,北斗星艺术培训是一个集学科类培训和艺术类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外培训机构。多年来,在渝北回兴片区做出了口碑,生源不断。

然而,“双减”政策出台后,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为了培训机构能经营下去,王定华毅然决定取消学科类培训,把培训机构完全转型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

“迈出这一步,很难,但不得不做。”王定华告诉记者,为了更好转型发展,他选择和辖区内一家培训机构整合,以此来扩大艺术培训规模。

在采访过王定华等多家培训机构负责人之后,记者还了解到了这个行业潜在的一些问题:学科类培训机构“死而不僵”,化整为零;“隐形”培训机构、高价一对一辅导、“挂羊头卖狗肉”等变着法圈家长钱的培训班依旧活跃。

“双减”实行以来,我市扎实开展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专项整治,共排查梳理与“培训”“教育”有关的机构约2.6万家,开展联合执法8217次,处理违法违规机构1589家。

但近年来,教培机构被资本裹挟,乱象丛生、良莠不齐,严重破坏教育生态,治理之路任重道远。

@小薪:读罢公民导刊2022年4月号《川剧传承保护何去何从?》,对传统戏剧的未来忧心忡忡。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就开始喊出振兴川剧的口号。其实从那时开始,川剧已经不景气了。后来,尽管以《金子》为代表的多个国家精品剧目、优秀保留剧目让业界惊艳,但依旧难逃人才断层、新剧创作乏力、名角稀缺等“疑难杂症”。川剧在内的传统戏剧在保留精华的同时必须大胆改革,注入时代内涵,吸引更多年轻人,否则难逃消亡命运,只能存在于博物馆中。

@Warmheartedness:人大杂志能关注到“剧本杀”这样的新鲜话题让我颇感意外也颇为欣喜。“剧本杀”作为新兴行业,吸引了大批玩家特别是未成年群体参与。但该行业准入门槛比较低,不少店家都存在剧本内容价值观有偏差、创作侵权盗版严重、场所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亟需相关方面加强监督管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