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中共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 耿化敏 郭蕊 吕晓莹【摘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势下,2021年度中共党史研究坚持以习近平关于党史重要论述和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文献著作出版、研究动态热点涌现、学科建设加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研究热点的聚焦、多学科的介入和党史成果的转化方面,呈现更加显性的研究趋向。在纪念史学“繁荣”的背后,亦不可忽视对于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研究领域的正态分布和研究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审视。未来研究创新之路在于:围绕新时代党的历史与理论的新发展,善用“中共党史党建”设为一级学科、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大势,着力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营建党史研究共同体和发挥资政育人功能。
【关键词】中共党史研究;研究热点;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K27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2096-6644-(2022)01-0103-10
2021年是中共党史研究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共党史研究站在建党百年新起点,把握党史学习教育新机遇,紧密围绕党史百年的总结学习教育宣传,推出一系列高质量成果,呈现令人振奋的新气象。本文旨在回顾该年度中共党史研究的整体状况、动态热点和主要成就,总结其研究趋向和未来着力点。鉴于成果众多和视野所限,本文评述难免挂一漏万,诚请学界批评指正。
一、中共党史文献著作的编辑与出版
2021年度中共党史研究著作的出版数量可观,既有权威文献和政治读物的出版,也有通史、阶段史、专题史论著的问世。
(一)中共党史权威文献读物的编辑出版
为反映党的历史发展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以及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及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构成庆祝建党百年的主题文献,为学界研究阐释百年党史提供文献依据。中宣部组编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成为“四史”学习教育的权威读本。
中共党史和文献部门编写出版了一些党史大事记、地方党史基本著作。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反映党的百年进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足迹。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各省市区委党史部门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地方卷)集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黑龙江历史(1949—1978)》(第2卷)、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共广东简明历史(1921—2021)》、北京市各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北京市各区历史(1921—2012)》(地方卷)反映地方党史编研成果的进展。
一些早期重要党史人物的年谱、文稿和传记得到整理出版。杨琥编《李大钊年谱》(云南教育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陈望道手稿集》(上下册)《陈望道文存全编》(全12卷)、武汉市汉阳区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主编《萧楚女传》(中共党史出版社),这些著作对于建党初期党史人物生平思想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二)中共通史和阶段史论著的出版
在庆祝建党百年的新形势下,党史著作出版迎来一个高峰,不仅规模可观,而且质量得到提升。无论百年通史论著还是阶段史论著都有值得关注的成果。
中共通史论著在民族复兴的视角下,总结百年大党的历程、成就和经验。代表性的论著,如曲青山著《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人民出版社),李捷著《奋斗与梦想——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百年追梦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谢春涛主编《中国共产党百年百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等,坚持正确党史观,分析党史百年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奋斗进程、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在百年通史论著中,存在两种研究路径:一种是从百年党史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码,如谢春涛等著《中共党史十二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张志明著《百年大党:走向最强大政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张太原著《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的方法论》(人民出版社),郝永平、黄相怀等著《伟大梦想与立党兴党强党》(人民出版社)等从党的理论、信仰、组织、自我革命、工作方法等多维度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奥秘;一种是从部门工作或领域角度书写党史百年,如中组部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一百年》(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工作史》(中共党史出版社),宋涛主编《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100年》(当代世界出版社),沈春耀、许安标主编《经国之本: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百年探索》(法律出版社)等是全面回顾和总结党的某一部门工作的百年历程、成就和经验的作品。
在阶段史层面也有一些新著问世。关于党的成立,涉及上海、北京、广东、云南等早期地方党组织的创建与“播火”的一些著作问世。杨胜群、李良主编《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丛书》(北京人民出版社)展现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北大红楼为革命起点,共同建党的历史。谢从高著《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挖掘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国家档案资料,揭示中国共产党人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金冲及著《1927:生死转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认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使1927年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转折年份之一,并围绕这一年内的重大事件揭示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合力及各派力量的此消彼长。邓美英著《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研究(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详尽考察了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方式、过程、效能等。王炳林等著《为什么需要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引论》(中共党史出版社)在党史百年脉络下分析50多种革命精神,有助于推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专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史的出版物较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迟福林改革研究文选》《逐梦自由贸易港:我在海南的33年》《改革开放建言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言录》汇集迟福林和中国改革开放研究院30年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在党史学习教育的背景下,党史普及读物大量出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欧阳淞主编《写给中学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写给小学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人民出版社),李忠杰著《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识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编著《中共党史知识问答》(人民出版社)、《新编中共党史简明教程(第5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曹普主编《“四史”十八讲》(人民出版社)等。这类党史普及读物采用教程、学习问答、地图、歌曲、家书、绘本等多种载体,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青少年和社会大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三)中共专题史论著的出版
