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洋临委述论

作者: 李德明

【摘 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即关注南洋地区(今东南亚)华侨社会情况,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后派遣董锄平等人赴新加坡开辟革命新阵地。在陈盖贤、黄昌炜的接续努力下,青年团南洋地委于1926年2月成立,同年10月中共南洋临委成立。中共南洋临委和团南洋地委团结带领华侨工人、学生等开展革命斗争,不断发展组织、壮大力量,为南洋地区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南洋地区殖民地被压迫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中共南洋临委于1930年4月宣告结束,让位于马来亚共产党。

【关键词】中共南洋临委;团南洋地委;南洋总工会;团南洋临委

【中图分类号】K26;D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4)01-0043-12

中国共产党南洋临时委员会(简称“中共南洋临委”)是中共于大革命后期在新加坡成立的海外党组织。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内地文献资料中相关史料较少且比较零散,中国内地党史学界对中共南洋临委鲜有涉及;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史学界也较少述及;中国台湾地区史学界则涉及稍多,张虎的《早期马共历史之分析研究》有不少论述。相比之下,国外史学界用力甚深,谢文庆、杨进发、原不二夫、白安娜、罗武等均有专门论述,研究成果颇丰。但国外研究也有不足,主要是未能充分挖掘内地文献资料尤其是中共南洋临委前身青年团南洋地委资料,致使团南洋地委这重要的一环在中共南洋临委整个历史的叙述中遗憾缺失。本文着眼于还原中共南洋临委的历史面貌,主要根据内地文献资料,同时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对1923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开拓南洋地区工作到成立团南洋地委、再到成立中共南洋临委直至临委结束的整个过程,作出较为系统的叙述,并进行简要的评论。

一、中共南洋工作的开拓

在新(加坡)马(来亚)共产主义运动之前,先有无政府主义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无政府主义者胡笃初、范章甫和吴钝民等人抵达英属马来亚殖民地,宣传无政府主义(又称无政府共产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赞同中国实行苏维埃制度。1919年国内五四运动爆发后,胡笃初等3人发动马来亚华侨开展反日抵制运动,结果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并遭驱逐出境。其他无政府主义者以吉隆坡《益群报》为据点,继续宣扬无政府主义。由于无政府主义者自身的相对弱小和英国殖民当局的持续压制,再加上无政府主义固有的局限,马来亚无政府主义运动未能取得大的成效。

开启新马共产主义运动的是中国共产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工人运动上。南洋工作首次纳入中共党代会范畴是在1923年6月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上。此前一年,南洋华侨工界已派代表(可能是海员)参加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中共三大召开前,南洋华侨社会与国内已有经常的交流互动,中共对南洋情况有相当的了解。中共三大通过的《劳动运动决议案》指出:“南洋华工为数极大,须设法使其与国内工人发生密切关系,但须纠正其省界国界分别之趋向。”

同年秋,原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的董锄平(董方城),受中共委派由上海潜赴南洋。12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香港地委原委员长梁鹏万(中共党员),也奉派由香港赴南洋开展工作,“此乃国际之主意云”。后梁鹏万在新加坡停留一年多,担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第一分部宣传员。董锄平到新加坡后,经国民党左派、同乡鲍慧僧介绍,担任育英女校教员。董锄平全力投入共产主义宣传教育:联系报馆编辑和学校教员五六人,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办启明夜校,拿着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上海支部朱宝庭的介绍信,联系海员前来上课,还动员附近的贫苦华侨听课。不久,董锄平转任马来亚吉隆坡中华学校校长,迅即和学校教员彭泽民以及《益群报》编辑四五人办起一间规模较大的平民夜校,经常联系华侨铁路工人,向其宣传中共的主张,宣传阶级斗争,宣传反对英帝国主义及其殖民政策,号召工人团结并组织起来。国民党右派忌恨董锄平的活动,便向殖民当局告密。1924年5月5日,董锄平在平民夜校主持马克思诞辰纪念大会,殖民当局派暗探监视。董锄平激于义愤,痛骂英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控诉了侨胞祖先被当猪仔卖的血泪史。不久,董锄平被驱逐出境,经《益群报》彭泽民介绍去缅甸仰光接替居正担任《觉民日报》总编辑,董锄平的工作由中共派来的韩平底(改名韩毓涛)接替。

