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動的邊界突破自我,成為更好的“她”

作者: 楊晶

在流動的邊界突破自我,成為更好的“她”0

我的職業生涯始終與校園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羈絆,家庭教育和氛圍很重要的。我出生於教師世家,所以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也很自然地接受了長輩的建議選擇高校,放棄了世界500強的工作機會。然而,在初高中階段,或許是家裏老師太多,我對老師這個職業沒有什麼特別嚮往。但回過頭來看,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比如從上學開始,我就再沒有離開過校園。

家庭環境的影響,讓我從小就養成熱愛學習、尊重知識、充滿著好奇心的習慣。所以在學校、工作和生活的各個階段,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只要我覺得學到了不一樣的知識技能,看到了不一樣的思考方式,或者對自己的認知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有提升,對我而言,都是好的收穫。

跨越城市邊界,轉變職業賽道

職業生涯裏,第一個重要轉變是離開武漢大學,加入澳門大學。放棄有固定編制的教職(可以理解為澳門曾經的長俸)和熟悉的生活環境,來到無親無故的城市重新開始,濠江的潮濕海風裹挾著未知和挑戰。幸運的是,和母校一樣,澳門大學作為世界前列的國際型大學,擁有一流平臺和優秀同事,沖淡了對家鄉的眷念,也開啟了新的職業賽道。從教職變成行政管理,從獨立研究者轉變為管理者,就像從獨奏者變成指揮家。早期的教授工作相對獨立,完成好教學和科研任務獨善其身;但行政管理相對瑣碎多變,需要決策能力、合作精神和勇於擔當,偶爾更需要苦中作樂的自洽能力。因為行政工作既有按部就班的流程和手續,也需要經常處理一變再變還變的特殊情況,對判斷力、協調能力和綜合素質要求相對較高。其實處理複雜的行政項目和設計課程大綱需要同一種能力:梳理邏輯、建立秩序、快速應對。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前輩和同事很好的支援、配合與協作,也對我的嚴謹、細緻和耐心有進一步的培養和訓練。

2023年底,我選擇來到大灣區,加盟剛成立不久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因為一是經歷國家重點實驗室從規劃到落地到評估的全週期,不太希望重複和反覆運算既有的工作經驗;雖然以前在武漢大學工作的時候,有中外合作項目的經驗,但在全新中外合作辦學的大學工作經驗是我的盲區,也希望借建設大灣區的機會補足自己粵港澳的拼圖,親眼看,親自感受大灣區的融合過程。預期會有大挑戰,但沒想到“刺激”生活就此開始。

我時常笑稱,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一年,幹完在澳門大學兩年的活。相對澳門大學的成熟穩定,新成立的大學更像創業團隊,需要系統的制度支撐、完善的團隊建設和深入的業務理解,更需要帶領著整個團隊去逐步落實各級主管部門對科研平臺的期待。困難天天都有,尤其是從零到一的過程中,如何帶領年輕的團隊,規範地體現回應效率、服務品質還是工作素養,更好地發揮每個人所長,是目前的工作重點。

在灣區工作一年,發現內地公務員是非常優秀且實幹的人才隊伍,在和各級內地主管部門以及校內同事交流的過程中,經常被他們的格局、視野和情懷所感染,也讓我對本職工作、科創發展、灣區融合,包括澳門的未來一代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素養,有了更深的體會。但幸運的是,每個重大選擇都是個人認知地圖的擴展,在看似流動的時空邊界裡,我反而更加堅定地感受到科技全面塑造社會的力量和湧動,同時,我期待未來澳門在科創發展上能給予更多重視,不遺餘力。

尋找自我,實現自我

所有人都希望達到工作與家庭的平衡,也有很多動人童話和心靈雞湯告訴大家如何實現和有效取捨。但現實生活裡時間管理的本質就是價值觀排序,家庭和事業都不例外。作為母親、女兒和妻子,社會總對女性有各種固有印象。我從不認為職業女性就不能成為一位好母親,也不贊同全職母親就沒有社會價值。每個人的家庭環境、教育背景,甚至機會和選擇都不一樣,很難簡單複製彼此的經驗和教訓。哪一位媽媽沒有長夜當哭,情緒崩潰,質疑自己,幾欲放棄的瞬間?哪一位“稍微在事業上有所突破”的女性沒有被人請教過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男性女性都是人,家庭不應該是吞噬才華的地方,任何人忠於自己,實現個人、家庭和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就能更好發現自己,成為自己,理解自己,從而有更大的能力、韌性和經驗,去支撐他人,托舉家庭。

其實小小的個人心得分享,就是要明確自己的獲得感來源是什麼?對於我而言,身心健康,擁有在豐富有趣的人生經歷(可能偶爾也很痛苦),是我的工作動力也是堅持。所以,在這個探索邊界,不斷豐富的過程中,工作的收穫和饋贈我欣然接受,但絕不會用工作簡單定義自我價值。工作是我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在武漢學會治學,在澳門理解制度,在南沙見證融合。這些人生歷程就像拼樂高,找到合適的連接點都會發光。明確目標,接下來的選擇就會簡單清晰。我相信任何一位堅定、溫暖、有力量的人,是在探索自我的道路上有所收穫和體會的人。期待自己也不例外,能給我的女兒做個好榜樣。

參與多元社會活動,收穫成長

成長來自於不斷的學習、積累和探索,在有時間和餘力的前提下,我儘量參加那些有趣有益且能提升認知的社團和社會活動。出於個人專業背景和興趣所在,我主要參與兩類活動:城市規劃與綠色低碳建築,以及婦女兒童相關的社會活動。