中共经济工作史研究成果引人注目。在百年党史的视野下,闫茂旭著《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中共党史出版社)、洪银兴等著《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顾海良等主编《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1921—2021)》(经济科学出版社)、赵凌云等著《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1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考察中共经济思想、经济工作的百年变迁和核心要义。闫坤主编《中国共产党百年财政史:思想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结百年来中共财政思想与实践经验。
聚焦“三农”,关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党史专题史著的一大热点议题。罗平汉著《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史》(人民出版社)总结中共从事农村调查研究的历程与经验。汪三贵等著《消除贫困:中国的承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分析中国减贫的成就、原因、意义和方向。郑有贵著《攻坚克难补短板:农村同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之路》(安徽人民出版社)揭示中国破解全面小康“三农”难题的历程和方案。此外,陈锡文、韩俊主编《中国脱贫攻坚的实践与经验》(人民出版社)、张琦主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亦值得重视。
关于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王炳林等著《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全面分析了学科的定位、发展历程、历史观、基本原则、研究方法、史料问题、学术规范、国际视域等诸多问题;周良书著《党史书谈:阅读与写作的技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文本阅读、学术训练、研究选题、史料运用、立论方式等方面论述中共党史研究方法论,有助于深化党史理论问题的探讨。
在党史人物研究方面,李捷著《中国有个毛泽东》(人民出版社)凭据文献资料分析毛泽东的人生轨迹、思想变化和关键抉择。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编《生就是奋斗——胡华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人民出版社)、石宏亮编著《胡华学术思想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有助于推进党史学家群体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有几部译著值得关注。日本石川祯浩著、袁广泉译《“红星”——世界是怎样知道毛泽东的?》(北京大学出版社)从一幅错误的“毛泽东”照片入手,探察外界逐渐认识中国革命领袖的过程,继而考察《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过程与版本流变,反映海外中国图像史研究的趋向。美国周锡瑞著、石岩译《意外的圣地:陕甘革命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通过广泛搜集历史文献、亲历者回忆录和口述访谈等资料,多次实地考察,阐析陕甘革命的发生发展历程。日本石川祯浩著,袁广泉、瞿艳丹译《中国共产党成立史(增订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根据新材料进一步探讨中共成立的相关史实和发生机制。这些海外研究既吸收中国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也为国内研究提供他山之石的借鉴。
二、中共党史研究的动态与热点
中共党史研究呈现全局进步和热点纷呈并行不悖的态势,不仅有整体史和阶段史研究的新进展,而且在党史研究理论方法、党史人物等专题史方面大有精进,形成一些关注度高的热点。
(一)中共阶段史研究的新进展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关研究成果较均衡地分布于建党、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段,组织史、军事史、社会史层面的研究较多,且日益注重在国际背景下的考量,更加关注共产国际、国民党、日本、苏联、美国等中共之外的“他者”方面的比较研究。
中共创建史研究成果突出。《史林》2021年第1期开设“笔谈-1920年代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栏目,推出系列论文:杨奎松的《关于早期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兼谈中共“一大”纲领为何没能联系中国实际》强调要将中共建党前后的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加以区分,研究列宁主义的传播和接受史;李里峰的《1920年代与中国革命的概念史研究》指出1920年代对于中国现代基本政治概念的定型和展开、转换等具有重要作用。《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在2021年先后刊发了徐行的《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肇始及其深远影响》、曾庆榴的《混沌初开: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曾长秋的《新民学会先驱是湖南建党活动的中坚力量》、黄爱军的《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与中共上海发起组关系考辨》等。此外,关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早期在华传播史、工人运动、中共一大等专题也涌现出一些新成果。
大革命史研究不断深化。王奇生的《权力机制与联络技术:莫斯科与早期中共》(《民国档案》2021年第2期)从高度集权的体制和通信联络技术角度考察共产国际与中共早期历史发展的复杂关系,明确指出1927年革命的失败,共产国际难辞其咎。刘宗灵、应星的《代际交融与双城摆荡:大革命前后四川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网络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21年第6期)通过研究新老两代本地革命者的代际交融与互动路径,分析巴蜀革命重心在成都、重庆双城之间的来回摆荡与位移,探查中共早期革命进程的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
抗日战争史持续受到关注,呈现整体史研究和个案实证研究并行的态势。《中共党史研究》2021年第5期设立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及知识体系”栏目推出一组论文,探讨“中国抗战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强调要关注抗日战争的整体史偏向,关注民众声音,并对军事史、区域史和组织形态研究的现状、发展路径等予以考察,对深化抗战史研究起到引领作用。代表性的成果有左玉河的《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政策调整中的理论思考》(《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3期)指出中共从国内战争转向民族抗战后对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理论关系进行深刻思考,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理论的重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