为加强南洋工作,中共广东区委于1924年派遣陈盖贤(陈起贤)等前往新加坡。陈盖贤为主要负责人(以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名义对外),陈永芹、曹超、冯家朝、黄士英等人为骨干。陈盖贤与梁鹏万取得联系,梁鹏万返抵上海后仍与其保持通信联系。陈盖贤等人以育英学校为据点,开办工人夜校,传播马列主义,宣传爱国思想,谴责英国殖民统治,号召工人、市民奋起斗争,解放自己。

1925年7月,中共广东区委派黄昌炜赴抵新加坡,接替陈盖贤主持南洋工作,负责“西校一切事务和发展商业的重大责任”。在此前后,王绰余、许侠夫(许声鹏)、钱有光、许邦鸿等人也从广州、上海等地到达新加坡。抵新之初,黄昌炜通过上海《学生杂志》社杨贤江(党员)与共青团中央保持通信联系。黄昌炜将工作重点放在此前工作薄弱点产业工人方面,首先召集骨干座谈会,听取汇报,分析产业工人状况,尔后走访新加坡各工厂区、商业区、沿海渔业区和市郊华人居住区,掌握具体情况,并与工人群众交朋友,建立深厚感情。各骨干则分赴马来亚的九州府、槟城(槟榔屿)、马六甲和各地橡胶园、矿区,联系工人。黄昌炜利用夜校阵地,一方面常以“工人要解放自己,团结就是力量”为主题,给工人做时事报告,鼓励工人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为推翻剥削阶级而斗争,借以提高其阶级觉悟;一方面教工人写白话书信和文章、办墙报和黑板报,星期天则举办文娱晚会,教工人唱歌、跳舞、演说,借以提高其文化水平。经过暗中组织,南洋各地革命工会逐步建立。工人先进分子陆续被吸收为团员,团组织渐次成立。南洋团组织每逢纪念日(如列宁逝世两周年纪念、二七惨案纪念)均努力宣传,吸收新团员。

二、青年团南洋地委的成立

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成立南洋地区青年团的领导机构被提上日程。1926年1月,南洋地区有共青团员52人,团广东区委嘱咐组织地方团委。下旬,区委召集会议,讨论南洋团组织由区委统属还是由团中央直辖。2月中旬,团广东区委派遣的党员潘先甲(潘云波)、黄声渠抵达新加坡,参加南洋团组织工作。随后,潘先甲被派为马六甲负责人,公开身份是马六甲华南小学校长。

2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南洋地方委员会(简称“团南洋地委”)在新加坡成立。团南洋地委由团中央直接领导,同时与团广东区委保持密切联系,地委“每有一次的报告及请求”“二方面均同时报告”。黄昌炜担任地委书记(由团广东区委指定),何畏能负责组织(由书记指定),曹俊升负责宣传(由书记指定)。地委下辖5个支部,69名团员。第一支部(新加坡东陵区),团员28人,书记王绰余;第二支部(新加坡小坡区),团员26人,书记陈少霞;第三支部(吉隆坡),团员8人,书记许邦鸿;第四支部(芙蓉埠),团员4人,书记韩汉三;第五支部即海员支部(花旗轮船),团员3人,书记周经谟。支部书记均由团南洋地委指定。

团南洋地委工作以工人工作为主,“十分之九是做工人运动(海员运动在内)”,学生运动“不过十分之一”。地委领导16间工会,工人超过1240人。其中新加坡4间,即中华海员工会(党员曹俊升主持),90余人;普爱工会(黄昌炜主持),210余人;同德工会(黄昌炜主持),150余人;育人工会(何畏能主持),130余人。柔佛有同济工会(间接受地委指挥),50余人。陈厝港有同进工会(何畏能主持),70余人。新野青南道有益群工会(间接受地委指挥),70余人。吉隆坡有南岛工会(许邦鸿主持),110余人。万挠有益侨工会(黄达伍主持),40余人。叻思有育智工会(冯锦群主持),20余人。致和港有益人工会、益生工会(均由韩汉三主持),共150余人。沙叻港有琼崖青年同志会(间接受地委指挥),40余人。芙蓉安早有益善工会(陈兴国主持),50余人。荷属汕尾港有励志工会(李家儒主持),40余人。沙捞越咪哩有共济工会(何万桂主持),20余人。

