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无悔恋中国
作者: 钟芳
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其中不乏一些国际友人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热血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共和国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讲述的就是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者——伊莎白·柯鲁克的动人故事。
1915年,伊莎白出生于中国成都。这位107岁的老人,在她成长的岁月里,亲历了新中国从诞生到成长,再到成熟壮大的过程。
青少年时代,伊莎白辗转成都与多伦多之间,接受了中西方文化的良好熏陶。大学毕业后,她被中国古老的文化和大美的风景所吸引,毅然回到中国,在江南一带开展人类社会学方面的田野调查。从四川汉源赵侯庙,到理县八什闹,再到重庆璧山兴隆场,在这场艰苦的跋涉中,伊莎白不仅是记录者,还竭尽所能地帮助乡民改善生活。在重庆璧山,她开办平民学校,普及教育的同时引进西医,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医疗条件。与此同时,她还笔耕不辍。当年,她所撰写的《兴隆乡——华西红色盆地中的田野调查》一文,和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等一起被称为中国人类学的先驱之作。
二战爆发后,伊莎白随同丈夫回到英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结束后,对中国的眷恋,让伊莎白夫妇再次回到中国,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参与创办外事学校,开始着手为新中国培养外语人才。两人与学员们一样,吃粗劣的棒子面、野菜粥,住低矮简陋的农舍,睡硬邦邦的土炕。由于突出贡献,1949年10月1日,两人受邀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后来,中央外事学校更名为外国语学校,两人不仅教学员们外语知识,还带他们深入工厂、农村,培养了大批外国语方面的人才。其间,二人参与编写新中国第一套大学英语教材,编撰了《汉英词典》。当时,国外有几所知名大学许以重金邀请他们任教,但面对丰厚的金钱诱惑,伊莎白和她的丈夫不为所动。
目睹着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曾和无数拼搏者、奋斗者一样,在广袤的中华大地,挥洒过自己辛勤的汗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两人退休后依然坚守教育事业。伊莎白发挥自己专长,将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断已久的人类学写作捡拾起来,经整理编撰,相继写出了《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等专著,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全书循着伊莎白的成长轨迹,用鲜活的事例和朴实无华的书写,讲述了伊莎白一生热爱中国、追随中国的炽热情怀。
在谈到与中国的一世情缘时,伊莎白谦逊地表示:“我没有那么伟大,就是每次都选择了中国,选择留在自己喜欢的地方,选择和喜欢的人民在一起。”
正如伊莎白在书中所言:“中国共产党对我们的信任使我们有了归属感,我们从不后悔来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