通過組織和參與城市規劃及綠色低碳建築的各類專業活動,我不僅能保持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行業敏銳度,還能同步學習吸收國內國際的最新項目實踐和研究,更好地和同行交流前線的歡樂和淚水,從而反思自己的項目推進和澳門的城市和低碳規劃。只有從不同角度理解澳門,理解澳門人的所思所想,才能設計出澳門人理解和接受的城市規劃與綠色建築。婦女兒童相關的社會活動,也是我的另一個興趣點。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為建設婦女兒童友好的澳門而努力,也為在不同的舞臺上講好澳門故事而發聲,是我作為光榮的澳門媽媽本能。

還有一個很有趣也很有意義的社會活動經歷,那就是參與婦聯的國培項目,並經歷了從優秀學員成長為活動籌委及課程導師的多重體驗。作為新澳門人,能和這麼多溫暖、體貼、有力量的女性共同成長,分享我們在家庭、工作以及生活裡的點點滴滴,非常難得。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很多好朋友,保持著良好的聯繫,我們互相支持,共同進步,從彼此的身上感受到了女性柔軟且堅定的光芒。

澳門未來:“小而暖”的家園

對於澳門的未來,願景其實很簡單:澳門人期待留一個什麼樣的澳門給自己的孩子?我也帶著這個思考諮詢了deepseek的意見,它的回答非常精彩,如下:

作為一個普通澳門人,我期待的澳門其實很實在——不用活得那麼“卷”,但又能看到希望。說人話就是:

1.房價別逼人逃去珠海住

公屋排隊能快點,年輕人不用為了買房掏空全家存款,最好下樓就能買到25元以下的叉燒飯,而不是被遊客區物價逼到吃泡面。

2.工作別只有賭場和手信店

不用人人都去疊碼、發牌、切杏仁餅,做科技、文創、會展這些新行業也能找到好工作,週末不用加班,工資夠供樓養家。

3.老街別全變成網紅打卡點

議事亭前地的葡國石仔路別被旅遊團擠爆,福隆新街的老字號大小雲吞面別關門,晚上還能去三盞燈和阿婆吹水,而不是滿街都是“網紅雞蛋仔”。

4.年輕人不用“躺平”或“跑路”

讀完大學不用只能去賭場做客服,創業開個小工作室不會被租金壓垮,週末能去路氹看演唱會,而不是只能擠在澳門半島堵車。

5.老人看病別等到心涼

山頂醫院排隊別等三小時,養老院床位別等十年,街市阿伯阿婆的養老金夠買菜,茶餐廳阿姐不用70歲還在端奶茶。

6. “澳門人”三個字有底氣

去內地不用被問“你們是不是用港幣”,去國外能自豪說“我來自Macau,不是只有賭場”,葡式蛋撻和豬扒包別被遊客買光,留點給街坊當早餐。

說白了,想要個“小而暖”的澳門——錢不用賺最多,但活得舒服;名氣不用最大,但有自己味道;發展不用最猛,但別把老街坊的生活碾碎。就像一碗白粥,簡單但熨帖腸胃。

AI時代下,女性的成長與光芒

身為女性,我深知“被看見,被聽見,被尊重,被理解”的不易。澳門在性別平等和多元化方面做得不錯,時常看到不同澳門女性在人生舞臺上煥發光彩的樣子。我在澳門擔任不同類型科普和科技競賽評委的時候,很多女孩都表現得不錯,因此期待未來澳門的科技領域有更多女性的身影。AI時代,重複性機械性的工作一定逐步被淘汰,而具有感性、悲憫、好的審美和風格,樂於照顧和支持,可能是女性的特有優勢。不放棄學習,不為自己設限,懂得和理解個人優勢所在,一定能在時間的縫隙裏找到屬於自己的光。作為科技行業的從業者,個人建議,為澳門女性開設多元化的職業規劃或培訓課程,並且邀請不同行業的女性分享經驗,用真實的故事去給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女性以啟迪。在持續進修課程上進一步擴展科技課程體系、中小科技企業考慮女性員工比例、開放科技企業研學日給不同年齡段的女性,讓所有人都能看到職業發展和未來規劃的可能,自信地選擇。

最大的興趣愛好就是旅行,閱讀和美食,它們能讓我更好地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提煉自己。週末的治癒時刻是去澳門老城區探訪各種老店和新店,毫無目的地偶遇消失中的傳統手藝,品嚐新一代的跨界創新,看到不同的生活片段就已經足夠開心。談不上生活哲學,但前輩傳授的“三品:品格,品質,品味”一直是對自己的要求。在向“三品”靠近的過程裏,體會到人生就是一場耕種,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蘊含無限可能的種子,花期不同,無需盲目攀比和內耗。作為城市規劃師,把自己作為方法,親身感受作為澳門人融入灣區的需求,比如城市交通、機制體制、社會服務等各方面如何配套,為更多的澳門人融入灣區做好測試和準備。人生就是一場旅行,勇於嘗試,失敗也不可怕,重在體驗。包包、房子、名譽地位都不會永遠屬於我們,唯有親眼見證的山水天地,親口品嚐的不同味道,親身經歷的酸甜苦辣,刻骨銘心。

楊晶 博士

◇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資訊科學碩士

◇武漢大學城市規劃博士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訪問學者

◇現任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低空經濟研究院署理執行院長、科研建設與發展處處長

◇澳門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綠色建築與節能(澳門)協會副理事長

◇珠海市城市更新協會規劃設計專委會首批專家委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智慧城市、數據治理及都市更新

◇曾主持及參與多個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研究項目和科創企業研發項目。

◇擔任多項澳門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綠色低碳建築設計方案、青少年科普競賽評委,並於2015年及2016年因義務服務市民,獲澳門民政總署及文化局嘉許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