团南洋地委下辖19所工人夜校,学生超过1180人。其中新加坡有13所,即乐群夜校(教员黄昌炜),130余人;乐育夜校(教员廖文彬、李洞章、黄昌炜),320人;工余夜校(教员曹俊升),30余人;南溟夜校(教员黄昌炜),40余人;智民夜校(教员王绰余,前教员为许侠夫),70余人;华群夜校(教员陈少霞),50余人;育文夜校(教员黄珍田),50余人;育青夜校(教员潘烈辉),40余人;育民夜校(教员王裕光),40余人;育新夜校(教员何畏能、冯振璠),50余人;捕鱼夜校(教员何畏能、冯振璠),10余人;振群夜校,30余人;廖文彬担任教员的某夜校(校名未详),20余人。陈厝港有益华夜校(教员何畏能),30余人。马六甲有侨南夜校(教员王克猷,候补团员),50余人。吉隆坡有平民夜校(教员许邦鸿),100余人。峇株巴辖有慕存夜校(教员黄冠南),50余人。沙捞越咪哩有公民夜校(教员何万桂),30余人。荷属汕尾港有侨南夜校(教员李家儒),40余人。团地委重视对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员“充当工人学校教席者,每一小时至少要抽出十分钟宣传共产主义的教育”。

团地委还在前期发展国民党左派力量的基础上,直接影响和掌握部分国民党组织,计有:新加坡第三分部,黄昌炜主持;吉隆坡支部(管辖15个区分部),许邦鸿主持;芙蓉安早区分部,陈兴国主持。

为便于开展公开工作,南洋团组织发起组织南洋星洲华侨各公团联合会。联合会的成立源于日本出兵中国东北。1925年12月,日本出兵东北,干涉郭松龄倒奉。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青年团联合发出告全国民众书,全国各地各阶层纷起抗争,要求日军退出中国。南洋团组织以“南洋星洲华侨各公团反抗日本出兵南满联合会”的名义,联络新加坡华侨各公团声援国内同胞,获得众多“被压迫工人之公团”的支持。后因“反日空气”日趋和缓,联合会更名为“南洋星洲华侨各公团外交后援联合会”,又因“名义过狭”,再易名为“南洋星洲华侨各公团联合会”,“以图有广义之组织,而为广义之爱国救国运动”。1926年2月中旬,团南洋地委召集各公团代表联席会议,正式成立各公团联合会,并发表宣言及各项电文。联合会以“唤醒民众,从事民族解放运动”为宗旨,下辖70多个团体,10200多名会员。会中重要职务大半由党、团员担任。联合会要求北京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保护该会,要求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通令各商店抵制日货。但是该总领事“不但无丝毫保护,反以危言恫吓”。资本家把持的中华总商会不仅置之不理,反而认为要求是“不合法之举”。各公团联合会被英国殖民当局视为“马来亚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因而加紧监视和镇压。

2月28日,各公团联合会在新加坡智民夜校召开纪念孙总理暨反日出兵筹备会,殖民当局派出30多名警察搜查学校,黄昌炜、何畏能、张谷兰等42人全部被捕。乐群夜校、乐育夜校、南溟夜校、育新夜校等也被搜查,被抄去一批文件、书籍。此次搜捕事件中50多人被拘禁,多所夜校被解散。各团体异常愤激,奔走呼号,但新加坡总领事置之不理,中华总商会噤若寒蝉,殖民当局“备极蛮横”,禁止各报登载相关消息,致使交涉“皆无效果”。后联合会致函省港罢工委员会报告情况,又派钱有光为代表回广州请求国民政府提出抗议。其后,黄昌炜、何畏能等被驱逐出境,廖文彬、李洞章、陈少霞、冯振璠、王裕光、黄珍田等50多人被判处18个月、10个月、4个月不等的苦工监。5月20日左右,入狱者被狱警重殴,何昌林(夜校学生)因伤过重殒命,李洞章、廖文彬重伤吐血,梁日锦伤势极重转到广州后身亡。

搜捕事件发生后,团南洋地委工作骨干严重不足,只得一方面将潘先甲调到新加坡,加强团地委领导力量,并由其负责地委、各公团联合会、南洋总工会、国民党组织、工人夜校等工作;另一方面多次向团中央和团广东区委报告,请求团广东区委派人到新加坡主持团南洋地委工作。4月3日,团广东区委建议团中央派上海大学许侠夫到南洋主持工作,但许侠夫没有成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