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正史中的“新时期”与“新时代”
作者: 谢涛【摘 要】作为一部记录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通史性权威正史,《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和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党的历史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为遵循,吸收党的历史和党的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对“新时期”“新时代”党史的历史分期、规范性表述等问题,从正史叙述的角度给予明确回答。《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凸显了“新时期”党史叙述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初步确立起了“新时代”党史叙述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正史范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3)03-0005-12
在已有的党史叙述中,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党的历史决议的角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简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简称“新时代”)都是首次以历史决议的形式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而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这两个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沉淀则相对较少,发展完善的空间较大。具体而言,在《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简称《一百年》)第四册中,对于“新时代”的叙述是一次全新的系统性的正史叙述,而对于“新时期”的叙述,虽然在《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简称《九十年》)第三册中曾专辟一书,但编撰此书时,中共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相关重要论断尚未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即第三个历史决议)也未形成,相关内容遵循的大都是中共十八大以前的表述和结论。总体上看,无论是关于党史分期,还是关于“新时期”“新时代”的具体叙述,相比《九十年》,《一百年》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新意。
一、党史分期和“新时期”“新时代”概念的由来
历史分期涉及其专业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和阶段性特征等基础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史著述编写过程中一个无法规避的根本问题。由于历史分期往往随着历史本身演进和研究沉淀而不断发展,因此,能否“在尊重以往历史分期的基础上,按照党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科学划分历史阶段,充分体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党史叙述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史范本中党史分期的演进
党史分期与党的历史和党史研究发展相伴相随,不断发展,这一点在不同时期的正史范本叙述中得到充分体现。在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召开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即第一个历史决议)中,中共中央把党成立以来“为实现新民主主义而进行的24年(1921年至1945年)”奋斗历程划分为第一次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到1951年6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发表的由胡乔木所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书中,将中国共产党三十年的奋斗历史分作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4个段落来叙述。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即第二个历史决议)中,中共60年历史总体上被分为“建国以前28年”和“建国32年”两个大的历史时期,新中国历史首次在历史决议和正史范本中得以全面系统表述,其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首次进入正史叙述。不过,这一段历史仅以“历史的伟大转折”为题,作为一个阶段出现在“建国32年”部分。1991年,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改革开放13年党史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题单独成章进行表述,改革开放开始作为单独历史时期进入权威正史表述范畴。2001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国共产党简史》,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3年党史作为“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三章来表述,篇幅大大增加。
2011年,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明确提出,党在90年中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即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这成为90年党史分期的重要依据。在其后编撰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基本上就是按照“三件大事”来划分历史时期的。其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单独成书,分为“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改革开放新阶段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三章。需要指出的是,在书稿的修改过程中,迎来了中共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了记述内容的完整性,将全书的下限向后顺延了一年多,把中共十八大的内容写了进去。2017年,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这一论断无疑为百年党史分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史分期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年初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全书将百年党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其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史分三章三个阶段表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则首次单独列章表述。同年,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共中央首次以历史决议形式对党的百年历史四个时期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22年6月,《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出版,正式将百年党史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共11章11个阶段,其中“新时期”分为三章,“新时代”一章,均单独成书。由此,百年党史分期乃至主要框架、基本表述等在权威正史写作中得以形成。
(二)概念由来:从“新时期”到“新时代”
从以上关于党史分期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多年党史,划分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个历史时期。就概念的演变来看,两者在正史叙述中都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
检索文献可以发现,无论是在主要领导人的讲话中,还是在党章、党代会报告等党内文件法规中,“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自产生和使用的时间并不是一致的,曾分别用来表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时期。“改革”与“开放”两个词,也并非新词,新中国成立以后,多次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和相关文献中出现。1978年前后,邓小平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改革”一词,明确提出“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赋予“改革”一词以新的时代内涵。“开放”一词同样如此。1978年,邓小平在讲话中首次明确将“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政策提出来,并在之后几年间反复强调。但据对现有公开资料的不完全考证,比较权威的把“改革开放”合在一起的正史表述,最早是邓小平1984年2月在厦门视察时指出的:“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很重要”。此后,“改革开放”一词开始在报刊和领导人讲话中不断出现。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中,“改革开放”写入党代会报告并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几年间,“改革开放”又先后写入党章和宪法,在党和国家制度层面得到确认。相比之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词在党代会报告的层面提出得更早,如中共十一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则提出“全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92年,中共十四大在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合在一起讲,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来表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伟大实践,并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一词,由最初只是时间上的泛指,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强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成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历史时期的特指。中共十四大以后,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来表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史,逐渐成为正史著述和学术研究的共识。
相比“新时期”,“新时代”概念的形成更为明确而清晰。早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就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40多年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展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到2017年,中共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变化基础上,作出的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判断,体现了党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就时间界限而言,“新时代”是从中共十八大开启的,但从“新时期”到“新时代”,并不是突然间实现的,而是经过了长期接续不断的奋斗。从内涵上看,这两个概念既一脉相承,又有很大不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指导思想、理念思路、方针政策、体制机制、根本保证到社会主要矛盾、外部条件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相比“新时期”,“新时代”的发展水平、发展要求更高,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这一时期,我国实现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经过新时代十年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正史叙述的新变化
《九十年》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正史叙述,《一百年》在五年多沉淀的基础上,对《九十年》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升。这些变化主要依据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以《九十年》为基础,吸收党的历史和党的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努力体现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党的历史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则是着重把握好“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注重同党中央已有结论相衔接”。具体来说,这些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政治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史阶段划分、一些重大表述上与党章及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等精神保持一致
政治性是正史叙述的基础,而体现正史叙述政治性的关键,是看其表述的内容与党章、党的历史决议精神是否保持一致。中共十八大以后的十年间,修改了党章,通过了第三个历史决议,经历了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党史节点,党章、第三个历史决议与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些节点的重要讲话一起,构成《一百年》有关新时期正史叙述变化的思想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